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核心价值观论文范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浅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确定

  • 投稿投研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94次
  • 评分4
  • 26
  • 0

尹强

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题为《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其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出,新时代中央领导是多么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期间,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艰险,但中国社会主义体系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效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当代大学生不仅背负着家庭发展的现实责任,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承担着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因此,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期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沾染上了不良习惯,遭遇了现代文明及享乐思想的围堵,有人整天空谈,却不知研虚论玄肚子必空的道理;有人追潮赶时髦,嘴里边多是些流行歌曲,却把正气歌撩在一旁;有人紧盯着科学前沿,却不愿意为打牢坚实的基础而刻苦学习;有人不吃剩饭,生活方面却是大手大脚,不知倒掉了多少剩饭,把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扔在脑后;有人总把君子之风挂在嘴上,却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我行我素,甚至跟法律相对抗,伤害同学,违法乱纪,不讲奉献,损人利己。这些现象,令人揪心。对当代大学生灌输如爱国爱家、厚德素朴等理念,不仅不过时,而且很必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高校可以并且能够向社会不断输送正能量。

一、不要整天空谈,研虚论玄肚子必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也就是有些人所称之为的打开国门,从外面飘进来不少负面的东西,有些甚至是对立的。大学生中,有人用大量时间去研究虚无飘渺的东西,企图超凡入圣。于是,谈玄论虚成为家常便饭,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他们热衷的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担当。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相当有文化了,可他们却失去了原来的朴素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刘奇葆同志指出: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社会价值观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在谈到文化行为时提到:文化人要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这种担当,对高校而言,就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目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身为高校教师,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职责,乃本分。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出发,在校园里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

校风决定学风,家风影响学风。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一时间,“家风”这个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我们要跟学生家长们经常沟通。平时,则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家庭出来的子女,如其父母信仰独特,或迷恋于赌博,有的在国外工作生活,甚至因为犯罪仍在坐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们不能放弃,要主动跟他们交往谈心,让他们懂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拿家里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不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要安心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奉献。甚至,我们还要预先跟学生们谈走向社会后建立新家风的问题,因为高校学生离开校园后马上就要面临成家的大事,由大学生组成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具备良好家风的社会实体。

当代大学生,不只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还要有奉献社会的才能,锻炼迎接生活风浪的毅力,培养人文素养,形成高尚品格。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们学会观察人生和社会,适时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学会处理各种关系,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二、不要只唱流行,正气歌还得经常唱

我们经常看到大学园里的大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会,青年好动,爱交朋友,这不是坏事,但是,大学生中开始流行的失范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一些唱着流行甚至带有明显不良倾向歌曲的学生,赞扬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他们的理想信念已经模糊,价值取向开始扭曲,国家意识渐渐淡薄,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

权力本位、金钱本位都只是昙花一现,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面对校园道德建设领域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针对道德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凝练学生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准则,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崇德向善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要理直气壮地带领学生唱正气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具备高尚的人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则讲:“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回家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这个爆料在网络引发不少人们“吐槽”。“百业德为先”,好逸恶劳、得过且过不应该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

刘奇葆同志指出: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人的灵魂的教育,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育方式,使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行为上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注重教育与治理相结合,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的制定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少数大学生们社会公德意识差、道德修养不完善。对此,我们的教育应有针对性地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具体来讲,就是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加深刻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是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领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教师要选择时机,带领学生唱国歌,唱正气歌,让学生的嘴上充满爱国之情,胸中储备爱国之气,行动上显现爱国之举。

三、不要依赖剩饭,剩饭绝不可以倒掉

现在的有些大学生,并不把老师的成果当回事,眼高手底,不屑于老师的这点“家底”,还形象地说成“不吃剩饭”。事实是,他们的基础知识还没有打牢,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学分都“挣”不到,因此不得不补考,甚至一再补考。应该说,高校教育并不完全以分论英雄,但是,基础理论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乃是根本所在呀!有些教师感到无可奈何:他们自己不好好学,跟我们做老师的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那双眼睛,要么盯在天上,要么闲进了生活,靠我们这几个教师,怎么管啊!刘奇葆同志指出: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过去,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劳节俭;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样需要勤劳节俭。在物质条件好转的情况下,一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思想传染起来,一些领域铺张浪费、豪华奢靡现象正在滋长,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可谓触目惊心。懒惰和浪费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严重的是损毁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因此,要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崇高品格。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部分人生活条件的提高,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做起来已十分吃力。有些学生,不是不认真学习,不是混文凭,他们知道能够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但是,他们看不懂社会,“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我们要让这些占多数的学生们树立起信心,要让他们明白,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部分而已。要让大学生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往往依赖于权力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忽略了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弱化,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念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古人讲:“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还是要让学生们懂得“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因为美好的氛围取决于每个人的嘉言懿行,我们不仅要“才华馥比仙”,更要“气质美如兰”。我们必须利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们的头脑,让这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这些方面,高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高校各个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一定能够达到总书记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四、不要口上君子,还是要讲奉贤贡献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更需要建设精神家园。不单要国强民富,还要有强大的文明。现在的大学生,多数能言善辩,没有人愿意做害群之马。可往往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需要他们挺身而出时,却往往退避三舍。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学生讲一些诸如“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大道理。还要推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如重信然诺、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等。坚守正道、敬业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就是不断升华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就是师生逐渐完善自我、全面发展过程。面对高校治理领域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

刘奇葆同志指出:要有内涵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在国家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如果抓不好结合,就会造成“两张皮”;如果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开展的实际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就会变成“对台戏”。

伏尔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我们说,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范畴。在组织学生代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重温入团誓词的同时,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多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竞技活动。利用黑板报、网络及广播等以宣传媒介为载体的思想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阵地,弘扬主旋律,推进大学生思想建设。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多参加由学生们组织的社团文化活动、动漫创意比赛、科技节、体育节、爱国主义教育周、“三爱三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等活动,展示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带学生们去上海铁路局的“雷锋服务站”感悟精神,从他们的“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扶一把,为遇到困难的旅客帮一下,就是工作”中找灵感,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们体验一下“服务即快乐”的劲儿。

爱国不是喊口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五个字,被时代赋予新的涵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可以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能使他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基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