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化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尝试借鉴“SMART原则”高效实施化学教学

  • 投稿杨文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16次
  • 评分4
  • 86
  • 0
  摘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SMART原则,即目标管理原则可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化学教学中,以使学生目标明确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SMART原则;借鉴应用;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3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SMART原则即目标管理原则,最初是由管理学大师Peter Drucker提出。SMART原则中的“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S=Specific、M=Measurable、A=Achievable、R=Relevant、T=Timebased)即“具体性”、“可测评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五大原则[1]。它是公司中经理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项很好的手段。初看起来,SMART原则似乎与化学教学风马牛不相及,但是稍将其转化,发现与教学也可以联系起来:S=Specific,即教学的具体、详细原则,课前预习、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都要具体。M=Measurable,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应该有一组明确的描述,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A=Achievable,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必须是可以达到的,是可操作的,学生能够接受并通过努力而达成的。R=Relevant,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活动设计的前提。教学目标的每个项目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此,教学中达成一个目标往往会影响另一个目标的达成,甚至会驱使更深层次目标的实现,最后达到实现整个教学目标的目的。T=Timebased,目标的实现是有时限性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反观我们现在的化学课堂教学,不少是以表面的热闹取代了有质量的思考,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师生心头都慌慌的,不知到底学了些什么。“师讲生听”被动接受的方式依然盛行,课堂效益十分低下。如果化学老师心中常装着这五个原则,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多多考虑这五个原则,是否就能提高自主探究课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改善现阶段化学课堂的窘境呢?笔者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1 根据“具体性”原则,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具体”、“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明确的教学目标几乎是所有成功课堂的一致特点。很多课堂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学目标定得模棱两可,或没有将目标有效的传达给所有学生。例如布置预习是一项教学常规工作。但一般情况下,这种布置常流于形式,类似地将化学教材认真读一遍;或者有些干脆说:认真预习教材第几章第几页等等。试问:预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预习?如何算是“认真”了?这样的布置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难以考核测评,往往形同虚设。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学时,笔者在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思路;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验证、验满等操作;运用设计装置、动手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和装置的探究;教学难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笔者抓住知识的呈现点,编写出如下具体的预习提纲:
  (1)回顾O2的实验室制法,填写下表:
  (2)阅读教材的化学内容,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所需药品及状态、反应方程式。讨论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装置。
  (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什么方法收集、验满?
  启示:课前教师给出具体的预习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自学,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学会的知识去进一步学习新的内容,并及时反馈不能弄懂的知识及疑难,使教师的“导”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学”更具有效性。这一预习任务的设置既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成作了很好的铺垫,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根据“可实现性”原则,组织课堂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所谓“可实现性”其实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笔者认为,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新课程标准理念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是单纯“教”就能培养起来,教师能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通过其他信息源自主去学习、掌握,诸多化学概念、原理,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感悟,从而得到解决。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在于引导,最终让学生“开窍”。运用好教学手段和方式不言而喻是非常关键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由于有了预习新课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存在共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片断一:
  [导入]由课前预习的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反应原理、制取装置、验证验满方法,是研究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主要内容。具体的研究思路是:确定制备气体的反应原理,也就是确定反应物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气体制取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确定气体验证、验满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沿着这一思路来研究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师]我们曾学过多种获得二氧化碳的方法,同学们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尽可能多的总结出来?
  [生]列举:1.蜡烛燃烧;2.木炭燃烧;3.木炭还原氧化铜;4.人或动物的呼吸……   [分析]上述方案均不理想。原因有:实验条件限制,制得的气体不纯等。
  [师]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们介绍三个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让我们通过一组较为粗略的对比实验,看看哪些反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生]学生分组在点滴板上完成实验探究:(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稀盐酸。
  [师]根据你所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上述三个实验中,哪一个比较适合于实验室制取气体?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
  [生]观察、对比、分析得出:第三种方法最理想。……
  启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正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分析、推理、得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的设计思路,达到了轻松突破难点的学习效果,使得教学目标轻松“可实现”。
  3 根据“量化”和“可测评性”原则,组织多向交流讨论,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所谓“量化”和“可测评性”就是要求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对教材进行取舍,合理设计一系列问题。问题要具体、鲜明,还要有适当的难度。难度太小,思维启发有限;难度太大则启而不发。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普遍采取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一对一”形式,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举手,等待发言的机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或很少享受到自主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当中“会做不会说”的现象便比比皆是了,于是学生逐渐失去了思维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提倡多向交流,既满足了学生想说的欲望,提供了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又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想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又能使整个化学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已知道了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及反应原理,那么如何来确定实验装置呢?
  (学生情绪高昂)
  [投影]实验室制CO2的两套装置,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装置中用到了长颈漏斗,该仪器的作用是什么?(2)用长颈漏斗时,其下端为何要插入液面以下?
  [师]如果实验室里没有长颈漏斗和锥形瓶,我们能找到其他仪器来替代吗?
  [分组实验]学生利用提供的仪器组装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可供选择的仪器用PPT投影出来)。教师巡视引导,经过交流讨论后,各组选取仪器情况如下:
  (1)试管、单孔塞、导气管、集气瓶、铁架台;
  (2)试管、针筒、单孔塞、导气管、集气瓶、铁架台;
  (3)广口瓶、单孔塞、导管、集气瓶;
  (4)圆底烧瓶、铁架台、单孔塞、导管、集气瓶;
  (5)锥形瓶、铁架台、单孔塞、导管、集气瓶;
  (6)锥形瓶、长颈漏斗、铁架台、双孔塞、导管、集气瓶;
  (7)锥形瓶、分液漏斗、铁架台、双孔塞、导管、集气瓶;
  [师]同学们已设计出不同的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装置,请小组代表阐述一下你们小组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看看到底哪组装置是较好的。
  [生]展示交流:①学生展示交流用本组给定仪器设计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成败的原因;
  ②在交流展示实验装置的同时,与另外几组设计的实验装置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之处,反思自己所设计装置的不足,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③讨论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仪器组装成装置时,要思考哪些方面的问题。
  ……
  启示:教育社会学认为,同辈团体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的现实因素,课堂中应改变班级“静态的集体背景”,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一种“动态集体力量”,教学中针对教材的关键处、学生的疑难点,组织学生课堂互动交流、讨论是引导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也是自主学习与广泛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2]。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利用提供的仪器设计气体的发生装置,再交流讨论,从而形成对方案进行反思、诊断、改进、补充、完善的群体探究方式。学生在准确介绍方案,评价优缺点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4 根据“相关性”原则,布置课外拓展学习,延伸学生思维触角
  所谓“相关性”是指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关联情况。如果某个教学目标实现了,且对其他的目标完全相关,或者说相关度很高,那么,此时教学目标达成才有实效。
  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是初中化学学习中重要的气体制取实验之一,在学生已有的实验室制氧气实验的经验基础上,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原料原理的选择到实验装置的确定,从实验步骤的安排到实验细节的注意,从实验操作的规范到实验的成功,给学生全方位思考与实践体验。学完本节内容,学生兴趣高昂,此时正好是个契机,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利用家里的废弃物品(给学生提示:贝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食醋中含有醋酸),设计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与本节的另一个教学目标,即“运用设计装置、动手实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又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课外动手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发现用贝壳和蛋壳做实验时易产生一些不溶解的大泡泡,直接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望,课后他们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有的请教老师。在弄清原因可能是贝壳和蛋壳中含有蛋白质等杂质时,有些同学建议做这个实验时,应先用“铁刷”把贝壳或蛋壳表面及内部刷洗干净后再与醋酸反应。墨鱼骨在实验时会浮在液面上,不利于与醋酸反应,有的同学就建议把墨鱼骨和小石片捆在一起……
  再如,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真可谓独具匠心。其中,有位学生是用塑料瓶和吸管制作的,用一个塑料瓶作容器,并在瓶盖上打两个孔,一个孔插“漏斗”,一个孔插吸管作导管,“漏斗”又是用另一个塑料瓶剪掉距离瓶口1/3的部分,并在瓶盖上插一吸管,然后倒置做成的,再用另一个塑料瓶收集,此装置的优点是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另一位学生只用一个注射器来做制取CO2装置,在针筒中先放少量CaCO3,再抽取少量酸,制得CO2就收集在针筒中,该优点是集气利用率高,纯度好,而且取用方便,推动活塞形成CO2气体流随意进行相关实验。
  启示:课外的拓展学习,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实验从学校走入家庭,从常规实验进入微型实验,探究活动逐渐深化,逐步提升,学生亲历了一种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完善的探究过程,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做,再次“升华”了教学目标。
  透过这节教学案例,SMART原则的运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诸如布置预习、确定教学目标、处理各个教学环节时,若能借鉴SMART原则,以此为指标来考量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组织的教学肯定是有效的,这样的做法也一定能消除开篇所说的当前课堂中的一些弊端,构建生动高效的课堂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子庆. SMART原则及其与绩效管理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9):94.
  [2]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