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国梦论文范文,中国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初探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45次
  • 评分4
  • 40
  • 0

蔡振春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同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融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探索“中国梦”融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使“中国梦”真正内化为师范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梦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蔡振春(1979-),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湖州 31 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4SCG424)和2 014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YB2 014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67-03

“中国梦”是由无数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升华而成的共同理想和宏伟愿景。总书记将“中国梦”表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将进一步激发各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唤醒和培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而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他们的理想信念及思想政治道德状况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此,我们应重视师范院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引导他们读懂“中国梦”,思考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主动实现个人梦想,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引导师范大学生将来走向教师岗位后,注重传承“中国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寻找实现个人梦想的道路。

一、“中国梦”融入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特点需要融入“中国梦”

1.思想观念趋于多元,主流意识受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师范生因教师职业的要求,需要涉猎的知识更广,更易受到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对师范大学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使得唯利是图、以假乱真、钱权交易、道德失范现象出现,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师范学生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让人与人之间收入差距增大,部分富裕家庭的子女在校期间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重现实利益,轻职业理想。另外,传统“熟人”社会由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协助,个体行为比较自律谨慎。在网络互联时代,青年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熟人社会的监督防线不复存在,师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都受到影响和冲击。西方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网络信息化社会使师范院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多元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注重个人主体意识,却轻视社会公德;追求思想自由、拥护改革开放,却错误地认为外来的都是好的;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却掺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肯定传统的道德伦理,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主张自我实现,却反对纯粹的利己主义。这些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念表现在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身上,使得他们对道德的判断呈现出多重判断标准

2.教师职业早期定性,职业理想困惑并存。师范院校的最大特点是“师范性”。“师范性”对学校而言意味着培养目标上的明确性,职业早期定向会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早期定向,能让学生尽早树立教育理想,按照教师的标准和要求,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品德修养的学习。同时,职业的早期定性对另一部分师范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撑不到、饿不死”,没有“钱途”,他们上课应付,课下疏于学习,在校期间从事其他兼职工作,为毕业后另谋出路做准备。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职业角色定位相对清晰,较之理工科院校,对政治参与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希望通过参与社团、学生会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培养所需的能力。但我们也看到,师范院校中很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心理上的成熟远远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在政治参与上表现出极大的盲从性。

3.师范生源结构失衡,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学生比城市多,女生比男生多。经有关调查发现,在师范院校中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而大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发现自己不再一枝独秀,曾经的成就感、自豪感慢慢减退,从而渐渐地怀疑自己,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因而大二是心理问题突发时期。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再加上学习压力增大,容易走极端。根据相关统计表明,师范类院校男女生比率大概为3:7。在师范院校中,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生在女性“主导”的校园环境下,施展个人阳刚男子汉形象的机会渠道相对较少,心理容易失衡。同时.由于女生气质、性格的相似性,她们在学习上、团体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竞争,可能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极易形成小团体。再加上近年来受大学扩招、教师岗位趋向饱和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师范生毕业后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导致他们对社会改革发展的负面评价增加。因此,由于师范院校农村学生居多、女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就业压力等因素导致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较之其他类型院校增大。

(二)“中国梦”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机遇

1.“中国梦”成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动力源泉,它是支撑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灵魂,是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信念和愿望,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实现和践行“中国梦”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职业理想作为实现和践行的目标。“中国梦”作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将会更好地引导师范学生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毕生的追求。将“中国梦”和师范生的个人教育理想紧密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师范学生都能在领会“中国梦”丰富内涵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中国梦”的可行性。因此,“中国梦”的提出是对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2.“中国梦”成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要让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共同理想,就应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每个高等院校的学校发展之梦,也是每位高校教育者和每位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之梦。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就应该为培养高等师范类人才而努力。对于师范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们将个人的“教育梦”和“中国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结合起来,共同进步,一起圆梦。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内涵,亲切、简洁、形象、生动,体现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对于师范院校的青年大学生,激励他们树立教育理想、发扬脚踏实地、敢于创新创造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期、新形势下,将“中国梦”作为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线”,是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梦”视域下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观念和路径

(一)创新观念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对在校师范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师范教育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条主渠道,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实践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脱离了实践的教条和说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中国梦”既需要仰望星空,又需要脚踏实地。当代师范院校的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有个性、视野开阔,有创新求异的精神,但缺乏吃苦实干的素质;有为教育奉献的职业理想,但缺乏脚踏实地的职业操守。面对新时期师范大学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需要空洞的说教。学生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来源于教育理想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坚持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才能适应师范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中国梦”的教育功能。

2.坚持“中国梦”的主体性认知教育。“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主体性认知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师范院校大学生教育之梦,要对师范大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观念教育,就应该坚持对学生进行主体性认知教育,放弃传统的灌输式方法,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探寻“中国梦”的内涵、意义,将个人教育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体会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中国梦”实现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当代师范大学生经历了中小学长期的灌输式教育,再加上部分师范大学生受教师职业的早期定性的消极影响,惰性很强,一旦自主学习,往往容易放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激励监督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师范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创新路径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宣传“中国梦”主题教育。古代思想家荀子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他发现环境能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被环境所同化,形成人格。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景观、设计、绿化以及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应该围绕“中国梦”,改造和建设校园文化。例如在校园里增加名人雕塑,在教学楼增设名人画像及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了解这些人的奋斗史、圆梦史。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种当代大学生们乐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潜移默化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久而久之,就会内化为学生的观念、意识、价值观。积极的价值观念会成为学生追求自身需要、自身梦想的内驱力。“中国梦”的校园文化活动,应根据师范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实效,方式多样,例如开展我的“中国梦”征文比赛、青春励志歌曲大赛、“中国梦”微电影大赛、“美丽中国摄影比赛”等。这些校园主题活动,都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相比停留在表面的灌输式教导,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效果更好。当代师范大学生自然而然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同个人的教育梦想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他们追求教育理想,实现个人价值。

2.利用新型媒体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利用新型媒体,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新媒体传播“中国梦”,更贴近青年学生,同时新媒体具有内容开放、身份隐蔽、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T作者应积极占领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主动传播一些有影响力的内容,从而实现互动、对话和交往的通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是“国家梦”,也是每个大学生的“个人梦”,对于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更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教育梦想。利用新型媒体将“中国梦”融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深奥的问题大众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构筑社会实践平台,在磨炼中提升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积极深入群众、了解民生,切实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作为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当前教育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教育实践和服务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高等师范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构筑实习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磨炼中敢于担当,主动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主动结合起来。具体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组织各级党、团、各级学生组织“走进农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党团活动以及“三下乡活动”“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发掘社会发展进步与个人教育理想的连接点,从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将自己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不断的磨练过程中,增强才干,学好本领,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