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一次生成尝试及思考

  • 投稿凭江
  • 更新时间2016-04-15
  • 阅读量514次
  • 评分4
  • 55
  • 0
 在一次高三作文讲评课之前,我写了一篇下水作文《爱,有多远》,并实时呈现文章构思情况。没想到的是,我竟然邂逅了一次生成体验。 
  下水作文是一篇叙事散文,该文围绕“爱的距离”立意,主人公晓叶(杜撰的姓名,有生活原型,是我以前做班主任时的一个学生)在母亲去世之后俨然成为一片孤弱的“小叶”,班主任、父亲都不能真正理解他。 
  父亲艰难持家是为了儿子,但他只知谋生,不懂倾听儿子的心声;只知粗暴教育,不懂父子交心。老班关爱晓叶,但不能真切关注,他不知晓叶上网的真正缘由——孤独;到了晓叶家,无视堂屋里晓叶母亲的灵位。晓叶母亲与他无距离,父亲、老班与他有距离,在这对比中,更能引人深思:“是什么造成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本文特意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引进潘玮柏、苏芮的《我想更懂你》,是对这两类“爱的距离”的反讽和呼唤,当然也起到一些议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结尾的对人与景无语、无声的白描,简洁但值得涵咏,是想起到一种“引而不发”之功效,引发读者深思。 
  作文讲评课上,我展示了这篇下水作文,并且讲述了素材的由来。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学生迷恋网络。对于他们,老师们习惯于“棒杀”,但是棒下也有“冤魂”。在我以往做“老班”时就出现过类似于上文的案例,当时我也自以为很负责地教育过学生。现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却有不妥,于是以此构思成文。 
  讲完之后,学生朝我投来欣羡而信服的眼神。暖流立即遍布我全身,教学热情空涨,竟然在课堂上生发出自己也未曾预设的观念和做法:让学生针对我的下水作文,模仿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样式,编制题目。课上,学生积极而自主地研读我的下水作文,继而纷纷呈上设置的题目:“文章第一段引用歌词有何作用?”“文中为何要写母亲,她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有何特色,表达效果如何?”……针对各自的提问,学生们又深入探究缘由,并相互交流。没想到这样的一节课效果奇好,学生们设置出了类似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高质量题目。在随后的作文修改中,不少学生自觉而合理地运用了对比式的文章结构方式,注重了细节刻画,作文结尾部分运用了景物描写作结…… 
  面对着学生诸多可喜的变化,我内心的感慨和后续活动也不禁纷繁起来—— 
  一、变则通,通则畅 
  毋庸讳言,教学战线上主动求变的人不多,更多的教师是习惯于乃至固执于简单的重复。事实上,这样的教师在寻求简单的过程中应该能越来越发现众多不简单的元素。例如,学生在变化,教材内容在变化,教学情境在变化……诗人北岛在接受访谈时,曾大发感慨:“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观照此语,不知有多少教师会汗颜?必须指出的是,满足于简单重复的做法是一种可怕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思维惰性。教师要做的是变,而且是聚焦于教与学各个细致环节的转变。 
  以笔者的这次作文教学为例,我没有固守着以往的教学习惯,而是作出了改变。一是主动结合自身的教育反思,写下水作文——称之为教育随笔也行。在这个转变下,学生对教师更加亲近,因为老师放下了师道尊严,勇于用作文的方式承认自己过往的错误。这个转变恰恰取得了“以退为进”的效果,学生“亲其师”,继而“信我道”,在作文教学乃至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大道上畅快地行走着。二是将作文与阅读有效衔接。事实上,阅读与写作分属既独立而又融通的两个系统,怎样使这两者融为一体,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教师苦苦钻研的课题。在对这篇下水作文的评价中,就有学生惊觉它的结尾方式似曾相识;仔细品读后,不少学生发现它源自《项脊轩志》的结尾。这样,学生真切地发现原来写作可以像老师这样操作,在深度阅读经典文章中移用经典技法。 
  转而反思以往的作文教学备课,笔者发现自己名为“备学生”实则为“备教师”,因为苦苦寻觅到的满分作文技法、升格秘籍等方法,对于学生却有如“乌托邦”。于是,这样的教学生态必然是了无生机,因为当前的学生及其接受能力在此过程中被无情地漠视了。教学的起点必须源于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现有的能力,止于学生的能力生成和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然后再起于学生的不满足和教师的再引导……如此反复,教学效果才值得期待。 
  至此,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我的教学思想顿时“通”透,并进而顺“畅”地理顺教与学的关系。 
  二、畅则通,通则变 
  这个案例还没有结束,因为仅仅让学生明白教育故事与作文的关系、阅读与作文的关系,而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表面看是“畅”“通”了;但是不用过多久,学生至多只是记得两个概念性的东西: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写了下水作文,阅读与作文是可以关联的。为此,教师必须再帮助学生在由“畅”到“通”的基础上,实现渐“变”,落实“细节性”的教学指导,因为只有切实的转变才是真正的畅通。 
  先谈个人与作文关系的转变。正如前文所谈,笔者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入文,真实而富于感染力,也由此提升了自身对教育的关注度,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此,之后的每一次考试,我的下水作文持续进行,继续用作文抒写自己的教育情怀,而且扩展了素材的选择范围,将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写入作文。在我的感染下,每次作文之前,学生都会细致而切身地梳理和感悟校园内外生活,发现新异之处,进而生发作文的冲动。这样,作文不再是负担,而成了每个人思想翩跹的舞台;作文写成之后,教师、学生彼此欣赏作品,彼此探讨技法,作文又成了师生技艺切磋、心灵交汇的舞台。通过这个转变,学生爱上了生活,爱上了作文,善莫大焉! 
  再谈阅读与作文关系的转变。就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而言,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当然也不能漠视它们是高考的考查重点。如何既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又能使学生自如地应付高考,确实需要寻求一个契合点。以高三复习为例,笔者作了一番尝试。首先是突出“以本为本”。按照文体,师生一同梳理和认定教科书中的经典课文,要求学生带着为作文“寻宝”的目的,重新赏读课文,然后各取所需地吃饱和吃好“技法大餐”“结构套餐”“思维特色餐”等。其次是突出“以文为本”。作文写成后,引导学生根据现代文阅读的考点要求,仿照高考设题方式针对自己的作文设问。实际上,这是个文本欣赏、知能生成、自我提升的过程。学生设置的题目越多、越好,作文值得欣赏的地方越多,写作的进步越大,现代文阅读能力也就越强。学生设置的问题越少、越差,表明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幅度越小,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相对较小。这时,再适时组织学生阅读彼此的作文,开展相互的设问和解答,就又能够促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发现作文“新大陆”,进而在借鉴中实现作文与阅读能力的跃升。 
  事实证明,通过这两种转变,笔者执教班级的学生对作文及其与阅读关系的认知得到加深,细节性的自主操作更加有序,随之而来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教与学的热情更加浓厚,教与学的效益也更加明显。 
  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感慨:“大自然最爱翻新,最爱改变旧形,创造新形。”人,特别是以自己的智慧影响乃至改变学生的教师何尝不需要“翻新”自我,改变教学之“旧形”,发现和生成教学之“新形”。真诚地期盼能有更多的教师实现教学之“涅槃”,多开展细节性的教学研究和学生指导工作,进而有力助推师生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