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物理教学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物理衔接问题的研究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700次
  • 评分4
  • 93
  • 0

曲忠伟 张晓森

(安徽理工大学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从我国中学、大学物理的教育现状以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出发,以物理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对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进行了的探讨,得出了如何更好地衔接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教与学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物理;中学物理;教学衔接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08085ME85)。

作者简介:曲忠伟(1979—),男,黑龙江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

1 问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新的岗位、职业不断涌现,这一切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很多高校为了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加大量针对性较强的实用性课程。由于物理学所能提供的是各门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物理基础教育的效应并不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大多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压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时[1]。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学的物理教育就会带有很大应试教育的因素。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目标和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时间,中学物理教学大大压缩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2]。这样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解题技能,但是由于习惯了接受教师“咀嚼”好的的知识和方法,导致学生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都比较差;而物理实验的要求就是会做实验题,至于操作考试很大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新生走进大学课堂后,他们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大学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多、范围广而且节奏快,这对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往往会感觉学习压力过大。很多学生经历了几年的学习物理学习后,主观上认为物理难学,容易产生畏惧和抗拒心理,一开始就对大学物理缺少兴趣和热情。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为大学物理教学提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难题,如果不处理好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的衔接问题,不仅使学生难以顺利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2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将高中物理与传统理工科大学物理进行比较后发现:高中物理是初等数学加力、热、电、光、原的知识结构体系,大学物理是微积分加力、热、电、光、原的知识结构体系,内容的深化和提高主要在数学知识的运用和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很多具体内容上。大学物理相比于高中物理来说是一个更完整、更系统的物理学理论体系,在要求上更偏向于对物理理论的系统掌握和抽象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3]。

在内容上编写上,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对于基本概念的核心地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研究方法的述说没有特别的不同,这种缺陷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热情和兴趣,结果是影响了学习效果,难以实现大学物理的教育功能。一些高校开始意识到传统大学物理教材存在的缺限,纷纷采用面向21世纪新编教材,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基本内容、体系结构重复过多问题[4],但同时又出现知识梯度太大,学生难以接受的新问题,同样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

2.1 内容阶段性的衔接

根据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的内在联系,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应与中学同步,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为基础,建立在高中物理的平台上。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中学物理,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难度、广度、深度定位在中学物理的基础之上,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有适当的深广度,尽量避免体系的重复、内容的重叠和知识梯度太大,以便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中学物理顺利衔接。

对已知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对中学涉及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中简明扼要地回顾,或者事先要求学生预习。另外,对学生已知的知识点还可以重点介绍该知识点的应用。对于学生未知的物理规律,教师在课堂上重点介绍这些新规律的形成过程,结合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避免使学生产生物理定律是突如其来的感觉,这些措施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2 内容跨度的衔接

针对大学物理知识梯度较大,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必须把教材内容改造成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能普遍接受和理解的形式,使其范围、深度、进度与大学低年级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考虑到学生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时,教材内容尽量结合物理学的思想方法[5],正如吴大献所强调的“教育目标,不只限于知识的传授,尤其是高等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思考。”

3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衔接

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施和完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难度的要求等要适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高校物理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在坚持全面发展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多样性,探索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动力。

3.1 实验教学的衔接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新生进校后第一门实验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科学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6]。在精选教学内容时应注意提高实验课的起点,内容选取应建立在高中平台上,从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出发选取实验内容。用现代科技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各部分内容的相对关系,形成新的搭配组合格局。在内容选取上要增加近代的内容,要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实验教学内容之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改革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如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确立以实验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物理学科重视实验的特点,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及教师业余指导措施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和空间,同时增大实验大纲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这些措施对于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2 概念和规律的衔接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学物理遗留的一些问题:如学生感性认识和相关准备知识不足,思维定势带来的负迁移,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现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等。教师应当注意用物理实验或应用实例来创设学习概念的环境,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进行思维加工,合理的把握中学和大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阶段性,使每个阶段具有十分明确的适度的要求,又使各个阶段互相联系,逐步深化扩展,以达到顺利衔接的目的。

3.3 教学手段的衔接

在中学物理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课堂讲授能经济、快速地系统传授物理学概念、理论,同时又能积极锻炼思维能力的优势,利用其他不同教学方法手段的特点,有机结合使用,实现优势互补。例如灵活使用问题讨论法、模拟发现法等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或者适当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重视对学生自学的指导,最后,协调物理实验课与大学物理课程的关系,利用他们之间的交互性,连贯性,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以弥补单纯课堂讲授不能提供感性认识的缺陷[7]。相比中学物理,大学物理更高的教学深度和广度以及更为丰富的内容只有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使用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手段的顺利衔接,完成教师从物理教学的“领路人”到“指路人”的正确过渡。

4 大学物理与中学物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和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在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方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控能力较差。由于中学物理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考虑到学习方法上的衔接,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则需要给学生补上这一课。

在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比教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难的是教学生“会学”物理知识从而主动地去学物理。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把趣味性归还给物理学习过程,讲究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和积极的学习气氛,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使之与物理学科知识量急剧增长相适应[8]。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局限于课堂,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外,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课后的继续学习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与网络渠道,多元化地获取知识,正确掌握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看书、会听讲、能实验、善讨论,勤思考,能从中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9]。

5 结束语

不少学生上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成绩下滑;有的学生即使成绩不错,可是却又觉得大学的学习平淡,没有真正学到多少东西。大学物理是学习其它理工课程的基础,并且担负者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因此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的衔接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如何做好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衔接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些还不足以保证问题能得到彻底的解决,希望广大的物理教育工作者以后能在这方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这样不仅可以自然地完成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的衔接,也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高校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凯华.对当前物理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J].大学物理,2000(1):2.

[2]梁树森.促进概念变化的物理教学[J].物理教师,2005(4):32.

[3]李定仁.大学教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2-23.

[4]张三慧.大学物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程守沫,江之咏.普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周克省,等.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实践[J].大学物理,2001(3):15.

[7]邹进和,詹伟林.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与实施[J].大学物理实验,2004(7):34.

[8]赵小青.“文化模式”的教学实践[J].现代物理知识,2002(2):36.

[9]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27-28.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