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提高中学化学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 投稿Boye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695次
  • 评分4
  • 74
  • 0

◇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周用菊

摘要:文章运用心理学原理,阐述化学习题教学中的知识网络重组、激活、元认知的形成三步骤,提高习题教学的质量,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有效意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习题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19-01

一、问题的提出

习题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有效意识的良好途径。传统的习题教学往往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熟练解题的目的,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及思维僵化,缺乏有效探究意识。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化学习题教学中的所谓“有效”并不是指发明创造,而是通过学生活跃的思维,特别是解题技巧所体现的一种学习能力。

二、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特点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多途径思维。即同一题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其中必然存在差异:简便的与繁琐的、个别的与通用的等。若能找到最富技巧和最简便的,便是“有效”。例如,在某温度下,向足量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投入1g无水硫酸铜,充分搅拌,求析出晶体的质量为多少?(该温度s=25g)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分析、解答,可以得到多种解法:

解法一:(从晶体质量变化看)上述晶体的析出过程是一个质量以等比数列逐渐增加的过程;解法二:(从剩余溶液看)由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解法三:(从溶质的质量看)由硫酸铜的质量守恒;解法四:(从溶剂的质量看)由水的质量守恒;解法五:(根据溶解度不变)。

2.突破性思维。指在解题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思路,不走传统老路,而是有意识地开拓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如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或反之,结合其他学科的方法等。总之,能使原有难以入手或难以理解的习题变得简便易懂就是突破。

3.直觉性思维。即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具有直接性、综合性、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是构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要因素。例:加热a克铁粉和b克硫粉的混合物,使之充分反应,溶于过量的稀硫酸中,问标况下收集到气体的体积为多少?

如果采用简化、压缩思维过程,直接反映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抓住了Fe→H2,Fe→FeS→H2S,相同物质的量的Fe和 FeS与稀硫酸反应均能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这一关键特征,一下子得出了结论:Fe→气体。

三、实施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策略

1.重整知识网络,夯实习题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有效”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在稳固、庞大的有序知识体系之上的“有效”才会取之不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重整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整理和提取。所谓“重整知识网络”,是指在第一次学习以后,通过复习、解题等有效途径,将原有的以某一共同成份联系起来的知识再一次有序组合,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形成新的知识网络的过程。

2.形成产生式系统,激活习题有效教学的运用平台。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学生能完成各种运算和解决问题,是由于他在不断学习中对知识或信息产生敏感性,在头脑中贮存了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编码的规则——产生式。简单的产生式只能完成单一的活动,但学生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能把简单的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这些在学生头脑贮存的一系列产生式,一旦有外部信息刺激便会立即自动激活得出结论。激活论认为,长时记忆中只有少量激活的部分正处于工作记忆中,而其他未激活的部分则处于静止状态。一定的知识或信息被激活后,它的活动可以扩散到与它相关联的命题,若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都能以网状状态存在,则很容易形成条理的思维过程。

3.加强指导,提高习题有效教学的内驱力。所谓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它处于主导地位,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表现为能把握学习要求,选择恰当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的进程,并依据对反馈信息的分析来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达到圆满完成认知任务。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策略、记忆方法及解决问题的技巧,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教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向盛有一定量浓度HNO3试管中投入7.68克铜,当铜完全反应后生成3.36升(标况)气体,求消耗的硝酸物质的量?学生通常根据反应方程式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很复杂而且容易出错。而笔者指导学生换角度考虑,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和元素守恒,学生的思维再一次活跃,从多个角度去寻找答案,最后得出:nHNO3=2nCu(NO3)2+nNO+nNO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反思,思维再次提升,元认知水平进一步提高。

4.精选习题,寻找习题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发散性、批判性、深刻性等。化学试题开发应该从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体现对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与导向,突出有效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试题的教育性,促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探究情境的巧妙铺设,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以培育其有效思维。

例如,在通过“氨的喷泉实验探讨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这一探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在学生分组做完氨的喷泉实验后设问:烧瓶内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让学生依据已有的认知进行分析,探究原因。接着问:既然烧瓶里充满了氨气可以形成喷泉,是否充满任意一种气体都能形成喷泉呢?例如,当烧杯及胶头滴管内的液体均为水时,烧瓶内充满CO2可否做喷泉实验?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激活,踊跃回答:因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1∶700),而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1∶1),即使烧瓶内盛满CO2,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也不会造成烧瓶内气压迅速减小,故不会形成喷泉。接着追问:改换一下烧杯和胶头滴管内的液体(如NaOH溶液),CO2能否做喷泉实验?此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纷纷发表见解,多角度发散创意。最终得出:因CO2气体溶于NaOH溶液中并与之发生反应,造成烧瓶内气压迅速减小,故能形成喷泉。最后,让学生依据以上3个问题的讨论,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又设计了第(4)问:通过以上探究,你能概括出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吗?学生探究归纳气体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①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产生较大的压强差。②形成压强差的方法,气体易被滴管中的液体吸收。由此条件,我们可设计出形形色色的喷泉,红色、蓝色、白色(生成白色浑浊)等,作为课外思考题,深化学生有效思维的发展。

通过开发教材中的实验,丰富了习题教学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会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有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精选习题、巧编习题是化学习题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史定海,朱元波.走进新课程——中学化学教学有效设计与课例[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2]许振勇.新课程高中化学有效作业观念及设施策略[J].化学教育,2009,(2).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