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讨论———尝试”教学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 投稿周赛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632次
  • 评分4
  • 68
  • 0

文/沈 敏

【摘 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的初中化学课程理念强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的要害。而提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多还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样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成了习惯,还乐于接受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就现在各地区开展的一些优质课观摩或比赛活动中,也难得一见有学生在课堂上“敢”颠倒过来向老师提出教学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问题能力是二期课改理念的要求,而“讨论——尝试”教学模式”教学则是实现这一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讨论——尝试”教学模式,其过程为“创设情境——讨论——尝试——总结——形成结论”四个阶段。其教学特点是:引导学生在对知识内容进行挖掘拓展的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对知识学活用活,克服对知识僵化地记忆和狭隘地理解,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及相互讨论,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学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设情境;讨论;尝试;总结;形成结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一项学生最感兴趣的调查(参与率%)如下:讨论问题42.81%学生实验35.33%表扬8.52%教师讲评4.61%其它8.7%由此得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课堂上对问题的讨论,“讨论——尝试”教学模式就是在学生交流、讨论、提问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研究过程(1)创设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是实施“讨论---尝试”教学模式的前提。问题情景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的热情。(2)学生交流、讨论、提问——联动阶段“讨论——尝试”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革课程实践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讨论——尝试”教学模式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主动地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学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反思我们的教学,帮学生做了多少件事,而这些本可以是学生自己做的事,我们不放心、不舍得,而恰恰是我们“善良的心”使学生失去了一个个发展的机会。“讨论---尝试”教学模式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以学生的合作讨论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永远是复习的主体。

创设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启动阶段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是实施“讨论——尝试”教学模式的前提。问题情景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应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的热情。

学生交流、讨论、提问——联动阶段 联动阶段是实施“讨论——尝试”教学模式关键环节。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验,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时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进程。(3)教师答疑点拨,适时强化拓展——能动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当场答疑,将所解决问题中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维的全过程并启发他们联系讨论的内容及思维方法,做出适当的引申与拓展。(4)展开合作讨论,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精选例题与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新情景下的问题,真正体现“学中用,用中学”,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3.化学教学示例

案例1:实验仪器装置专题

附教学案例:4.3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CO2;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获得二氧化碳气体的途径的讨论与分析,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树立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通过对二氧化碳和氧气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二氧化碳和氧气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组装并使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气体的过程中,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

难点: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出发,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教学准备

将教材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仪器图复印;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有关仪器;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6个人。

教学过程: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小组讨论与交流:1.观察家庭小实验(鸡蛋壳和醋酸反应)的现象,从中可得出结论。2.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列举你们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能用化学方程表示的,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3.上述这些反应能否用于在实验室里制取CO2?简要说明理由。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猜测反应中生成了CO2。

实验导学: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投影演示〉实验1: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实验2: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通过上述两个实验,思考实验室中能否采用上述方法来制取CO2气体?能谈谈你们的观点吗?〈投影演示〉实验3: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学生分析得出:不理想。

(取材不便,条件限制,所得的气体不纯等。)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实验1.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很强烈。实验2.开始反应时有气泡,一会儿就无气泡产生。分析得出:实验1反应太快,来不及收集气体;实验2以反应一会儿后就结束,不理想。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实验3反应速率比较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CO2气体。体会理想药品的选择,了解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原理。了解原理:上述三个实验中,哪一个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为什么?〈板书〉药品及反应原理。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

原理:我们已知道了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及反应原理,那么实验室该用何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呢?〈板书〉装置的确定〈投影〉〈讨论与思考〉

实验室制CO2的两套装置,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2.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3.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4.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归纳小结解答疑问,引导学生通过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是否溶于水或与水反应对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异同,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投影〉

教材P111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有关仪器的卡片,从中自由选择,拼一拼,装一装,设计并组装一套制取CO2的装置。(要求各小组完成设计和组装,并向全班展示所设计的装置图,小组代表交流设计的意图。)投影或展示作品〉

从学生自己设计的装置中选择几套典型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操作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讨论与思考〉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是CO2?怎样检验瓶内气体已收集满了?实验的操作步骤有哪些?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通过设置三个对比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小组,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相互启迪,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O2和CO2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大小比较及是否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等内容的比较,为确定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拼一拼”、“比一比”、“辩一辩”的小组活动中,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自己设计成果的乐趣。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作者简介】

沈敏(1963-9-2)女,汉族,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方面。

(作者单位: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