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技创新论文范文,科技创新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初探

  • 投稿甲鱼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82次
  • 评分4
  • 20
  • 0

梁 静

(呼伦贝尔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摘 要:从理论探索的角度,梳理并评价国内外探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国内高校的实施情况,同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探究性学习进展情况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特点,提出在此类高校推行探究学习的未来发展前景及推行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探究性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226-02

1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发展脉络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性学习相比较而言的,其无论从实践运用还是理论积淀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探究学习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至18世纪末,在当时的欧洲,为了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无知、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而提倡“研究性学习”[1],但此时的研究性学习其实更多地指“理性思考”.将“探究性学习”从理论的高度带回到现实中来的人当属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先生,他于1909年提出“inquiry learning”(探究学习)一词[2],其倡导儿童在“做中学”的理念,其实就是探究学习的实践性萌芽.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探究学习的理念进一步向世界范围内传播,除欧美外,亚洲日韩等地也先后掀起探究学习热潮.在此期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理念,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操作和思考等活动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解决问题等,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在当时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风波,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将“探究”纳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专家相继提倡有效教育和高效学习的理念,其中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所提出的探究性高效学习理念最为著名[3],她提出“三个基于”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及探究性高效学习的实施途径等,对当前各国的探究性学习实践给予了技术支撑.

综观如上理论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个别理论存在偏颇之处,例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过分强调“研究”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学习与真正科研的区别;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的探究性高效学习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难以推行……但毋庸置疑,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侧面对探究性学习进行了界定和探讨,都代表着其所在年代探究性学习的最高研究水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国外关于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已经比较成熟,而我国探究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教育部于2000年在新高中课程计划中首次提到了“研究性学习”概念[2],从此,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引起了广泛关注,纷纷开设研讨型课程.学界对探究性学习的关注也逐渐多起来:邬冰[1]对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课堂、课程、学程、基地四种模式;任长松[4][5]在对中小学探究性学习长期实践试点的基础上,客观地总结出对探究性学习的12条正向评价和6条负向评价,此外,他还总结出探究性学习的18条实施原则;陈佑清等[6]大力倡导大学课堂讲授的变革,主张为促进学生探究而讲授,在内容的选择上,认为应该讲背景性、问题性、过程性、方法性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科前沿性知识等.国内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论探讨基本上处于借鉴国外成果的水平上,创新性观点相对较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具有自身特殊的国情,因此,在探究性学习的探索方面,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特点,对西方理论批判地借鉴,形成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本土化探究性学习策略、方法和途径等.

2 探究性学习在国内高校的实施状况

当前,国内高校的探究性学习实践体系还没有大规模形成,而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有个别“体制外”试点.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当属华中科技大学刘玉教授发起的DIAN团队[7].该团队的成功经验总结如下:以真实科研项目为牵引,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弱化教师课堂讲授,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DIAN团队的案例在国内绝无仅有,其在探究性学习方面的带头作用无可替代.除华中科技大学外,首都师范大学在探究性学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实践性尝试,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探究式学习研讨班”,[9]在自由招募学员的基础上,进行历时2年的专著阅读、基本理论探讨、热点解读与实践调研和课题研究与写作训练四个阶段的探究式训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此外,在各高校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也都积极尝试探究模式.例如,针对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影视艺术、大学物理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纷纷有探究性学习的论文发表.其中,不乏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南昌大学硕士生张秀峰[8]所进行的一项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比试验研究发现,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和英语运用水平.

国内高校探究性学习方面的试点,多数都是老牌高校,相关研究和经验均证实,此类高校已经具备了推行探究性学习的规模.但是,对于相对年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否也可以推行探究性学习模式呢?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

3 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精英化教育,而是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过度,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一过度过程中应运而生,此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方面的要求虽然与研究型大学有所不同,但其与职业类院校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并非可有可无.

3.1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推行探究性学习

王根顺[10]等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培养,包括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三个方面,其中在能力培养方面所倡导的是一种复合能力,这种复合能力既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如上各方面能力的获得,探究学习在其中都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行探究学习存在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3.2 “课堂冷漠”的严峻形式要求推行探究性学习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冷漠现象非常严重,所谓课堂冷漠是指,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等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和行为,可以将其概括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两个方面[11]:显性逃课即一般意义上的逃课行为,指学生没有正当理由而公然不到课堂上课;隐性逃课者虽然没有公然逃课,但在课堂上却并没有真正地将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而是做自己想做却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诸如看小说、发短信、聊QQ、睡觉、打闹等.其实,课堂冷漠的根源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中体验不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然而,探究性学习正好可以弥补高校灌输式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动手实践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3.3 师生、生生交流的匮乏要求推行探究性学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师生交流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具备职业类院校中师生交流的时间、空间和平台,教师多数都是“上课即来,下课即走”;其次,与老牌高校中的师生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术氛围浓厚的老牌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乏学术、合作科研等高水准、高质量的交流形式.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当推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的一个有效契机.

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仅限于课堂讨论、校园活动、私人聚会等,很少见到别出心裁的学术沙龙、科研团队等,这对于创新性人才培养来说是一道硬伤,因此,在此类院校推行探究性学习,亦是为学生进行交流提供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强其创造性.

4 应用型本科院校探究性学习前景展望

4.1 探究性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探究性学习,我们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不能认为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出巨大的科研成绩,必须有高深的独特见解.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代表的侠义探究过分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这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不符的.与之相反,杜威先生所提“做中学”的思想,其实就是广义的探究,凡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收获,都可以算作探究成果.此外,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所提倡的“三个基于”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体现出对探究广义的理解.因此,本科生的探究学习其实是广义的探究,是通过行动和实践积累经验、智慧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最适合推行探究性学习的场所,应用型本科生是最适合行动中思考的人群.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推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只要能够端正思想、合理定位,其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4.2 需注意的问题

4.2.1 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探究性学习模式,不一定都采用“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等单一的组织形式,可供参考借鉴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例如,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教学、基于课程脉络的梳理归纳、基于实践环节的社区实习等,只要符合学科和学生特点,教师都可以灵活采用.但组织学生探究之前,必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周密的教学设计是科学、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的前提条件.

4.2.2 教师观念需转变

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已不再是活动的主体,更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教学环节组织者、教学资源提供者、心理疏导者、问题呈现者、思维启发者等.教师只有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2.3 对教师素质提出挑战

探究性学习模式中,似乎教师的负担有所减轻,其实不然,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拥有一桶水”,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对教师的这一要求就更为明显.

——————————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邬冰.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6(7):152-153.

〔2〕蔡达峰.让探究成为教学的动力——推进本科研讨型课程的设想[J].复旦教育论坛,2006(6):12-15.

〔3〕冯锐,缪茜惠.探究性高效学习的意义、方法和实施途径——对话美国斯坦福大学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3-6.

〔4〕任长松.对探究式学习的18种评论——支持探究式学习的12条评论和反对探究式学习的6条评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2):39-47.

〔5〕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