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优化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6-03-16
  • 阅读量638次
  • 评分4
  • 48
  • 0
  一 
  近年来,为适应和推动新一轮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一方面突出“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对学生的今后学习、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化学学科主干知识、化学学科基本技能和化学学科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考查,另一方面注意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对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的能力,注意挖掘试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注意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体验和感悟,以全面考查初中学生的化学素养。由于试题强调能力水平、运用水平、化学素养的考查,试题阅读量大、情境真实,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审题和答题出现较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广大教师追求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事实上普遍存在许多学生解题能力偏弱的情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大障碍。弄清学生解题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在中考等纸笔测试中,学生解题能力偏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储备不足。 
  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解题能力,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化。“双基”的缺陷对于解题而言是致命的,是解题能力不强的主要成因,也是提升解题能力最主要的障碍。“双基”的缺陷常会导致在解题时主要表现为: 
  1.混淆题意。例如(2014年扬州中考题)下列材料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 
  A.陶瓷 B.塑料 C.羊毛 D.汽车轮胎 
  此题虽然十分简单,但学生如果对复合材料和合成材料的概念不能清除的区分,就无法正确地解答。 
  (二)思维方法的灵活性不够。 
  灵活的思维方法离不开扎实的“双基”平台,否则思维将会成为“无本之木”。但思维方法的灵活性差主要是由思维品质不良引起的。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独立性等品质对思维方法的有效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例如(2013年荆州市中考题)下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B都是黑色固体,D、F为红色固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推断出各物质后解答下列问题: 
  由于题干信息的模糊特点,学生进行推断时,必须利用完备的基础知识灵活地进行各种可能性的分析。如初中化学中黑色固体有哪些?红色固体又有哪些?高温下两种物质之间的反应有哪些?等等。有效地思考这些问题是找到解题方法的关键。但若缺乏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则会无从下手。 
  (三)知识和能力不能有效整合。 
  记住一定量的基础知识并不意味着解题能力的形成。例如(2013年南京市中考题)某兴趣小组对物质的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氯化氢(HCl)气体显酸性吗? 
  进行实验: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方法,用三朵由紫甘蓝的汁液染成蓝紫色的纸质干燥小花进行如图1的三个实验: 
  实验现象:Ⅰ和Ⅱ中小花不变色;Ⅲ中小花变红色。 
  查阅资料:图2是同学们查阅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的示意图。 
  实验结论: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 
  大多数学生对本题的基础知识和图形是熟悉的,其来源于书本,但这些知识并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对氯化氢气体不显酸性的原因不能从微观上予以解释,探究分子的运动时不能有效提取出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大于氯化氢分子的运动速率,因而会产生错误甚至无法解题。 
  二 
  培养解题能力的措施也许很多,但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应注意着重优化以下教学策略。 
  (一)加强变式训练,注重迁移教学。 
  解题能力生成的主要平台是问题解决过程。解题训练教学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防止随意做题的“跳跃式”或“蜻蜓点水式”的做法。习题教学坚持走“起点低、落点高”的路子,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在变式训练中实现能力的稳步迁移。变式训练有以下两层主要含义: 
  首先,同一知识点的练习设计要注意体现“较易——中难——较难”的思维和方法层次,也就是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几个层面设计。例如下列对“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训练设计就较好地体现了这种层次性:(2013年广州市中考题)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其次,同一知识点要从多角度加以审视,即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知识。例如,有关“中和反应”的解题教学要注意从中和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书写及计算、实验现象(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等)、酸碱度(pH)的变化、中和原理的应用及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中和是否完全等方面进行。 
  (二)突出学科素养,优化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大致要经历“原型模仿——变型类比——新型创造”三个不同的能力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一切都是以原型为基础的。例如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准确地记住并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与此相关的一切问题都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的预设和实施都应将夯实基础、建立准确有效的基础知识结构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在教学时要凸显学科要素,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改变不良教法,知能有效整合,追求能力提升。 
  毫无疑问,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必须处理好知识与问题关系,而最有效的途径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在复习教学阶段,特别要注意做到“以知识引问题”和“以问题带知识”相结合,弄清哪些知识宜用什么问题呈现,问题中又包含哪些知识。值得一提的是,练习讲评课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基于问题解决的角度着眼,规范的练习讲评课应做到“三归一变”,即“归类”(对典型错误进行分类,确定相应的知识点)、“回归”(回归与错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能力)“归因”(分析错误的原因,建立纠错机制)、“变式迁移”(目标的达成与拓展)。 
  尽管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永无止境,但立足于基于问题解决这一可操作性的平台,有效整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无疑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