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合作探究体验过程——《铝的氢氧化物》探究性学习课剖析

  • 投稿wine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496次
  • 评分4
  • 70
  • 0

◇广东省雷州市第三中学 洪云龙

摘要:通过对《铝的氢氧化物》课例剖析,了解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39-02

长期以来,化学教学重结论、轻过程,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播、轻视亲身体验所获得的经验,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分析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化学必修1《铝的氢氧化物》这节课中,笔者根据“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理念,对教材内容大胆处理、重新设计,整节课让学生围绕一个探究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索,体验过程,在探究中发现新问题,在探究中实现对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两性的总结与学习。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过程及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实验探索,掌握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的两性,体验实验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Al(OH)3制备方法及Al(OH)3的两性;难点—氢氧化铝的两性。

一、回顾知识,提出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金钥匙,是教学过程的起始和归宿。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困境,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努力拟出有效的活动策略,以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在化学课堂中应努力设计恰当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导学生积极探索。

在《铝的氢氧化物》一课中,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先设计三个简单问题,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

1.从初三化学酸、碱、盐角度看,Al(OH)3属于哪类物质?该类物质有何性质?

2.从所属物质种类看,Al(OH)3可能有哪些性质?

3.前面我们学过的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共有几步?每一步的反应原理怎样?同学们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吗?

第1、2问题让学生根据初中化学知识充分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目的是先使学生对Al(OH)3的性质有个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引出Al(OH)3两性的学习作些准备。第3问题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要先让学生动笔练习,教师巡视,然后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并让大家评价,目的是为后面的探究作些知识铺垫。在学生回顾旧内容后,笔者正式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根据所学过的化学原理,思考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可能有几种可行方法?请同学们提出假设并设计制备方案。学生顿时情绪兴奋,自主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分组探究,提出假设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不同分成甲、乙、丙、丁四个小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各组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小组成员的座位是邻位,以方便完成合作探究任务;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汇报员,以利于调动组内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潜能。笔者要求每个小组都提出一个假设,首先由组长主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依次发言,各抒己见,在组内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由汇报员集中小组意见统一向全班陈述,提出假设。

甲组、乙组根据“复分解反应中有沉淀生成的发生条件”,提出了甲、乙假设;丙组同学认为,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溶解—过滤—酸化—过滤—灼烧—电解,其中第三步酸化是通入过量CO2析出Al(OH)3,因而提出丙假设;而丁组同学认为工艺流程第三步用酸酸化,那么除了可选CO2(实则H2CO3)外,也可选其他酸如盐酸,于是提出了丁假设。如下:

甲组假设:用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制备;

乙组假设:用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制备;

丙组假设: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制备;

丁组假设:用偏铝酸钠溶液与盐酸制备。

三、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为了验证假设,笔者指导各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为了更好地暴露Al(OH)3两性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特意要求甲组学生加入氨水时要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乙组、丁组加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时要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充分振荡,且不限量(即一定量),可多可少。

甲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 2mol/L氯化铝溶液,逐滴加入6mol/L氨水至过量,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乙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 2mol/L氯化铝溶液,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6mol/L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丙组方案:在启普发生器中加入大理石和稀盐酸,产生的气体经净化后慢慢通入到盛有2~3mL 2mol/L偏铝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丁组方案:取一支洁净的试管,注入2~3mL 2mol/L偏铝酸钠溶液,用倾倒法一次性加入一定量的6mol/L稀盐酸,充分振荡,制备Al(OH)3,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方案确定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动手,通过实验获取实验事实与证据,来验证假设、探明结果,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四、暴露新问题,再假设再验证

甲组同学一滴入氨水,马上产生沉淀,滴入氨水越多,沉淀也越多,当沉淀达到最大程度时,无论再怎么滴入氨水,沉淀都不会变化,证明该组假设合理,能制备

Al(OH)3;丙组同学在慢慢通入CO2过程中,发现随着CO2量的增加,沉淀越来越多,当沉淀达最大程度时,无论再怎么通入CO2,沉淀都不会变化,也证明该组假设合理,能制备Al(OH)3。

而乙、丁组则出现奇怪现象:部分同学能制出

Al(OH)3,而部分同学却不能,实验结果与学生的假设发生了冲突。这时, 笔者启发学生:当加入试剂的量有什么特点时,能制备出Al(OH)3?而当加入试剂的量又有什么特点时,不能制备出Al(OH)3?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与思考,回答: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少时,能制出Al(OH)3;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多时,不能制出Al(OH)3。接着引导学生:为什么当加氢氧化钠或稀盐酸量多时,就不能制出Al(OH)3呢?请同学们提出假设并设计方案验证。

乙组提出假设:开始有Al(OH)3生成,后来被多余的NaOH溶液溶解了。

丁组提出假设:开始有Al(OH)3生成,后来被多余的稀盐酸溶解了。

如何验证假设呢?

乙组设计实验方案:将甲组制得的Al(OH)3装在一支试管里,向试管逐滴加入6mol/L NaOH溶液直至过量,然后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丁组设计实验方案:将丙组制得的Al(OH)3装在一支试管里,向试管逐滴加入6mol/L盐酸直至过量,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五、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对所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分析,看看实际结果是否与假设一致,从而得出结论;并将结论在全班交流,暴露思维过程,锻炼表达能力。

通过分析、比较甲、乙两组方案,得出结论:Al(OH)3难溶于弱碱,易溶于强碱。乙组方案若加入的氢氧化钠过量,沉淀会溶解;甲组方案即使氨水加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所以制备Al(OH)3,甲组方案优于乙组方案。

通过分析、比较丙、丁两组方案,得出结论:Al(OH)3难溶于弱酸,易溶于强酸。丁方案若加入的盐酸过量,沉淀会溶解;丙方案即使二氧化碳通至过量,沉淀也不溶解。所以制备Al(OH)3,丙组方案优于丁组方案。

综合起来,制备氢氧化铝可以采用的方法:

①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Al3+ + 3NH3·H2O = Al(OH)3↓+3NH4+

②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AlO2- + CO2 + 2H2O = Al(OH)3↓+ HCO3-

通过实验得知:Al(OH)3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是两性氢氧化物。

①与强酸反应:

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 + 3H+ = Al3+ + 3H2O

②与强碱反应:

Al(OH)3+ NaOH = NaAlO2 + 2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为深化学生对Al(OH)3两性的认识,笔者再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

1.向AlCl3溶液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向NaOH溶液中不断滴加AlCl3溶液,试分别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用任何试剂能将AlCl3溶液和NaOH溶液鉴别出来吗?

2.向NaAlO2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盐酸;向稀盐酸中不断滴加NaAlO2溶液,试分别描述实验现象并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用任何试剂能将NaAlO2溶液和稀盐酸鉴别出来吗?

3.在前节课学习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中,为什么选用二氧化碳酸化而不用盐酸酸化?

这节课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增强了。通过探究问题,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才更容易被应用到实践中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课堂中探究性学习的过程[J].北京教育,2003,(10):33-34.

[2]常洪德,曹玉春.鼎尖学案必修1·化学[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12.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