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宿州市为例

  • 投稿魏大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92次
  • 评分4
  • 56
  • 0

陈小芳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向标,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之源泉,是我国全面促进建成小康社会和转变成为经济大国、政治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城乡一体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宿州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并重点对城镇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从而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宿州市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86-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96)

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1.1 “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要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有必要弄清“城镇化”和“城市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少数情况下,这两个概念容易被混淆和误读.“城镇化”是城市化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发展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总体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主要侧重于建制市与建制镇,相比较而言,“城市化”的侧重点在于建制市,包括大、中、小城市.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城镇化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城乡一体化又是城镇化的最高阶段.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城乡一体化概念含义,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城乡一样化”,同时也不代表“转乡为城”.它是针对我国城乡之间的地域差异、交通条件、资源分布、人口结构、劳动力状况、社会经济、医疗保障、教育模式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而提出的.其目的主要在于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完善城乡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配比融合机制.从现阶段看,城乡一体化需要进一步把农民从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目前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面进行剖析与实施,它不是在农业和农村的层面上解决农民问题,而是在城乡一体化的范围内实现系统规划和完善,统筹农业、农村、农民与城乡一体化之间的矛盾与不相适应的地方.

1.2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一个政府引导与自身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发展的目标.这是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需要合理考虑和统筹各个发展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部分,同时也要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明确各个因素的作用及对总体发展规划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城乡一体化表现为地域社会经济不断地朝着区域内城乡要素优化组合方向迈进.这是一个不断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改变自身发展轨迹的动态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要求;这种轨迹或许有章可循,但必须要始终注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避免照搬照抄异域的发展模式.就当前看来,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最理想的发展目标.

2 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

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推动城乡一体化发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其动力机制是维持和改善城乡之间相互联系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是由内外动力共同构成的作用有机体.以下从三个角度分别论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

2.1 地域角度

我国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研究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中以定性分析为主,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专家是结合特定的城、镇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中,有学者采取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其主要观点是:经济水平发展程度、工业化水平和社会人口动力状况是城乡一体化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模式下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城乡融合程度的主要力量[1].

不同学者一致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化这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地域特征与阶段特性,使得各地域之间的发展现状及发展程度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也就反映了各地域之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关联的前提下带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但毫无争议的是: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2.2 主体角度

城、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两大主体,有学者[2]将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下而上型、自上而下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型.现结合学者三种模式并根据当前情势对此作进一步的阐述.“自下而上”的动力,首先重点分析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继而说明小城镇在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并提出要加强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以实现由小城镇聚集发展以促进城市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这种模式充分肯定了小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自上而下”的动力强调以“城”为主体,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心城市所固有的向心力和聚集作用,可以吸引周边小城镇向中心城市聚拢,具有引导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与重新配置的功能,此外,中心城市相对基础设施和科学视角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态势,两者在地域上具有紧密的联系,可根据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选择周边小城镇所能提供的资源,如土地、原料、劳动力、技术等,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最大程度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双向互赢”的科学发展模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模式主要涉及的是城、乡在众多领域可以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其实际意义即把前两个模式加以综合汇总,也就是对前两种模式的概括与总结.在实际过程中,三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交集的,可以归结为“以城为主,辅之以乡,审时度势,以优治劣,协调发展”.

2.3 动力角度

2.3.1 内外部动力因素

内部动力因素主要指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内部能够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因素,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推动和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因素.因为区域内部本身就有发展的需求和要求,所以区域内部就会产生一定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劳动力的来源、城市工业企业的发展竞争需求、农村对城镇化进程的期望等等.来自不同主体的需求使得各个相互独立的因素不约而同的产生共同利益诉求,从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伴随着各种因素的深入和发展,这种内部动力愈加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各方面因素互取、互补不可阻挡的共同倾向.在这些因素中,乡村城市化的发展是首要因素,因为其发展的过程和最终成果是历史的必然性,只是时间先后不同而已.此外,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居民已经深入认识到这一点,明确现代化、机械化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改变过去以人力为主的农业生产风貌,代之以机械化大生产,这正好顺应了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此同时,被解放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恰好可以填补城市劳动力需求的缝隙,形成理论上的完美结合.

2.3.2 外部动力因素

外部动力因素是指相对于内部动力因素的来自区域外部能够推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影响因素.例如:外资的引进、资本的流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与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等,它们能够相互作用而产生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外部推动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果能够提高地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可以拉动地域外部的资源,对区域内的乡村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外资的引进与资本的流动是解决城乡一体化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全国闻名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功典范,它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政府的指导与财政帮助,使得美国GLG产业成功入驻,为小岗村的后期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 宿州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实例分析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素有安徽“北大门”之称,与苏、鲁、豫三省十一个县接壤,北邻江苏徐州市和山东菏泽市,西接河南永城市,东连江苏淮阴市.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发达.宿州地近沿海,北倚中原,是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汇点,具有比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宿州市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种方式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有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符夹线在市内腹地迂回,沟通京沪、陇海、京九铁路,并拥有数条煤炭铁路专用线;高速公路纵横贯穿我市.

3.1 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及目标

总体战略:利用宿州市原有的区位优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依据科学发展观,紧跟时代潮流,又好有快发展.

总体目标:全市国内GDP由2002年的196亿元到2020年700亿元;2007常住人口617万,预计在2020把人口稳定在690万以内,其中城镇人口将达到300万.

3.2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系

城镇一体化水平预测:据相关资料统计2005年22%,2010年28-30%,预计在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45%.

3.3 城乡发展一体化空间结构

依据城乡动力机制中的地域角度的分析原理,宿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正逐步由集聚-扩散过渡,已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一体化格局.以宿州市为中心,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县城为次中心,扩散至各县城周围的乡镇,充分运用各乡镇之间的发展优势来促进宿州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实现“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形成“南部老城区-中部新城区-北部符离集区”的空间结构形态.

3.4 城镇发展的新动力

结合我国其他地域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先例及经验分析表明,宿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将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小城镇联动机制的形成.20世纪末以来,由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协调运转与高速发展,就农业领域而言,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导致出现了农产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局面.全市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数量大大提高,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发展相辅相成,自成体系.

3.5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突破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终目标.城乡一体化随着经济总体水平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新世纪的道路发展.而发展必将和原来条件产生冲突,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就宿州市现状而言,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政府的政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制约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这就要求宿州市政府决策者和相关部门根据宿州市的发展状况制定出城乡发展战略,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2)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加快,在这个阶段当中农村人口较以往会稍大规模的涌向城镇,而这必将导致住房、治安、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对此政府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引导、协调各方,统筹发展.

(3)以宿州市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扩散效应、乡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发展是目前宿州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源泉,在扩散中会产生相应问题,必须对症下药,及时解决.

(4)空间地域的合理规划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和要求,宿州市要根据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用地规划做科学的分析,进而进行决策,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宿州市经济又好有快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果,任平,周介铭,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35-37.

〔2〕胡金林.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30-33.

〔3〕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56-260.

〔4〕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067-9069+9323.

〔5〕王彩红.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与路径选择[J].吉林农业,2011(7):280-281.

〔6〕黄亚龙.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120-121.

〔7〕李刚.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动力机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