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食品安全论文范文,食品安全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原奶价跳水 中小乳企面临生死大考

  • 投稿铁柱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812次
  • 评分4
  • 77
  • 0

文 刘晶晶

最近,多地奶农倒奶让奶制品市场震荡不小,原奶价接连跳水,上游的变化带动下游的连锁反应,部分乳企亏损额加大,奶农关门倒闭数量增多。从“奶荒”到“过剩”,仅一年之隔,中小乳企未来的命运将如何?

中小乳企面临生死考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我国乳品累计产量2433.2万吨,同比下跌0.26%;而2014年我国进口鲜奶296321吨,同比增长55.9%。一降一增,显示国产乳品销量受到“洋”产品挤压。外有“洋”品牌的冲击,内有不许拒收、限收鲜奶的“禁令”,很多乳品加工企业也是在“硬撑”。专家称,2015年国内乳企将迎来剧烈整合,中小企业不进则退,容不得半点喘息。

据了解,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出现严重亏损,没有特色产品和优势渠道,中小企业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发展陷入泥沼当中。一部分乳企要么经营惨淡,要么负债累累,有实力的乳企开始转移阵地,比如伊利、光明、蒙牛等乳业巨头纷纷出国建厂,通过海外并购、建造国外工厂等方式重点布局海外,而有心无力的中小心乳企只能面临生存的压力。

而现实情况是,在国内乳粉市场中,像圣元这样能在海外建厂的跨国企业毕竟只占极少一部分,更多的是一些等待被并购的小企业。其实,小企业非常期盼能被兼并,但企业接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大多数小企业在渠道、产品线等方面没有明显资源优势,并不被巨头看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坐等淘汰。某乳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现在压力都很大,从企业角度来说,牟利高的多生产一点,牟利低的少生产,干脆一些产品就不生产了。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2015年国内乳业的剧烈整合,不是以往那种温和的调整,而是带有根本决策性质的转变,一些中小乳企如果等不来被并购的机遇,很有可能因为生存压力而考虑“关门大吉”。

上述人士分析,一是因为国内原料成本价格太高,销量不好,生产企业成本必须降下来,通过调结构来使企业的获利空间发生改变,小企业压力巨大。二是因为大规模市场促销造成业绩下滑。今年以来,伊利、蒙牛这些大企业开始抢占市场,做深度促销,这迫使中小乳企不得不跟进。而中小乳企的资金实力又不足,根本竞争不过大企业。现在很多乳企走抵押贷款、融资的道路。而对于小企业而言,上市是不太可能的,又没有融资渠道,只能面临关门。国内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小乳品企业关门了,有的企业则转产了。

专家建议,中小乳企要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抓好管理,将非正常的生产成本压一压;畅销的产品多做一点,多方面迎合市场,在销售渠道上进行一些创新,可以采取直销的办法,还是可以渡过难关的。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那一套,渠道、生产成本等都很高,将很可能会被拖死。

乳企兼并重组进入高潮

其实,诸多行业向成熟、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中,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不断退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在婴幼儿乳粉行业,随着外资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国内中小企业由于在品牌、成本、奶源等方面都面临一定劣势,加上2014年陆续出台的政策将推动行业洗牌,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中小企业被兼并收购的案例会进一步增加。

工信部部署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兼并重组的工作思路显示,2013年只是摸底阶段,到2015年底将是兼并重组的关键阶段。政府也鼓励中小企业相互整合,通过兼并重组或者产业联盟的方式整合。另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制定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显示,到2015年底,争取形成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65%;到2018年底,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

可以看到,2013年至今,乳企兼并重组的动作十分频繁。蒙牛收购现代牧业和雅士利、圣元收购育婴博士、合生元收购长沙营可营养品公司、飞鹤乳业收购吉林艾倍特乳业……一系列收购的背后,折射出乳企间整合重组步入高潮。国内乳企纷纷“联姻”国际乳业巨头,除了“牵手”国际乳业巨头和资本壮大自己之外,中国乳企间也进行了兼并重组,动作一直不断。

早在2013年5月,蒙牛乳业宣布增持现代牧业,持股比例从原有的1%增至28%,成为后者最大单一股东,涉及金额约32亿港元。

紧接着在2013年6月18日,蒙牛乳业再次向雅士利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获得控股股东张氏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第二大股东凯雷亚洲基金全资子公司CADairyHoldings接受要约的不可撤销承诺,两者承诺出售合计约75.3%的股权。

相比于蒙牛的“凶猛”,其他乳企也不甘落后。2013年11月底,圣元国际宣布并购重组育婴博士奶粉,后者在母婴专卖店渠道拥有资源,育婴博士是上海乳企纽贝滋旗下的一款婴幼儿奶粉品牌,产品于2009年开始上市。重组后,育婴博士品牌旗下产品于2014年上半年推出全新形象,新产品的奶源、研发、生产、品控等环节的资源整合由圣元负责,营销运营则交由上海育博营养食品有限公司负责。

与此同时,2013年12月31日,合生元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也发出公告称:“通过全资控股的两家国内子公司,收购长沙营可营养品有限公司100%股权,协议总金额为3.5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合生元此次收购指向的是生产车间和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在政策层面加大对于洋奶粉监管力度的同时,合生元的国内扩张可谓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对此,合生元一位不愿署名的知情人士坦言,这次并购对于合生元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上的考量,比如国家以后对奶粉限制进口,或者强化对进口奶粉的审查,合生元就可以把生产线转移到国内。未来国家肯定会加强海外进口奶粉的限制,但是不会禁止进口,因为这样不符合WTO规则。

紧接着,2014年1月,飞鹤乳业在北京宣布全面收购吉林艾倍特乳业。根据两家公司签署的协议,收购后艾倍特仍在原有婴童渠道独立运营。此次飞鹤收购艾倍特是看中了其不可复制的地缘优势、自有牧场的奶源优势以及强势的婴童渠道,这与飞鹤在2014年发力的战略规划相吻合,有利于对南方市场进行深耕,提高市场份额。

相比于飞鹤乳业的动作,北京三元食品的停牌也引发了外界的关注。2014年2月14日,北京三元食品发公告称,因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重大事项,公司股票自2014年2月10日起停牌。

据悉,北京三元食品正在研究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为维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利益,避免造成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经申请,该公司股票自2014年2月17日起继续停牌。

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国内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时机已经到了。对于飞鹤而言,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有自身价值的企业将是飞鹤重点考虑的收购对象。他说,“兼并重组既是政府政策,更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中国乳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行业希望通过此次政策机遇,实现产业整合升级,转危为机。

兼并重组不是简单的企业兼并重组行为,对于中国乳业来说,更是资源、工艺、科研、渠道、人才方面的全面整合。乳企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生产除了规模,还要重视品质与效益。相信随着乳业新政的进一步深化,政府将更多推进法律法规完善、加强市场监管,中国乳业将重拾信心。”

国内乳业结构有望改善

“目前是建国以来奶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我国奶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中国奶业必须做大、做强,这将是全面的、深刻的、系统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然淘汰,加上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部署,2015年,行业竞争格局将呈现强者愈强的局面,国内乳业结构有望改善。

对于当前的形势,中国食品行业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则分析认为,国内乳业如此频繁地并购或引入战略投资者,也与国家对乳业的政策导向有一定关系,抢购国内外奶源、推动国际化以及加快兼并重组将是今年行业一大趋势,奶企合纵连横将持续整年。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分析,2015年龙头乳企的海外并购势头则将进一步加快。主要原因是,首先,以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结束实质性谈判为契机,中国乳企走出去的政策环境日趋利好。伊利、蒙牛、光明、三元都陆续在澳大利亚进行投资,国内乳企将更进一步获得资源保障。其次,国内原奶收购价格的竞争力也将在2015年更显弱势。出于成本考虑,龙头企业将进一步使用进口原料生产高端乳制品。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资也在进一步布局中国市场,进口常温奶大举入华,短期内大大冲击国产奶。进口常温奶在电商渠道只求规模不求短期盈利的商业模式下低价快速渗透,并激发全渠道加快布局进口奶。于是,国内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在兼并重组、换证等事件影响下风云变化的同时,还要面对进口常温奶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常温奶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据了解,进口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形式不外乎三种,一是以OEM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二是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引入常温奶,这也算是一种投资行为;三是本来国内就有的进口常温奶品牌,在这次行业洗牌中,加大了对华液态奶的出口量。

如2014年6月11日,荷兰乳业协会主席、全球乳业巨头荷兰皇家菲仕兰公司首席执行官郝瀚思在京称,希望荷兰乳制品对华出口额尽快翻番。郝瀚思表示,荷兰是欧盟第一大乳制品出口国,2013年乳制品出口额达80亿欧元,其中对华出口额为8亿欧元。

值得一提的是,郝瀚思在加大乳制品对华出口方面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与其在中国市场有着20多年销售历史的美素佳儿婴幼儿配方奶粉良好的口碑分不开。另外,荷兰独特的以中型牧场组件的合作社为主体的乳业经营模式,以及严格的质量体系、人才优势等,都是郝瀚思此次来华进行合作的底气。“未来将加大常温奶对华出口。”郝瀚思还透露。

数据显示,近几年进口常温奶在中国高速发展,从数据来看,2008年进口规模不到2000吨,而到2013年进口规模达到19.5万吨。

对此,市场不禁担心,进口常温奶有可能把本土常温奶打得一败涂地。

据了解,长期以来,国内乳企为了做大做强,力推行销全国的常温奶,一来不受冷链和运输半径束缚,另外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市场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也对中国奶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研究预测,到2020年,奶制品的全国消费总量将达到6000万吨,比现在要增加2000万吨以上。因此,在乳业专家们看来,虽然进口奶给国产奶带来冲击,但是这种冲击对于国产乳业来讲是件好事。只有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才能鞭策国产乳业不断创新、完善发展。

专家提醒,即使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也并非没有生存机会。荷兰合作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食品及农业研究部总监王傲超表示,由于常温液态奶来自进口产品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国内乳企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扬长避短。预计,在三、四线城市常温奶的消费将仍然是主流,这也导致本土乳制品与进口产品的竞争将更为剧烈。另外应该看到的是,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日常消费的乳制品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和高品质化。

“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倾向于消费低温奶,这也给中国乳企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机会:不论是大型牧场还是中小型乳企,都可以发展以一个社区为核心的低温冷鲜奶供应,这类产品不仅市场潜力好,定位也相对高端,对于乳企缓冲高企的成本也是有帮助的。”王傲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