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德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

  • 投稿灯泡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638次
  • 评分4
  • 73
  • 0
钟俊生,李洪宇,陈雪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高校的主渠道,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建构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全新模式,探讨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理论体系;教学体系;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77-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是当务之急。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全新模式,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关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质规定性所要求的。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质是接受理论的主体通过传播主体和传播中介对理论进行反映、择取、内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联结的、完整的活动过程。经过这一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思想信念和行动指南,并外化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和践行。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既是一个内化的整合过程,又是一个外化的践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就是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并将其内化为行动指南、外化为实践活动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既包括理论体系,也包括实践体系。高校通过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从而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科学厘清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理论体系是我们所教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话语体系;而教学体系则是我们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其核心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考察。理论体系以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完整性,教学体系则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等构建起来的,具有灵活性。理论体系是灵魂,教学体系是手段和载体。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大学生群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理论体系转化为知识和观念体系,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只有将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问题意识和理论传授相结合;二是优化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相结合;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四是课堂讲授与辅助教学相结合;五是教学过程考察与考核方式改革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模式的构建

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基本前提是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以及接受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目的。

1.遵循规律,设计教学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遵循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设计教学体系,实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体系到信仰体系的转化。根据在省内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所做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具有如下思想特点:思想开放活跃,稳定性较差;思想自主独立,自我意识强;竞争意识强,注重能力培养;追求自我实现,受挫能力弱等。当代大学生成长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如:阶段性规律;知、情、意、行矛盾规律;环境优化综合效应规律;师承效应规律等规律。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遵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调动技术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推进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遵循接受规律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主体互动规律设计教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实效性。任何传播活动都不是传播主体的单独活动和单向作用,还必须具有接受主体的能动因素的介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要根据接受主体的个体差异采取最佳的传播方式,以求得接受主体接受效果的最大化;接受主体并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而是能动的对教育主体施教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后,有选择地接受;接受主体的接受选择反过来会影响传播主体的行为,促使传播主体调整传播手段、方法,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体系时,要探索教学互动模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双主体相互促进和影响的正能量。

2.构建“知——受——化”模式,实现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授)——接受(受)——信仰(化)的过程。理论传播的主体是教育者,是传播源。理论接受的主体是青年学生,而相对于接受主体而言,理论传播主体又是接受客体。接受主客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达到双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践行的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和环境,如理论以及理论传播的手段、途径,思想传播和接受赖以存在的接受环境等。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根据“知——受——化”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传播主体通过各种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阶段;其次是接受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并受其影响阶段;再次是接受主体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观的吸收,并逐步转变为一种信仰的阶段。从接受主体的接受角度看,这个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被动性接受阶段、认同性接受阶段和信仰性接受阶段。因此,要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加以研究,在接受的三个阶段分别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实效性。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知——受——化”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我们从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1.从“授者”入手,让理论走进大学生

“授者”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知——受——化”模式中,“授者”是“受者”“知”的主要力量,在传播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作为“授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一,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和教育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其本身是信仰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示范力量,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直接影响力。从这个视角来观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与行。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钻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与阐释,而且更应该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当代的现实相结合。遵循师承效应规律,为大学生做榜样,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第二,注重话语体系的转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关键。话语体系是“授者”和“受者”之间的桥梁,是两者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任何一种理论都要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孕育生长,都要与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融合,特别是要与特定时空中的特定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使其充满活力地生存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面临着话语体系转换的问题。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指导中国当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用当代的话语体系来阐释,使话语体系适应形势的发展。只有实现从书斋式文本话语体系走向生活式话语体系,从封闭式话语体系走向开放式话语体系,才能使青年学生易于接受。

2.从“受者”入手,让大学生走近理论

“受者”,就是大学生。从“受者”入手,就是从学生的自身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接受规律入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从而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措施有:

第一,组建教学团队。在本科生教学中,组建由教师和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研究生助教制度,并逐渐完善,产生良好育人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同学们对于这一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研究生助教制度是本科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辅助系统,是一个多赢的设计。它有利于拓宽师生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钻研业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生助教制度中的教师与助教的定位与分工明确。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者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者。教师主要负责教学整体设计,进行专题讲座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研究生助教的辅助性教学主要是在主讲教师专题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并根据主讲教师布置的作业,组织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课外读书等课内外教学活动,形成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其中,研究生助教的选拔和培训是重要环节。研究生助教应当是政治觉悟高,思想道德素质好,为人师表,做事认真,有耐心,有热情的党员研究生。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首先是岗前培训。根据研究生助教的岗位职责和角色定位,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助教的职责,增强他们的岗位认知,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教育学知识和教师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是岗中培训。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生助教通过听课、集体备课、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等,在实践中增进技能,掌握教学规律,更好地适应研究生助教工作。再次是岗后总结提升。一轮辅助教学结束后,通过学生信息反馈和主讲教师的点拨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使之相互配合。首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一是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并针对具体问题在大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体攻关;二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逻辑的力量与事实的力量结合起来,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着力引导大学生从对案例通俗故事的兴趣和认同上升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引导大学生的同时服务大学生现实诉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其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采取灵活多样的叙述方式与表现形式,紧密结合大学生现实的思想水准、认知水平和道德状况,把思想的严谨性与表述的生动性结合起来。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化、生活化,将学校教育重点转移到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上来。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灌输教育模式必不可少,但是也要讲求语言与方式的灵活性,改变“一言堂”为参与式教学,在师生“共鸣”中达到教育目标,运用隐性教育手段,寓教于课内外活动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三是通过读经典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效果。根据课程性质,给大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通过这一活动,推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把握和更深层次的认识。

第三,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构建教学——考核互动模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进行协同改革,使之互相促进,达到育人的目的。改革中建立三大模块,一是学生能力评价模块:考察大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考察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的入心程度及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考核的基点。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可以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演讲报告等考试形式,锻炼和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需要与教学内容改革相配合,彻底改变应试教育考试模式,不是单纯知识点的考核,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核。二是学生学习过程考察模块:考察大学生主体性、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内化于心的过程。根据课程特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拟定“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管理办法”,扩大学习过程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权重,对学习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进行明确的规定。在这个环节中,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参与积极性的增强和实际能力的提高,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有机结合起来。三是社会实践考核模块:考察大学生将理论外化于行的过程。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最直接的反映。重点解决学生政治理论课成绩为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平平,以至行为不端的现象。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上课出勤、纪律、日常行为规范)、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情况(根据不同课程而定)。目前,我们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建立的考试模式有:开卷、闭卷考试相结合;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从“化”入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头脑

“化”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大学生头脑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既是理论又是实践,从“化”入手,就是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之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立了校内外社会实践互补模式。

第一,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在单位负责人,应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和经费上投入到校外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活动中。通过课题引导,使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理论层次,按照学校要求,认真落实依托课程开展社会实践的各项要求,布置任务、组织小分队、社会调研辅导、审阅评审调研报告、组织优秀学生在课堂巡讲,把社会实践有机地纳入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在校内外组织参观、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除多媒体教学外,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重点解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问题。先后组织部分学生到红色景点、历史遗迹、博物馆等地参观调研,了解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理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受学生欢迎。由于开展校外社会实践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具有局限性。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校内社会实践活动,如校内专题调查、辩论赛、讨论等形式,以弥补校外社会实践规模限制的不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成果在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实验推广,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推进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地的重要抓手,青年学生又是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而联系两者的桥梁和纽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播手段日月新月异,各种思潮相互交织,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宁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重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2(6):102-105.

 

[2]房广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资源的选择与利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0(8):36-39.

 

[3]时家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及其启示[J].江汉论坛,2012(6):48-52.

 

[4]王文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结合[J].人民论坛,2012(26):136-137.

 

[5]汪海燕.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刍议[J].青年与社会,2012(8):172-174.

 

[6]董杰.情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22-25.

 

[7]汪永安,贺善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及语言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