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微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21次
  • 评分4
  • 63
  • 0

内蒙古乌兰察布集宁师范学院附属实验中学 田晓岚

【摘 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高中物理的一般思维逻辑。为了使学生能在恰当的条件和轻松的环境下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高中物理课堂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通过相关的故事带出问题、借助物理实验提出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物理问题等几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4-01

虽然我们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若没有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一系列步骤,那么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激发起学生对物理问题的兴趣就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师教学的重点。不难想象,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和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的不同影响。所以,物理教师必须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最终将问题解决。

一、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的小故事将学生引到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这些小故事可以是物理学家的轶事,也可以是一些物理学的历史资料,教师通过讲述合理的故事,从而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体会学习物理自然规律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比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来引出。一天午后,牛顿在花园里的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和朋友探讨物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忽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不偏不倚地正好砸在了牛顿的头上。牛顿就纳闷,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而往地下落。于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告诉学生在生活中要向牛顿学习,要善于思考。再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讲述当年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的过程。伽利略在做斜塔实验那年才刚刚26岁,但已经是大学的教授了。他让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同时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比较落地时间来证明自由落体速度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猜想两个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哪个先落地,还是两个一同落地。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直接告诉学生定理要好得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比萨斜塔实验对学生所产生的启发。又比如,在给学生讲“反冲运动”时,可以将我国古代发明火箭的故事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的智慧,并引发学生对于学习“反冲运动”的兴趣。

二、借助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做实验是学习物理的一个好途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将具体的物理原理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书本中深奥、抽象的定理的理解。同时物理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索、学习中,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及解释,最终达到将物理问题解决的目的。比如,在讲“波的形成和传播”这一节时,学生有很多容易理解错的知识点,如:质点是否会随波而发生迁移,介质的质点做什么类型的运动等。学生之所以对这些知识点很难理解,是因为波的形成和传播都是抽象的,我们只能看见现象却看不见质点,这时候如果教师借助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帮助学生还原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本质,那学生对于这堂课的内容就很容易掌握了。首先让10位学生面朝一个方向排成一队,后一个学生的手搭在前一个学生的肩上,然后让队列最左端的学生做蹲下起立的动作,并且依次传递给后面的学生。在这个实验中,队列最左端的学生充当波源的角色,接下来的学生都作为介质上的质点,那么波的形成和传播便生动地模拟出来了。接下来再组织学生讨论上述容易出错的问题,便能使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物理教学环境,积极思考问题,得出正确答案。介质上的质点不随波迁移,因为波从左向右传播,但是学生并没有向右移动,都只是在各自原来的位置上做蹲下起立。当然从实验就可以看出,质点的运动类型是受迫振动,后面的学生摁着前面学生的肩膀,迫使其做蹲下起立运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的现象看到其背后的本质,真正理解知识。重要的是,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热爱物理,热爱学习。

三、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很多物理知识、定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这是物理这门学科的一大特点。而且,我们学的知识大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因此,对于物理的学习,当然不能离开现实生活。例如,在介绍衡量惯性的指标时,很多学生都会错误地以为是速度决定物体的惯性。此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适当的情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惯性。首先提问子弹和铅球这两个物体谁的惯性更大,大部分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子弹,因为他们想象的是从枪里发出来的子弹。教师接着提问,若5米外站着两个学生,分别将手中的铅球和子弹扔给你,你敢接哪个,并能阻止其运动?此时学生的回答肯定就是子弹了。再向学生深究原因,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惯性的概念,并得出铅球的惯性更大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铅球和子弹的区别,很容易就得出质量大的物体惯性也比较大的结论。从而帮助学生纠正了之前的错误想法,并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惯性的衡量指标。通过联系生活来理解物理原理,并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寓于生活,并将物理用于生活的乐趣。这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这就是生活化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总而言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会问学生“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学生看似大部分都做出了回答,并呈现出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一种假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的问题并没有真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一部分学生只是人云亦云。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参与和教师的互动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创设问题情境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应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瑞涛.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3):115.

[2]韩都兴.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11):148-149.

[3]蔡连方.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教学参考,2012,(2):49.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