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核心价值观论文范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研究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694次
  • 评分4
  • 18
  • 0

闫小磊

摘要:唯有以全球性视野、前瞻性理念来指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能培养出能和其他任何国家相媲美的“时代引路人”;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发现其光芒万丈、包罗万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之所需,必能充分给养;两者结合,同心并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领导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领导力是指具备坚定的信念,能够唤醒个体或群体内心或灵魂的自觉,且能凝聚、引导、组织团队或群体朝积极有效的方向(或实现某一共同目标)集体前行的能力,准确说领导力是种综合能力,是智慧、勇气和魄力的集成和瞬间绽放,是英雄或领袖的化身。我国领导力研究专家陈彬认为,领导力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之中,我们都具备成为领导者的潜力;领导力从远古走来,还将一路向前。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门跨学科教育,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实践走在世界前列,已取得良好实效,目前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仍方兴未艾。国内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起步于本世纪初,近十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这些探索更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实践层面,理论探索和研究薄弱。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高校基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研究成果有交集,但缺少足够的沟通和交流,以致无法形成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共识,更无法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层次探讨、交流和研究。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急剧的社会、技术变革,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需能够快速适应、直面挑战、果断应对、引领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需具备这样的能力,唯此,才能担当大任、不辱使命。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强化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践探索国内很多高校已有丰富经验积累,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迫在眉睫。笔者查阅过国内有关大学生领导培养的研究文献,大都体现为多维度、多学科的特色研究。既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就不能仅停留于微观层面,必需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唯此,方能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脉络,探寻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本质;才能更全面地勾勒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基本维度,论证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思路和途径。

笔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备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理论研究资质和品性。

一、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共通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是应然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及特性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放眼全球,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价值理念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世界文明精华的一种价值观,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人类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引领时代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历史性选择,更是其他价值观的渊源和“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主题需求、角色定位注定了其必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的微观理论支撑,也必需有统摄全局的、具有前瞻性的价值理念指引,否则,我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就会陷入“支离破碎”“永远是学生”状态。我国高等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因而,必需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扬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的现代性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现代性(超越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内核,能够对当代社会实践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引,破除我国当今时代各种社会实践的现代性困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具有滞后性。我国是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但不是滞后的,而且是具有超前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前性更具体是指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现代性)的超越。

我国虽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需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对任何一个国家、社会而言,生产力发展的历程是根本不容跨越和逃避的。因而,我们就不得不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但在借鉴、交流、学习、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现代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现代性困境。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处于我国急剧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当然也会面对现代性困境,然而,富有前瞻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指引我们应对现代性带来的挑战。

3.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实践性、长期性、多学科性是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的鲜明特征,其课程特性决定了其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是侧重实践的教育活动,国内很多高校甚至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平台(如上海理工大学建立了“沟通与表达”“心理宣泄”“演讲”等实验室)。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也是一跨学科、多门类的教育实践,如礼仪学、演讲学、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更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领导力的养成,需要多学科支撑,更需要理论素质积淀,不是一蹴而就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周期特别长、任务特别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渠道、多载体合力来参与、实施。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中做好顶层设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髓,双方都能取得更好的实效。

4.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终极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从表象来看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教育引导人向其本质的回归,正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所言,“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是中国教育首要问题”,真正的“人”也即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现实性本质规定,想准确、深入地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就必需把大学生放在社会关系中(现实性本质规定中)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现代性的、为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最新体现,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实现“人之为人”目标而努力的,因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途径

1.深度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全球性视野、前瞻性理念引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研究

伴随着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各国不仅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更是主动、有目的地在全球范围内推销自己文化和价值观,增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实力强大的国家,更是借其实力强力推行其价值观,比如美国。每个国家都必需注重和加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否则,就真如鲁迅先生所言,“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如20世纪80-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了不步苏东剧变的后尘,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都在想方设法保护、推行自己的思想和文化,即便结盟也在所不惜,比如欧共体、东盟等。在意识形态斗争风起云涌的当今世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想继续前行,我们必需打造出具有中国本质特色的、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价值观。

全球各地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地挖掘、宣扬、推销自己本土文化和价值观,这和美国推行的文化战略有关,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全球化以及世界各地本土文化对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同质化的反应。随着科技日益更新,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会趋强,本土化会日渐式微。正确、深刻解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需具备这种全球性、前瞻性的开阔视野,汲取世界文明给养,方能心领神会,积极培育和躬行实践。

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即一特殊个体(或群体)某方面能力的研究,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需纳入人的本质范畴内探讨,否则即是有名无实,无异于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大学生领导力研究,首先应分析其社会属性,因为领导力根基于社会(领导及领导力本身就属于管理学范畴),可以说社会属性是领导力的本质属性,大学生领导行为是其社会性本质丰富多彩的展现。因而,分析当今大学生所处特定时空背景、社会发展状况及社群特征等(社会属性)对研究大学生领导力而言已为必需。但是,仅研究这些还远不够,因为在当今科技发达、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概念的范畴早已突破其地域界限,因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其“社会属性”的内涵和范畴将更加多样和广阔,全球性意识也必然要纳入社会属性范畴。也唯有如此,我们培养出的“领导者”才能和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领导者相“媲美”,才可能培养出“全球的领导者”。正因如此,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研究和实践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时代更加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因而也更需革新的、前卫的、科学的理念去引领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社会属性终归于社会意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虽多样,但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而且是集中国优秀传统和世界文明精华的一种“核心”价值观,更是其他价值观的渊源和“内核”,因而,应当成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指引理念、价值精髓。

2.革新高校课程内容和制度设置,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空间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需多学科理论和实践支撑;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高校就需要开设相关基本课程,保障相关师资基本要求。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课程设置而言,不符合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求。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上海理工大学为例,就没有开设《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等专业和课程以及师资设置,而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培养其全球性意识。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基本要求,需制度化形式给予明确规范、保障。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特定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特定主体身份、特征(基本脱离社会生产实践)注定了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当代大学教育是“异化”的——不是大学生主体真正诉求的,为克服“异化”,就需科学规划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充分论证,以制度化形式规范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要求,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效。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为综合性大学,开设了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课程,但这些课程对所有大学生而言并未纳入通识课程。笔者建议,有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基本课程,应该以制度化形式明确纳入大学生四年课程计划,拓展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空间。

3.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载体为依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充分利用第一课堂主渠道途径,增强理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第一课堂而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多学科教育,每门学科都有严格的考核目标、标准,这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最佳载体。在第一课堂中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第一课堂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考核、反馈和提高,这也是最直接的教育方式。

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载体,提高实践教育的实效性。对第二课堂而言,可制定统一的、基本的考核标准或开展相关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例行竞赛来取得相应实效。以大学生社团为例,可制定每学期或学年的考核标准,在标准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团活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或在每学期或学年开展评选“年度最佳社团”“年度最佳社团领袖”等活动来督促、鼓励大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通过获奖同学,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前行方向,通过竞争激励他们提升领导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