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材料作文的危机——兼评2015年高考作文题

  • 投稿Arth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2次
  • 评分4
  • 20
  • 0

张悦群

中青在线于2015年6月7日发表《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发布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分析》一文,说语文试卷“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套,各省市自主命题13套,总计16套,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可是,这个“权威发布”还有点问题,北京卷命制了两道命题作文。当然,一家试卷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仍以材料作文独当一面的整体局面。

在大家不约而同地选用与众口一词地叫好材料作文时,笔者总是暗自发问:高考作文是考写作还是考阅读?由此联想更多,各地阅卷对审题立意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材料的编写为什么动辄随意乱编?可以不客气地说,时下如日中天的材料作文,实际上存在着一系列值得大家注意的危机。首先,使用材料作文——

以考阅读为前提,异化了作文测试的性质

先说江苏卷“智慧”,阅卷组认为只是抓住“智慧”写作还远远不够,还要析出“智慧”的内涵来,即必须解读出“智慧的景象”的特征。6月11号是该省阅卷培训的第一天,从早讨论到晚没有完全搞定“智慧”的具体内涵,甚至在场的命题者也不能决断。准确地讲,应当根据“大自然”这个喻体的特征与其本体“智慧”的“经验”“能力”“境界”等特点,从两个角度找出“景象”四个方面的特征。从整体、个体角度看,既“丰富多彩”又“形态各异”;从抽象、形象角度看,既“和谐”“自然”“系统”“永恒”……又“美”“神奇”“复杂多样”……。考生能这样解读吗?阅卷教师与命题专家尚且为难,考生还能做什么?但因为是材料作文,不读懂材料就不能写好作文。他们只得在紧张的考场中,苦苦解读这一段理解难度超过平时课文的作文材料。无疑,耽误了考生写作的时间,制约了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

再说广东卷“远与近”,其材料让考生解读也是难的。第一段先说“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接着一转“但难逾目力所及”,于是“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接着又一转“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一般考生不大容易发现其中包含了一个从“A”转到“B”,再从“B”转到“C”,又由“C”再回到“A”的“循环圈”。即“目力”“感知”“自然”很局限而选择“电视”;“电视”“感知”“白然”很见效,但又失去“目力”“感知”“自然”的情趣。知晓这“目力一电视一目力”的循环现象,着实是要花一番功夫的。第一段读懂了第二段才能读懂,读懂了这两段,倒也幸运。可是,第三段“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则使考生迷失在云雾中。考生容易把一二段理解为“不同的途径”,陷入无法自拔的陷阱。如果不坠入这个陷阱,则先要跳过第二段联系第一段来看第三段,从“目力”的途径“感知自然”方面的科学知识与直接体验,则前“远”后“近”;而从“电视”的途径“感知自然”方面的科学知识与直接体验,则前“近”后“远”。然后,再从第二段联系第三段同样进行这样的解读。可是,这要绕多少弯?又有多少考生能从云雾里钻出来?

近几年,这类颇具解读难度的作文材料不断涌现出来,而且愈演愈烈,已经形成一种材料作文“高大上”的命题常态。对一个个涉世未深、学习经历简单的十八九岁的中学生来说,有点不像用作文题来考他们写作文,反倒像用某种艰难的阅读来折磨他们的心理。或许有人反问,作文考查是综合能力考查,考一点阅读未尝不可。且慢,这可不是“考一点阅读”,而是以阅读为必要条件的问题,阅读不过关,作文就写不起来。这种“先读主义”的考法已经使作文考查步入读写不分的歧途,以致异化了作文测试的性质,破坏了作文考查的独立性,影响到作文测试的信度与效度。

当然,有一种情况倒是可行的。假如高考不考阅读,“只考一篇作文”,则可以采用材料作文进行测试,以发挥其读写并考的特点。读不懂材料而考不好作文,理应如此。因为综合考查视野下的任何一种能力都对整体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再说作文阅卷,材料取意的复杂性使得——

审题立意缺乏共识,造成无序混乱的状态

很多人审题、立意不分,是极不应该的。审题是审题,立意是立意,尽管彼此关系密切,但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不能模糊不清“一锅煮”。解读材料而掌握其意旨,只是获取审题之意,还有立意之意需要确定。立意之意,是考生根据审题之意——材料主旨——结合自己的感受与认知而重新建构的意义。

怎么重新建构意义?不妨从学理上细究一番。重新建构意义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以材料主旨作为作文的主旨,二是以材料主旨所派生出来的意义作为作文的主旨。综合起来可分为四种方式,即“正旨立意”“近旨立意”“背旨立意”与“侧旨立意”。“正旨立意”,是指直接取用材料主旨为作文主旨,如上海卷“坚硬与柔软”,以“‘坚硬一柔软’两相宜”立意;“近旨立意”是指作文主旨与材料主旨相近,如重庆卷“等候母亲”以“爱心基于理解”立意;“背旨立意”是指作文主旨与材料主旨相反,如福建卷“路”,以“不必要刻意,顺其自然是人生的最佳之路”立意;“侧旨立意”是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进行立意,如山东卷“丝瓜藤、肉豆须”,其材料主旨为“要关注主要目的和作用”,如果由此生发出“循循善诱为佳”与“不必过于实用”,则分别是同一个层面上的近旨立意与背旨立意,而以“创新的条件”立意,则是另外层面上所进行的侧旨立意。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取用材料主旨,还是取用材料主旨的派生意义,或者是取用材料的本意?目前全国各地作文阅卷的标准并不统一。有的地方取用材料主旨,如2014年江苏卷“青春”,阅卷组强调只有写“精神的青春不朽”才算切题。较多的地方既取用材料主旨,又取用其派生意义,甚至材料的本义。就算大家耳熟能详的“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也没有具体的解说。人们只能根据一年年出现的满分、高分作文琢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使得近些年的高考阅卷以及平时的作文教学都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

如此说来,还不如采用没有审题障碍的其他作文形式。请看法国2014年的几道高考作文题:“每一个成就是否会带来新挑战?”“鼓励不同意见的群体是否比不鼓励那样做的群体运行得更好?”“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什么?”这不是要照搬国外的作文命题方式,只是告诉人们,这种问题式作文题,其降低解读难度与取消审题障碍的做法应当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由于材料入题的特殊性与命题中多种因素的限制,往往使得——

材料叙述胡编乱造,带来负面的教育影响

当然,今年也有一些作文题的材料是相对合理的,如上海卷“坚硬与柔软”、天津卷“范儿”、浙江卷“文品与人品”、湖北卷“地下泉水”、四川卷“老实和聪明”;不过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的材料叙述仍然不符实际,不合情理。

重庆卷“等候母亲”硬塞给考生一件经不起推敲的事情。城市公交怎能让一车人等一个人?否则,不仅影响乘客,而且阻碍交通即使驾驶员破例违规,也应当日及残疾母亲正在很近之处往车门这儿赶,而不至于不弄清其距离就停车等人。如果这位残疾人在车门很近处,车上焦急的乘客们也应该看到。即使乘客看不到,司机也可以告诉大家“就要上车了”,以宽慰大家的情绪。再说,驾驶员完全可以指导小孩带着残疾母亲坐下一班车。这样处理,还能避免这位残疾母亲因慌忙赶路而易造成安全隐患的发生。命题材料居然想当然地停车等人,实属胡编乱造。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也是如此。小孩子想分辨丝瓜藤和肉豆须,“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花这么大的工夫也没有必要。如果为了分辨丝瓜藤和肉豆须,方法应当很多,根本不需要扯断“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

几年不见的童话故事,今年重新人题了。但童话也不是随意编造的,必须遵循文学真实的原则。今年湖南卷“大树旅行”有违文学真实的嫌疑。作为一棵大树的价值就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为飞禽走兽带来福祉。这棵无私奉献的大树没有必要低三下四地央求飞禽走兽带它外出旅行;再说飞禽走兽吃了果子很快就会消化与排泄,不要说走兽奔跑的速度跟不上,就是飞禽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把大树的种子传到世界各地。童话固然可以虚构,但也不是任意虚构的。要尊重童话中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言行的可能性,要符合童话世界中基本的事理逻辑与生活真实,切不可异想天开。高考作文题本身就应该具有求真的示范性与严谨性,像这样胡编乱造,无疑会给中学作文教学乃至学生素质教育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

(江苏省宿迁中学 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