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核心素养下高中作文教学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11-25
  • 阅读量545次
  • 评分0

  摘要:当前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很多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写作套路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从而导致写作内容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实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思维的训练与提升;读写密切结合,注重学生的审美与创造;巧用文学经典,提高作文的内涵与底蕴。

  

  关键词:语文学科素养;高中作文教学;新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部分构成。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作文在高考语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导开展高中作文教学。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一直在语文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来说“得作文者,得语文”。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考察。但在实际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强调应试技巧的传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结构模式即五段三论式展开写作,重视文章结构套路的教学而忽视写作内容的指导,导致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结构生搬硬套,万口一词,千篇一律”[1]。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忽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按照课前预设的方案掌控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求达到认识上的‘统一’,课堂提问由教师包揽,学生没有质疑的权利。”[2]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不懂得留心生活中的美,不会诗意地表达积累起来的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善于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写入到作文当中,而是在写作中“过分依赖名言警句与新素材的堆砌”,导致作文内容枯燥乏味,思路凌乱。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很多文人事迹都能作为写作素材,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一举例子就是屈原跳江、陶渊明归隐、李白洒脱……在古代素材的引用上缺乏新意,生搬硬套比比皆是,认为巧用文学经典就是文学经典的简单堆砌,引用的例子越多,就说明文章写得越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积累文学素材,而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合理运用,从而导致学生的文章也只是素材的简单堆砌而缺乏文学内涵。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推出,在高考作文的命题中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思辨性,作文命题也越来越具有时政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展开作文写作。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探究

  

  (一)充分利用教材,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2017年高中新课标明确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3]“从这一诠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过程就是一个从‘由言到意’,再到‘由意到言’的过程。‘由言到意’的过程是学生倾听、理解、整合、积累、内化的过程;‘由意到言’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表达、创生、外化的过程”[4]。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不仅需要向学生传递基本的写作知识,同时也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写作。以高考作文为例,高考作文写作更多的是议论文的写作,教师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时,不能仅仅向学生讲解议论文的写作技巧,而更应该通过具体素材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中的语文教材就是最好的素材资源。以贾谊的《过秦论》和荀子的《劝学》两篇课文为例。这两篇课文作为古代经典的议论性文章,对于学生议论文写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劝学》一开始就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学不可以已”,随后采用比喻论证、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通过“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5]。一系列排比来论证君子需“善假于物”。通过“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个比喻来论证坚持的重要性。《过秦论》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秦由弱到强,再到鼎盛,直至最后灭亡的事实,运用对比,即“四公子运筹帷幄,政治家励精图治,外交家八方奔走,军事家统兵奋战”的合纵诸侯国,但是最后却依旧被秦国打败;强大的秦国最后却被“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的陈涉所破,这使得六国破秦之难与陈涉亡秦之易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此加以论证秦亡的原因即“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通过对这两篇经典的议论性文章的讲解,可以使学生理解到议论文的基本结构以及论证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它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从大量的事实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而不仅仅是几个素材的简单堆砌。教材中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不可估量,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借助高中课本现有的优秀的议论文篇章,通过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作者的行文思路,从而使学生对议论文的文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积累一定的文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新课程、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以2019年高考作文为例。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如下:“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6]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如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6]通过对去年高考作文题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作文题贴近学生的认知情境,引领考生表达自己的思考,突出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考察”[7],“从审题角度看,这对考生的抽象与概括、比较与思辨的思维素养要求较高;从写作角度看,则要求考生在思辨性的过程中表达批判性的意见。这样的写作涉及知识,涉及价值观,更涉及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的批判性与思辨性”[8]。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探讨文本的内涵,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以高中课文《孔雀东南飞》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概括故事梗概—刘兰芝人物形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研究—诗歌的艺术价值,这种教学思路无可厚非,但却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以后,教师可以以“兰芝遣归之谜”为切入点,以这个为话题,从而展开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兰芝究竟是“被遣归家”还是“自请遣归”———“兰芝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焦仲卿说出‘十三能织素……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番话的?时间地点?”———“兰芝为何被遣?兰芝是个怎样的人?她可不可能举动自专由?”———“如此性格,会顺婆婆的心意吗?”———“焦仲卿在婆媳矛盾中持什么样的立场”[9],通过一系列的设问,使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把握文本内涵的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写作时才会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三)读写密切结合,注重学生的审美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0]而在当前的实际作文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结构的套路化,而忽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从而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泛,缺乏真情实感,语言没有生动性。教师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方面,教师需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学情的优秀作家作品,通过对优秀作家作品的鉴赏与解读,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内涵美、形象美与思想美,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创作,只有知识的输入而没有输出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并没有实质上的作用。以必修二的《荷塘月色》为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优秀的散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细评味这篇散文的审美特点,通过联想与想象,去感受月色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花在作者看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光散在荷塘中呈现的轻雾中的荷花和荷叶的状态”描写得生动形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过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听觉、触觉等相互地结合在了一起,更加有利于审美效果的塑造;月下的荷塘中有“弥望、田田、出水很高的荷叶”“零星点缀的荷花”“缕缕荷香”“颤动的河波”;荷塘中的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的月影,荷塘的四面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的杨柳、“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融情于景,虚实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的语言美与结构美之后,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结合课文的写作手法,有意识地进行仿写。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作文范文,指导学生一起去欣赏优秀范文的独特魅力,对于作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仿写,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写作能力。

  

  (四)巧用文学经典,提高作文的内涵与底蕴

  

  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文学价值,让学生品读、鉴赏,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去发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使学生的作文展现出应有的文化底蕴,并最终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文化素养。在高中满分作文当中,有很多学生合理地运用了传统的文化资源,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极浓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取得好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重视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引用文学经典并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而是需要对古人的思想进行反思并且进行新的阐释,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提升作文的深度与高度。如2018年江苏高考范文《仓颉的好意我心领了》中写到:“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的交流不会限于文学的一种形式。禅宗不立文字,拈花一笑,彼此心知肚明,说出来就不是禅。《易经》以阴爻阳爻两个符号来演绎世界。而如今的网络电脑,追根究底,不过是两个数字1和0的游戏。《庄子》里以无用之树枝繁叶茂来告诉你生存的智慧,《老子》里以‘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现象提示你繁苛之政难以持久,嵇康弹一曲广陵散来应对波荡众生的罪名,《西厢记》里的张生为莺莺临去时秋波一转的眼神而饱受相思煎熬,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相望又何必互诉衷肠?说出来的话不及另一种形式的语言来的有效。”作者为了论证“说出来就不是禅”,通过五个例子的论证,语言简洁但又富有说服力;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巧用文学经典,增加作文的文学内涵;通过讲解优秀作文对文学经典的运用,引导学生明白善用文学经典并不是文学经典的简单堆砌。因此,在高中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好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使得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认真观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使得文章具有真情实感。只有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展开作文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预期的作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1—58.

  

  [2]杨先武.思辨性表达让作文绽放异彩———从一篇“另类”学生作文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3):9—12.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何铮.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提升[J].语文教学通讯,2018(14):25—28.

  

  [5]周扬合.鞭辟入里与势不可挡———借鉴《劝学》的议论文论证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6):57—58+81.

  

  [6]新鲜出炉2019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来了[N/OL].人民日报,2019-06-07.

  

  [7]陈维贤.凸显综合考查消解应试模式———2018年全国卷综合评析及教学启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19):59—63.

  

  [8]狄马,余党绪.学生阶段培养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受用终生———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对话[J].语文学习,2014(10).

  

  [9]陈勇.细读文本,探究“兰芝遣归之谜”[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7):6—8.

  

  [1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王静 梁玉敏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