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实现作文教学课程化,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6-10
  • 阅读量337次
  • 评分0
  • 0
  • 0

  虽然作文教学讨论不断,但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少有针对性,更无系统性;更多的教师则是跟着指挥棒走,七年级开始就瞄准中考作文,求快捷,往往又欲速不达。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走出两大误区,进行三层梯级指导,并做好四项常规训练。


  作者:伍学明


  一、走出两大教学误区,澄清作文教学的目标。


  走出假话式作文教学误区。为什么造成假话式作文的流行?一方面是教师把作文在学生心目中神话了。布置一篇周记学生还乐意,为什么?周记不那么追求技巧、不那么追求文采、不那么追求形式,完全的自由写作,能写!这样的文章反而会受到老师的青睐,推荐发表、获奖的文章都从这里面选出来。而一讲大作文,学生就自然的拉远了距离,不知觉的假话空话就出来了。另一方面就是太过于追求向上的立意。什么才是好的、高的立意?教师大都以成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具有很强的教条主义。但这些价值观并非学生内心接受,要迎合老师,所以很自然的说起假话来。立意要追求,没立意文章就没生命。但什么是好立意?我认为,能够从身边的事中悟出平常的理来就是好立意。前几年,我们的老师对那些风花雪月、吟古颂今、朦胧抒情、想象无边的作文觉得新鲜,现在的学生都会写这些东西了,谁不会来几个排比句、比喻句?从太空到地层,从远古到当今,但全部是空洞洞的、假兮兮的,学生看不到身边之事。


  走出程式化作文教学误区。程式化作文,用一个简单的比方,就是把作文当作应用文写。首先是过分强调作文技法。作文有技法,但技法确实不等于好作文,它不同于数学里面的公式,把数字变化一下就可以是一道新题。技法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生成,在作文的过程中,想寻求一种更好的表达的时候,“技法”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我们读过9岁女孩安妮的作品,分析作品中的词句、修辞、手法等等,能看到技法,但她写作的时候是否有关于技法的纯思考呢?技法的过分强调,就偏失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向。其次是简单模仿范文佳作。商家打造的一些作文指导书,上面的满分作文一般为成人所写或被成人改的痕迹太浓,多为缺少情感体验的构造之作,文章空洞套话多,读起来如嚼干蜡,让人乏味。有的老师为让学生对付考试,要求学生临考前背“范文”,模仿“范文”,学生作文越来越如机械化作业。《人民教育》2008年刊登了“作文教学反思与重构”的系列文章,其中王栋生老师就例举了江苏省考生在2004~2007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同考生采用同样的开头的现象,不知是巧合还是一种刻意训练的结果。他指出,这样作文,只会让学生不会作文。


  两种作文教学的误区呈现出作文教学的真实现状,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应试。既然是应试文,受程式化的束缚,注定了它不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也不能走向理想的高度。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真正的作文是什么,是对生活的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学生作文内容的构成就是“写身边事,抒真实情,说平常理”。只有从这个基本目标出发,作文教学才能走出困惑,走向理想。


  二、设立作文三个层级,形成作文的梯级指导


  第一,分专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作文训练。


  规范化作文,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规范,有文体意识、语法意识,能够进行一般的记人叙事写景,作文中做到有对象、有思路、有重点。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多数教师一直比较忽视,主要是认为那些知识性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个性,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帮助不大,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现行人教版教材就可能有这种思想的体现,写作部分除了话题设计外,几乎没有作文的指导和要求。作文知识教学的淡化带来的问题越发突出,学生作文当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章法、文体不清、病态语言触目皆是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够。


  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学生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线的目标上作文,没有体现学生作文的发展规律。我认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首要的是进行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应该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要素,设计成多个训练系列,如“表达方式”、“记叙要素”、“记叙顺序”、“文章结构”等。笔者曾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颇有收获。第一步通过不同材料的感受,让学生对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选取教材多个片段让学生辨识,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对表达方式运用方式进行分析,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并非知道了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运用于作文。通过对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学生归类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多种方法,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很少单独使用的,但综合运用中如何让作文不显杂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进行片段训练,在实践中学校表达方式的运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大都对表达方式有了鲜明的认识,作文文体意识慢慢建立起来。这一阶段是带领学生入格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应该指导学生读大量的经典作品,像香菱学诗的初级阶段一样,在大量的阅读中揣摩体会。值得提醒的是,写作知识的要求是死的,只有把这些知识升华为学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写作,那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不只能是概念化的讲解和传授。


  第二,分话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生活化作文训练。


  生活化作文,要求作文能再现生活,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能够把生活与作文自然联系起来,作文即生活。没有生活气息,没有贴近自我心灵,没有思想,成为当下中学生作文的通病。“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缺少了生活体验,而是缺少生活作文意识。为什么学生对身边事件常常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呢?一方面因为他们对生活缺少感情的投入,缺少一份感恩的心,缺少一份关注和留意,缺少捕捉的慧心;而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些事情登不上作文的大雅之堂,不自觉的把作文与生活隔离开了。很少有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真实表达就是作文。


  2006年冰心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妈妈回来了》只有107字,事情再细微不过,但因为真实,因为真情,所以最后获得好评。老版教材里有一篇《摆渡》的文章,作家梁晓声用一个寓言告诉读者也警示自己,作家最不可丢掉的就是真情。生活化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体察身边的事,哪怕小到一片落叶在风中摇曳,只要学生能带着感情去揣摩,一定能体会到其中真味。八年级作文教学分话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就是要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锐度。教学活动中,重在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有一个老师上“妙笔生花写场面”的作文,先让学生根据回忆写运动会场面,学生大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写。接下来教师播放一段自选自录来自学校运动会中本班学生参与的“拔河比赛”场面录像资料。资料一放,同学们兴趣来了,学生越看越兴奋,在同学的要求下,录像播放了三遍。然后,教师让学生们复述看到的场面,让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复述,让他们抓住特点氛围来复述,一层层地推进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观察的角度,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到了捕捉亮点的技巧,更学会了如何用自己有情有味的语言来表述。同样的内容,从无话可说到说不完的话,原因在于学生的沉睡和苏醒。这种体验情景的设置,唤醒了学生对身边事情的感受,促进学生内心世界同生活世界的互动与融合。感受的过程就是作文生成的过程,作文最后只是把内心书面化而已。当然,我们没有精力营造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体验情景,但作文的关键就在于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唤醒了学生,作文的泉水就会长流不断。


  第三,分主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生命化作文训练。


  生命化作文,要求作者能够在文中审视自己,审视他人,文中不仅能见“我形”,更能见“我心”,作文能表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观。生命的作文,并非以生命为话题,而是作文中有发乎生命内心的智慧表达。作文的价值,在于学生独特的感悟。


  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多篇的记录。他提出:作文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作文是体验写作价值和尊严的生命化行为。作文不是和学生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的训练,而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常想,为什么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因为我们一直以考试的标准、个人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并非真正意义的写作。教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但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行为没有真正的改变,作文提高永远只能停留在教师的理想中。“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工具的熟练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潘新和教授的这段话,当成为我们解开作文教学困惑的一把钥匙。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态度。真正的作文,首先应直指学生心灵,这样的作文融入了学生生命思考,包含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自然万物生命价值观,才是智慧的表达,才能给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指导学生作文走向生命化,教师可以读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可以把毕淑敏的《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作为作文教学的借鉴,例如“我的五样”、“枫叶档案”等,我带着学生做这些实验,学生个个泪流满面,这样的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么会拒绝呢?学生进入九年级,应该重点在这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在平常的事件中生发独特的感悟,如人性光辉、善待生命、学会感恩、发现幸福、讴歌亲情等。从写作知识的角度,这一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三、开展四项常规训练,增加作文高效教学的砝码


  1.坚持作文后记,促使学生用心作文。


  可以记下写这篇作文的心理历程,可以记下作文构思的过程,可以记下写作的一点成功经验,可以对作文内容做些说明或补充,可以写下对作文的评价和感受……总之,只要是自己写的文章,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任意的记下来,都可以作为后记。这种训练一方面促使学生用心作文,避免了学生抄作文、套作文的行为。另一方面,“后记”可以让学生对作文做一次回味和反思,有的学生写作文是抱着交差的态度,作文写完便万事大吉。作文的提高往往在于对自己作文的剖析与反思,而“后记”就促使着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再思考。


  2.坚持课前讲坛,丰富学生作文素材。


  课前讲坛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发现素材。每学期开学之初可由师生共同来确定话题,如“校园讲坛”、“名人讲坛”、“时事讲坛”、“历史讲坛”等。教师明确讲话要求,如七年级上学期的“校园讲坛”,主要讲校园、班级新近发生的一些小事,要求讲清楚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详细过程,讲完事情再简单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讲坛主讲者必须认真准备资料和讲稿,但发言时不得照本宣科,讲到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其他同学可以补讲。每周结束,评选一次,把优秀主讲人评为“易中天奖”,激励学生。


  3.坚持文学引导,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文学爱好者,为了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我指导学生成立班级的文学社团,起名为“文学泉”,创办了班级文学刊物――“等待花开”,由文学社的骨干成员担任主编和副主编,责任编辑则由九大学习小组轮流担任,每周二出刊一期,稿件在同学们的投稿中挑选,每学期结束时组织优秀作文和优秀编辑的评比。一学期下来,近20本班级刊物,教师学生都看着自豪。另外,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赛事,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投递给刊物。初一结束,班上已有10多名同学作文在“语通杯”“新世纪杯”等全国作文赛事中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水平都起到很大作用。


  4.坚持读书积累,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李静贤说过一句话,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几本书的差距。学生写作能力的差距,从他的读书习惯就可以判定。写作与读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推荐十本书,要求每人每月必须读一本书,每月月底的时候,用一个晚自习时间组织读书交流会。为了增加阅读量,我还要求学生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做剪贴和读书笔记,每周剪贴1-2篇美文,做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结束,根据自己选文的特点给这个集子设计一个封面,取个文学名字,统一注上副标题“××选编文集”。经过这样的包装,学生们对这本文集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初中六个学期下来,共有六本,不仅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成为学生初中生活的珍藏,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几堂作文指导课就能起到明显效果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想法,减少一些“应试文”的误导,多一些润物无声的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循序渐进,坚持课程化的系统训练,学生经过初中三年,一定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作文水平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