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心理暗示指导法的运用

  • 投稿星尔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245次
  • 评分4
  • 96
  • 0

文/陈 军

人都会受到心理暗示。当人处于一个环境中时,会无时无刻被外界环境所同化,而所处环境的人是在不断的同化过程中作出相应判断后去适应环境。从教学角度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时无刻都会受到心理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从消极的心理暗示变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或从被动的受心理暗示转变为自我暗示,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

一、心理暗示指导法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暗示指导法也可称之为启发式教学法,它是建立在心理机制基础上,以学生的潜能激发为目的,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施的积极心理暗示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我暗示的作用,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在初中化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指导法,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兴趣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率的影响,而在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提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应用心理暗示指导法,就要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来鼓励和激发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给予自我心理暗示,从而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多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自我,尤其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注重引导其扬长避短,通过心理暗示来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习惯,提升学习效率。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习效率更多取决于学习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而主动性又受自我暗示的作用所影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需以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的积累,在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形成技能,从而促进其在成功满足感的驱动下不断加强学习,获得发展。

(三)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传统化学教学将学生的学习定位为被动接受,教师多以讲授方式来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给予自己一个“接受”的心理暗示,学习过程中依赖性较强。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指导法,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此时学生心理处于“问题解决”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问题解决,知识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构建”过程,自主性得到增强,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心理暗示指导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需要遵循化学教学规律,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导入过程中应用期望定律和情绪定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应用因果定理、积累定律和相关定律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课后以分层作业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暗示,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按照心理暗示的吸引定律,只有当人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时候,该领域中涉及的人、事、物才会被吸引过来。初中化学所涉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学生一开始借助这些知识时,如果缺少铺垫或过渡,其兴趣会减退。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先演示铁、木炭、蜡烛、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然后提出 “什么是燃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燃烧的概念,接着以问题“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来引导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在该案例中所采用的是吸引定律暗示,以直观的实验来暗示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从而得到实验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引导,合作交流探究

依据心理暗示的辐射定律和相关定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效率不仅会受个人的思维所影响,同样会受同伴或教师的思维所影响。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挥主导性,以问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在“铁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写出铁在氧气中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防止铁生锈的方法、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后,观察并讨论铁的性质,然后教师再总结。在该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同时要根据几个方程式来系统分析铁的性质,在相互交流中,不同的观点得到汇聚,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构建。

同时,在合作探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尤其是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指导,学生在探究后教师要及时精讲、点拨。如在“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把泥土、植物油分别加入少量水中,振荡、静置的实验后,提出问题“实验现象有何异同?悬浊液、乳浊液该如何定义?”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总结:加入和静置后,液体均上下分层;振荡后液体均浑浊,但浑浊原因不同。悬浊液浑浊是由于固体小颗粒引起的,而乳浊液变浑浊是由于液体小液滴引起的,由此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悬浊液和乳浊液的概念,并以问题“试根据概念比较悬浊液、乳浊液有何异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分层作业,促进个体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对学习效率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有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有较好作用。大多高中学生的学习目的较为明确,但学习过程中也受自我暗示作用的影响,要增强积极暗示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就需立足学生主体,在关注学生差异性基础上实施过程性评价。

首先,以分层练习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暗示。在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基础稍差的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因无法完成或达到教师要求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常常认为自己做不好,从而削弱其学习兴趣。采用分层作业方式来引导学生完成作业,可让学生在自我原有基础上获得成果满足感,从而增强其积极暗示,激发起学习兴趣。其次,在评价体系构建中,教师要注重从传统的结果评价转向注重过程评价。在过程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习潜能。以分组教学为例,在评价中,不仅要从学生个体的学习成绩上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个体在小组中的贡献进行评价,如某个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探究,提出问题就是评价的一个亮点。

三、运用心理暗示指导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指导法对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心理暗示的应用也要讲究合理性原则,否则,一旦暗示超过了限度,不仅不能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成为消极暗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情境创设中的心理暗示要适度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即让学生对所要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情境多余纷繁复杂,容易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从而让情境的暗示作用削弱,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过程中的心理暗示要科学

首先就提问而言,问题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但问题不能过多,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为了问问题而提出问题,而要以问题为手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过程中。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实际,还要根据教学需要而层次性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构建知识。

(三)课后作业中的心理暗示要中肯

在课后的评价和作业过程中,教师在实施引导和评价时要做到中肯,尤其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在鼓励学生时要抓住其优点,在鼓励其发挥优点同时帮其找出缺点,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发展。

总之,心理暗示的本质是通过暗示来激发主体潜意识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了解心理暗示指导法的作用,正确利用心理暗示给予学生积极暗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麻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