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食品安全论文范文,食品安全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食品安全研究可视化分析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8-01-29
  • 阅读量706次
  • 评分4
  • 65
  • 0
  摘要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2027篇CSsci论文进行科学图谱分析,探讨国内食品安全研究的特征、演化以及研究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2000—2016年食品安全研究发展经历了从“数量”到“质量”、从“卫生”到“安全”、从“监管”到“治理”的过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农业标准化、食品供应链是目前研究的前沿领域。
 
  关键词食品安全;CiteSpace;知识图谱;演化;前沿
 
  中图分类号S-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2-0177-04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民生安定和经济发展,而且关系到政府威望与国际形象。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已成为社会难点与关注的焦点。尽管我国食品安全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研究文献数量庞大、研究理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系统梳理知识结构的文献较为缺乏,也鲜有学者以可视化的方法来探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研究的现状。笔者以1999—2016年CSSCI收录的食品安全领域论文为研究材料,运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以可视化方式绘制知识图谱,分析国内食品安全研究发展演变概况,旨在为食品安全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学术期刊论文能较好地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为了能更加客观、清晰地呈现食品安全研究的主题与趋势,该研究倾向于选择该领域中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因此,研究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主题为“食品安全”的CSSCI来源期刊,作为主要数据来源。研究数据的检索时间为2016年12月23日,检索主题词为食品安全,检索条件为精确,文献来源时间为1999—2016年,共检索到文献2071篇(在此条件下检索出的相关文章最早出现在1999年)。在剔除与该研究无关的征文启示、新闻、通知等记录后,共得到2027篇有效文献。
 
  1.2研究方法与工具
 
  知识图谱属于科学计量学范畴,以科学知识为计量研究对象[1]。近年来,知识图谱在学科演进脉络、探测和辨识知识、研究热点方面发挥独特作用[2]。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可以对一定时期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当前热点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分析。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语言开发了InformationVisualization——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这是一款着眼于科学文献识别和可视化分析软件,它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3]。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已成为目前最流行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之一[4],因此该研究选取CiteSpace(使用版本为CiteSpace5.0.R1)作为分析工具,对检索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
 
  2国内食品安全研究的演化
 
  使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上述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时间范围为1999—2016年,节点类型(Nodetypes)設置为关键词(keyword,即主要是对作者的原始关键词的提取)。为了降低网络密度,突出网络重要的结构特征,选择Pathfinder算法对每个时间切片的知识网络及其合并后的网络进行剪裁(Pruning),其他参数值设置采用系统默认值,选择时区视图(Timezoneview),得到以时间维度为横轴的知识演进图(图1),其中网络节点数量为562,连线数量为1042。
 
  从1999—2016年时间轴上对应着不同年份的高中心性关键词来看,自2000年以来,国内食品安全研究在研究热点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特征,呈现出从“数量”到“质量”、从“卫生”到“安全”、从“监管”到“治理”的过程,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不断提升,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的真实写照。综合考虑关键词统计表与检测出的突现词,对这一研究趋势的演进进行主题归纳:①第一阶段:1999—2005年。“食品安全标准”“转基因食品”“农产品”以及“政府监管”“消费者行为”等研究主题得到学术界较多关注,食品安全影响因素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一时期的突现词为“《食品安全法》”。
 
  ②第二阶段:2006—2011年。“消费者”“监管体制”“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等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这一时期突现度最高的关键词为“监管体制”。我国长期实施“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监管机构分散,监管权力分段切割,监管部门间关系的“碎片化”,都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间的沟通与合作成本[5]。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及“合作困境”是当代公共治理难题[6]。③第三阶段:2012—2016年。对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策略和公共治理模式等方面,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网络舆情”“社会共治”等前沿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法》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风险监管理念,确立了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制度[7]。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必须选择合理的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的策略[8]。在网络信息时代,面对因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信任危机”,如何引导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化监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预警以及网民参与行为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食品安全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得到解决,必须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社会共治合力,推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改善。
 
  3国内食品安全研究的前沿分析
 
  CiteSpace软件的主要功能是揭示学科领域演变中的研究前沿,辨別其知识基础,并侧重于识别某个学科领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9]。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时间切片设置为3年,网络裁剪方法为MinimumSpanningTree(MST,最小树法),再选取排序算法Log-likelihoodratio(LLR)自动抽词产生了33个聚类。为优化显示效果,去掉“食品安全”这一频次突出的关键词,节点以中介中心性的大小进行显示,设置最小可见聚类规模为15(即每一个聚类的成员数量在15以上),经过适当调试后,生成的聚类图谱如图2所示。CiteSpace自动抽词产生的聚类标识是具有实义的名词短语,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具体化特征,而专家侧重于选取宽泛性短语作为聚类标识[10]。为此,应当对自动产生的聚类标识、各聚类内含关键词及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判读。该研究对聚类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最大子网络上,对前5个聚类主题的相关研究内容及其最新概况进行了梳理。
 
  3.1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从改革历程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食品卫生管理体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时期的混合管理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的“多部门分工负责、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11]。新法的实施终结了“分段监管”模式,从法律上明确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监管。为了保证有力的技术支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建立了覆盖国家、省、市、县4级3264家监管机构和782家检测机构的监督抽检体系,建立覆盖2916个县(区)食用农产品抽检数据直报系统[12]。新法在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的同时,对部门之间的合作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基于合并成本、国情因素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单一机构体系不一定能有效解决多部门监管的所有问题,增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现实可行[13]。从概率来看,无论法律法规多么严厉、监管力度多大,都无法保证食品安全事件不会发生。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有界性”,有效的监管目标在于“控制风险”,而非“消灭风险”,应从单纯增加监管总量转变为结构动态优化的“监管平衡”,需构建监管者监管力度、生产经营者违规超额收益和消费者支付水平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14]。
 
  3.2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是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术规范,是食品安全技术体系的轴心,它随着科技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它具有规制性、对有限风险的容忍性、利益协调性及强制性的特征[15]。按照“建立最严谨标准”的要求,国家卫计委已牵头完成5000项食品标准的清理整合,基本解决长期以来食品标准之间交叉、重复、矛盾等历史遗留问题。2016年底,我国形成近11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余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16]。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7]。从本质上看,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是国家、行业以及公众利益博弈的过程,应当确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公众参与机制,消除公众对食品国家标准的“集体焦虑”[18]。通过采用世界各国认可的国际化标准,建立信誉好且具权威性的食品认证机制以及政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来构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的食品安全标准驱动机制,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国际化建设和技术创新[19]。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标准建设,使标准与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为了提高监管绩效,研究者将风险分析法引入食品安全研究领域,食品风险分析框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交流[20-21]。这3个部分相互交融,而风险交流贯穿于整个风险分析过程中,发挥着纽带与桥梁作用。社会共治是未来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信息交流与共享是社会共治的关键,但在我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风险交流不存在[22]。在食品安全领域,企业和政府在信息数量占有量及质量上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公众却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由于专业知识有限而无法实质性地参与风险交流。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的目的在于实现各参与主体间多向多维交流,加强信息交流、沟通、共享,强化互动频率[23]。食品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暴发的主要原因。可建立“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法律制度,以预防、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24]。风险交流不再是单向的传达、宣布信息,而更应该注重信息的交换与互动,要使认知风险、评估风险无限接近真正的风险。为了重建公众的信任,必须以信息为工具,以风险交流为主要手段,将风险交流制度化,打破食品安全治理的恶性循环[25]。
 
  3.4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战略措施。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截至2015年10月,我国共有农业领域的国家标准2746项,行业标准4246项、地方标准17000多项,建设国家与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上万个,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地方标准配套,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26],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正快速迈向法制化管理阶段。未来5年,农业转基因安全评价、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标准将是国家标准化体系中的建设重点[27]。政府需要设计各种激励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以及消费者等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实行与推广,增强各主体标准化意识,加强技术创新,继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程度。
 
  3.5食品供应链
 
  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复杂,而这些因素大多存在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环节,因此,越来越多研究者从供应链角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风险潜存于食品供应链中的任何环节,仅靠强有力的政府管制还不够,有效的食品安全体系要协调食品安全供应链各种参与者的力量[28],促使食品供应链形成以质量为纽带的利益联结[29],才能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治理应该形成多元的治理主体,走合作治理之道[30]。通过构建“政府、企业、员工、社会公众、消费者”联动和“监督防、意识防、激励约束防、责任防、举报防”相结合的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防控机制,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31]。从食品安全管理与控制技术来看,应借助现代物联网技术,推进食品安全供应链的标准化和透明化,来消除消费者的信任危机[32]。此外,核心企业对食品供应链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全方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和监督[33]。
 
  4小结与展望
 
  该研究在研究数量与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数量上看,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主题为“食品安全”的文献数量十分龐大,而该研究范围只限于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文献。从方法上看,为了提高显示效果以及技术可行性,该研究只提取高频关键词,低于设定阈值的关键词被排除,而这些关键词有可能代表未来的研究趋势与热点。
 
  针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①尽管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2000多篇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但与全部期刊相关文章的数量相比,CSSCI文章所占比例极低,高质量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不多。形成关系紧密、成熟的跨学科研究共同体,开展深度研究,扩大食品安全研究国内国际影响力是未来研究的方向。②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制度框架已较为完整,下一步更应注重相关规范及其措施的落实,机制的创新以及监管绩效的提高。③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明显,食品安全体系如何适应各地的多样性,这其中的挑战包括“协调机构面临地方整合问题、生产示范基地如何做到全国统一化、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制度化、监管权再划分经验推广[34]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我国食品安全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④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途径、有效保障安全食品供给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发展和培育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叶金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