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审计学毕业论文范文,审计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审计学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论文(共2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4-11
  • 阅读量630次
  • 评分0

  导读:审计学论文在撰写的时候并非易事,而且每一篇论文都有写作的规范要求,所以很多人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怎么写,本论文分类为文科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审计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探索


  【摘要】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应以审计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应用型和复合型为人才培养定位,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通过校企、校地、校所、校内跨学科、国际合作协同等“五协同模式”,建立由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审计机关、审计科研机构、国外专业团体等多主体组成的协同培养体系。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通过“五协同模式”能够培养适应和引领审计行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审计学;人才培养;协同培养目标;协同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20)04-0124-03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包括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和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等几方面内容。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审计事业的高速发展势必需要高层次的审计人才,本科审计学教育作为高层次审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等方面应积极探索协同人才培养新体制。


  一、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一)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的定位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更侧重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培养的目标更多地侧重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像审计学这样具有较强行业特征的以应用性为主的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专业,更侧重于应用性。此外,本科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和职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属于知识和技能开发的知识型应用人才;而后者更侧重于面向岗位的操作型应用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面向的是职业群和行业,而不是岗位,因此更强调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应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刘焕阳、韩延伦,2018)。而且,审计行业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决定了本科审计学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所以,本科审计学教育应该以知识应用型和复合型为培养定位。


  (二)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的目标


  1.强调素质教育是关键。职业道德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培养诚信、独立、客观、公正等品质是本科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素质不仅包括对上述职业素质的教育与引导,还包括作为一名社会公民应有的态度、责任心、道德感等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因此,本科审计学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信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全过程。


  2.全面能力培养是核心。本科阶段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中能力又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即如何学习;其次是一般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最后是专业能力训练,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审计判断能力等。分析能力又分为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将本科审计学教育从传统的获取知识转向掌握学习的能力,是审计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本科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求学进行深造,也可以选择从事其他专业,所以本科审计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及跨专业学习能力。即使本科毕业生走上审计工作岗位,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审计技术、经济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新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任务,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也是本科审计学人才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一般能力在其他行业和职业中同样重要,但是在审计学专业中又有着特殊的要求和内涵。审计沟通能力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审计沟通不仅是审计人员必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同时也是审计人员收集证据、评估风险的重要手段。写作能力也是审计人员必备的基本能力,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撰写都离不开对专业写作能力的培养。审计工作是以团队和项目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的,同时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任务要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相辅相成。对于专业能力来说,需要围绕着职业谨慎态度,从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方面进行训练,加强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掌握专业知识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本科教育的基础,本科审计学教育阶段为了实现对上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要突出两个特点:一是知识体系要“宽口径、厚基础”,以适应复合型审计人才以及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要注重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否则知识灌输进去,能力却没有得到提高。


  总之,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职业需求,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的逻辑起点。


  二、本科审计学人才协同培养的模式


  为了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本科审计学教育要以审计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以协同培养模式为途径,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审计学人才培养体系。


  黄瑶等(2017)认为协同培养是指教育参与要素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协同合作,通过跨学科模式、创新中心模式、校内外(校校、校企、校与地方政府、校与区域、校与境外机构)协同建设模式,形成多元知识和多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关于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培养,侧重于以创新为培养目标,涉及以应用型和复合型为培养目标的本科教育的文献较少。另外,通过已有文献可以看出不同的协同培养模式适合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对于工程类专业,提倡校所协同培养模式;对于区域研究,可以采用协同创新中心的模式;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采用校企、校地协同培养的模式;此外,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已开展了国际合作协同培养模式。不能否认的是,虽然人才培养可以采用多种协同培养模式,但是协同培养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先设定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通过协同培养模式可以实现本科审计学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标。本文参考实践经验,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总结现有的协同培养模式,包括校企协同培养、校地协同培养、校所协同培养、校内跨学科协同培养、国际合作协同培养等。


  (一)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审计学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如德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新加坡以学校为主体的“教学工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毕业前顶岗实习模式、订单模式、工学交替模式、企业办学模式。此外,还有产教结合模式、资源共享模式等,不一而足。


  本科教育毕竟不同于职业教育,在校企协同培养具体模式的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首先,学校和企业必须建立在共赢、互利的基础之上,否则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现实中一般是由会计师事务所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但是这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学校占主导地位,会计师事务所发挥的主动性不强,在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不高,学生实习也只是走过场,接触不到核心内容。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由于审计业务的特殊性,也不愿让在校大学生参与过多业务或风险较大的业务。即使存在学校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办学的情况,会计师事务所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参与度也很低。


  鉴于此,本文认为未来校企协同培养方向应该以师资培养、教材、案例建设项目为主。学生由于本身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工作就业选择较多以及考研压力较大等多种原因,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可以通过学校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进行合作,由教师到事务所调研、提供咨询和培训、与事务所共同做课题、以项目的形式共同进行教材的撰写和案例库的开发建设,既帮助事务所解决了实务问题以及人员培训问题,同时教师也能接触到实务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再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非常有利,当然学校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


  (二)校地协同培养模式


  校地合作也是培养应用型审计学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校地合作主要是指学校与政府审计部门合作培养的模式,尤其适用于培养政府审计方向的人才。由于政府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审计业务类型、审计职业规范等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政府审计由于审计事业的发展又急需复合型、应用型审计学人才,所以利用政府审计机关的资源有效开展校地协同培养是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政府审计机关并不能直接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且由于政府审计工作的特殊性,也不太可能解决大批量本科生毕业实习的问题。同时,虽然很多本科高校都开设了审计学专业,但是多半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开设政府审计课程的较少,更谈不上对政府审计方向人才的培养了。所以,这种协同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致力于政府审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高校进行高层次审计学人才培养,具体方式包括双导师制、学生到政府审计机关进行毕业实习、聘请政府审计从业人员为在校生开展讲座、教师带领学生为政府审计提供政策咨询建议等,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校所协同培养模式


  审计学专业的校所协同培养主要是指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协会共同合作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高校教师可以通过承担审计署科研所、内部审计师协会、审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发布的课题,带领学生完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是双赢的培养模式。不仅显现了教师的科研成果,而且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术和研究能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本科生的科研潜质并不比研究生差,而且相较于一年半的研究生培养时间,对于有潜质的本科学生可以从大一开始就跟随教师做项目,经过两三年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对于部分有科研潜力的本科生选择考研甚至出国深造都非常有帮助。但现实情况是,本科生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较大等原因,对于科研并没有表现出较大的兴趣,科研动力不足,所以高校要培养高层次的审计学人才,必须从本科阶段就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这样才能更符合审计学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四)校内跨学科协同培养模式


  “宽口径,厚基础”的知识体系不仅满足了审计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的需要。所以在本科阶段,审计学专业不仅需要开设专业课程,还需要开设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甚至是工程、计算机等方向的课程。当然不可能要求一名本科生学习所有的课程和知识,所以要合理设计审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命脉”,是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培养的整体设计。在总学分一定的条件下,哪些课程是学科基础课,哪些是专业主干课,哪些是专业选修课,要经过多方、慎重论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宜做出频繁或较大改动,以便于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于审计学部分专业方向的培养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和专业限制,如大数据审计方向,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学习,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层次审计学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另外,通过构建全校范围内的大审计平台,审计学专业以外的学生可以选修审计学专业课程,再将其与自己的本专业结合起来,为输送复合型审计人才提供有力的培养途径。


  (五)国际合作协同培养模式


  审计标准和审计业务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审计学人才培养同样要注重国际化。国际事务所的本土化、国内事务所的国际化都需要国际化的审计学人才,所以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南京审计大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了以ACCA为代表的“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模式。除此之外,审计学专业还设立了审计学(IAEP)特色专业方向,将IIA资格认证的部分课程融入到本科审计学学历教育中。此外,其他专业还制定并实施了“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国内学历教育+国外高校修学”、“国内学历教育+国外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模式。不过在这种协同培养模式下,学生可能会过于重视考证,忽略了对基本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审计学人才的培养,不同的协同培养模式各有其优缺点。所以,要实现审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五种协同培养模式应该相互配合,形成一套由多種协同培养模式共同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2篇:审计学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审计学专业要学习的审计课程比其他专业的多,而审计课程相对于其他会计课程是比较枯燥的,因此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对于审计知识的吸收程度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目前在审计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如何改进课程教学来提高课堂效果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审计;案例教学;课堂效果


  随着会计学专业这些年在招生中的热门程度,选择审计学专业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多。而与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不同的是,审计学专业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审计课程明显要多很多。审计学专业在大学四年中不仅学习审计学课程,还会学习社会审计、审计实务等等相关科目。而审计学相关课程有两个特点:第一,需要较好的会计学知识的基础;第二,内容较为枯燥,没从事过审计工作的学生很难理解。目前的审计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老旧,案例分析结果导向


  目前市面上的审计教材基本都是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写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审计》为基础,添加一些审计案例辅以理解。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很好,但由于会计准则的修改以及教材更新的时间限制,往往这些案例在实际上课时已显得过时,不能结合时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有的老師会采用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的审计课程真题以及综合阶段的真题,在这些案例当中,回答问题存在着一个固化的模式,比如先回答恰当与否,如不恰当,再找出不恰当的理由。对于这样的简短的案例来说,把书本上的知识套上去,或许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不一定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是知道这个做法是恰当的,而另一个做法是不恰当的。这样等学生步入真正的审计工作中去就会发现实际碰到的问题比以往学习的题目复杂的多,而无从下手。


  (二)课堂效果不佳


  审计学专业因其侧重于审计课程的教学,因此较会计学专业以及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审计相关课程会比较多。而审计课程与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等课程不同,在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时是全新的会计知识体系的授入,而对于审计相关课程的需要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如果让一个毫无会计基础的学生直接学习审计课程,毫无疑问是没有效果的。除了审计课程需要会计基础以外,审计用语也显得晦涩难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很容易进入照本宣科地误区,因此审计课堂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任课老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本科教育阶段的审计老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入了教师的岗位,这部分教师自身的审计经验约等于零,在教师自己对审计工作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很难教授给学生最前沿,最适合的审计知识。而还有一部分老师是工作一段时间进入教学岗位的,这部分老师虽然可能有一些实践经验,但这些实践经验会随着教学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审计工作。


  (四)审计教学软件不合理


  在审计教学过程中,一般会设置理论+实训教学的方式。教师希望通过实训软件的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审计工作,以及能在未来工作中更快地适应。但是目前市面上的审计教学软件存在着几个问题:1.软件里的案例公司少,一般只有一个完整的公司案例;2.软件中涉及的数据范围局限,往往只有一年多一点的数据,而我们知道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需要对以往年度的审计数据之间进行对比,以及截止性认定中需要提供到次年1月份的数据等等。3.软件更新不及时,在购买软件后的实践教学中,软件里的案例一直是最开始的案例,不能适应教学的变动。


  二、提升审计教学的课堂效果


  (一)设计和更新案例库


  为了提高审计教学的课堂效果,选择质量高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而市面上的教材案例等到出版,存在着一个时间延迟,因此教师最好自己设立并建设自己的案例库。在选用案例的时候要注意几点:1.与审计知识契合度高,可以让学生将上课所学习的知识融入到案例分析中去;2.案例应该来源于实践,好的案例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选用审计实践中产生的公司,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审计案例学习地积极性;3.案例应该及时更新,一些老套的过时的案例应该予以修改,适应新的审计准则。


  (二)引入参与式案例教学


  学生对于审计课程的热情不高,很大程度在于无法很好的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是我们要关注的。在审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参与式教学。首先,在上课前,由教师根据案例设计问题,把案例和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查找文献的方式去进行思考;其次,让学生进行自由组队,小组成员的角色按照公司的业务循环进行分配,通过小组配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再次,小组通过ppt演讲的方式做汇报,由教师对学生汇报成果进行点评;最后,由学生独立地总结出具审计分析报告。


  (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作为实践性高地审计学科,审计课程的任课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实践能力,而且还需要提升自身职业的敏感度,这些都会审计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讲授审计学科的过程中,要掌握审计的教学方式和急速,熟知审计学科所涉及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则等法则;同时,教师也应该时刻的关注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审计专业的发展前沿,就能够让审计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会偏离发展的主流,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时刻的了解审计理论发展的最新动向。


  (四)注重学生专业实习


  目前审计学专业的学生都会在本科阶段参加一个实习,但是大部分学生找的实习与审计不相关。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审计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学校可以安排对接会计师事务所,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加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审计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便未来走上审计岗位。


  三、总结


  审计学科在教学上是以理论与实践为主的学科,而审计学专业学生将学习大量的审计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提升学生的审计知识吸收能力,对审计教学应该予以一定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