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 投稿Jeff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723次
  • 评分4
  • 60
  • 0

唱红丽

(秦皇岛市海港区铁新里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日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运用语言文字;语用学;新课标

新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

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实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语文课标中,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应,很容易理解。学习语言文字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语言文字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这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但是综合性呢?如果说,语文学习要剔除杂芜、直取“干货”,这“干货”无疑只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的因素自然是超越“干货”之外的“外延”性的因素,似乎是“非本质属性”。但新课标为什么要将其与本质属性并列为语文课程属性,甚至还排列在“实践性”之前?难道其价值就是因为语文学习内容必然是综合的?或者就是避免“唯工具论”而必须兼顾语文教育的思想性、道德性等?

其实不然。有关语用学的“关联理论”,特别是“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揭示了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实在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分内之责。这些理论告诉我们,交际过程是编码和解码过程:表达者将意义编码成信息符号,以语码的形式呈现出来;理解者或信息获取者进行解码和推理,在推理中获得意义。要实现有效的推理,需要利用语言知识、逻辑知识和百科知识,“缺乏百科知识等语境信息,推理是不可能成功实现的”,“百科知识是以‘积木’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认知环境中”。当然,百科知识的积累或认知环境的构筑,是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共同实现的,但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不可能将这些“综合”因素剔除干净,专攻语文“专业”。事实上,避开综合而专事“语用”学习(含理解)与实践,基本上是不能实现的。

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同时伴随着百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认知水平的历练与提升。语文课程是绝不存在符号性的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的,“唯工具论”的教学是无法操作的。由此可知,语文综合性正是从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本分”角度必须设定的,是实现与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所必须注重的语文特性。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多次强调“联系上下文(语言环境)”理解(推想、体味或推敲)词句意思,为什么要特别重视这一点呢?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获取)意义,正是语用学最重要的观点。语用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语境”是其核心词。语用学的“指示语”研究、“会话含意”研究、“前提关系”研究、“言语行为”研究、“语用模糊”研究等,都是围绕语言文字的语境化意义而探讨的。语用学关于语境理解的理论知识很多,难以一一介绍。下面我们以理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个文段,来了解一下语用学中的“指示语”知识。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文段中出现的四个“他”属于第三人称指示语,一个“你”属于第二人称指示语,这里“他”和“你”各指的是谁?联系上文语境我们知道是阿曼达的父亲。那“孩子”又是谁?是才七岁、正在上小学的阿曼达。文段中出现了四个时间词,属于时间指示语,如“8小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震发生已经过去了8个小时了。这个文段中所述的事情发生的地点呢?联系上文和本文段可知,是在地震后废墟中、瓦砾堆中。孩子在哪儿?在“瓦砾堆底下”。这些都有地点指示语告诉我们了。另外文段中还出现了社交指示中的“敬语”——孩子对父亲的称呼“爸爸”,表明了瓦砾堆底下的孩子与正在废墟中拼命挖掘的男人之间是父子关系。要更深人地理解上述文段,特别是借此培养学生联系语境而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主要应该抓的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是“挖”,并需要借助全文的“话语/语篇指示”,通过设置引导深入研读和思考的问题——一父亲究竟是怎样挖的,为什么挖了后会是那样的模样,引导学生深人研读文章前面部分,展开多角度的思维整理,并通顺连贯地表述出来:挖的工具?挖的对象?挖的动作?挖时的心理?挖时的困难与危险?挖后的形象变化?……这样,面对这段话,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就富有成效而扎实了。

由此得见,掌握语用学的有关语境理解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指导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水平。新课标在对学生表达的要求标准上,提出了“清楚明白”“内容具体、真实”。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郭正海,王福春.插图: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J].新课程:小学版,2006(02).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