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做”中学习生物学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44次
  • 评分4
  • 35
  • 0
  “我听到,我忘记了;我看到,我记住了;我做过,我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通过“做”不但使学生理解得透,记忆得牢,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教师巧设活动,精设问题,活用材料,妙创情境,尝试角色等方式,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完成目标,这正是生命化课堂的体现。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1.给蚯蚓造一个家――带着爱心“做”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初中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虽有提高,但他们还是喜欢较直观的学习方式。教学实践说明,仅凭教材的图文、教师的言语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适当的探究实验,既可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又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准备鼠妇时,学生的兴致很高。做实验时,笔者发现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自主操作,就是平时课堂上不善言语的学生,此时脸上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表现出急于求知的神态。每个学习小组都能在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探究。探究实验后,学生明白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针对这个实验笔者做了一个迁移实验――探究“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有些学生讨厌蚯蚓,或者对蚯蚓存在恐惧心理,不喜欢做这个实验。于是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挖掘孩子潜在的“童心未泯”的兴趣点,于是设计了:“给蚯蚓建造一个温馨的家”的活动。学生们非常兴奋,四人一组,通过在校园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讨论和设计“蚯蚓之家”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利用可乐瓶、食品瓶、花盆等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采集蚯蚓、土壤、树叶等,建造一个蚯蚓的“家”。有些学生对蚯蚓呵护备至,甚至把蚯蚓当作宠物来饲养。两个星期后学生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蚯蚓之家”。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观察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而且掌握了适于蚯蚓生存的生态环境。实验结束后,学生主动把蚯蚓放回大自然,体现了关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这样“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并且既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同一棵树的三次解剖――带着问题“做”
  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一一作出假设一制定并实施计划一得出结论一表达和交流等。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怎样突破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创新之花在课堂绽放?“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二流人才的分水岭”。所以,教师须在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物课堂应是开放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多变的。课堂上努力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实验设计构思。一个完整的实验问题就是一个实验设计的雏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对这类实验问题进行练习,通过对实验问题的解答,同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通过下面实例可看出生物实验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A.从一株木本植物上选取一个枝条,用解剖刀在枝条中部剥除约1cm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然后用少量凡士林涂抹在环切部位。约两个月后,发生了如图1A所示的变化,在切口的上方形成枝瘤,解释枝瘤形成的原因。
  B.在同一株植物上,选取有大小相同果实的带叶枝条,在两果实中间剥除约1cm宽的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然后用少量凡士林涂抹在环切部位(图1B)。数日后,位于切口上、下方的果实将会有什么不同?解释原因。
  C.在同一株植物上,再选一枝条,在两叶之间,用解剖刀在中部剥除约1cm宽的一圈树皮和木质部,只剩下髓,然后用少量凡士林涂抹在环切部位(图1c)。两日以后枝条上的叶片有何变化,解释原因。
  该题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周密的实验设计方案,其实验结果是验证植物茎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的功能。它是通过逐一排除环割韧皮部和木质部所产生的不同现象来分析二者的功能,即应用减去原理来设计的实验。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设计实验让学生享受到了自主的快乐,打破了“学习要遵循课本”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做玩具样准备材料――带着童心“做”
  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感知深刻的实践过程,形成清晰的表象,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铺平道路。实践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让学生从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从对知识的认识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不断地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体验学生物的乐趣。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难以完成。但是,运用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例如,在“血液循环”一课中,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无法看到人体血液循环。笔者利用自制的血液循环演示仪(特制的空气球装满水,在相应的位置插了软皮管,让学生自己挤压,观察)将血液循环展示出来。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很有吸引力,学生觉得很好玩的,兴趣大增,动手操作的同时就很容易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知识,鼓励学生今后自己动手去制作教具,诱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又如“动物的运动”一节,对于“肌肉、关节、骨”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关系,学生虽知道是“肌肉受刺激收缩牵拉着骨绕着关节活动”,但不理解“肌肉怎样牵拉骨”、“肌肉是怎样附着在骨上的”等问题。笔者启发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来体会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用两块长形木板代表两块互相衔接的骨,两根橡皮筋代表两组互相配合的肌肉,一颗螺丝钉代表关节。通过这样的模型,学生明白了“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组肌肉参与配合,并且肌肉要附着在不同的骨上”。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提高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验到了在“做”中解决生物问题的乐趣。
  4.我的蚯蚓最聪明――带着观察“做”
  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结合几年的新课标教学实践,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认真思索如何创设探究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细胞,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
  在“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把现象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没有体验发生变化的过程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死气沉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一条蚯蚓,鼓励学生说:“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看谁的蚯蚓最聪明。”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研究起来。有的学生对着蚯蚓拍手、叫喊,蚯蚓没有任何反应。可是,当他用铅笔敲击解剖盘的边缘时,蚯蚓开始翻滚身体,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景。于是这个学生发言说:“蚯蚓没有听觉,但喜欢安静的环境。”还有的学生用铅笔、不同颜色的纸片在蚯蚓的面前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晃动,发现蚯蚓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把蚯蚓放在一个黑暗的纸盒中,用聚光的小手电筒照射,发现蚯蚓作出明显的躲避光线反射,从而得出结论:蚯蚓没有视觉,但体表有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光线的强弱。有的学生分别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和玻璃板上,比较它们在哪个平面上爬得更快。还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用文具盒、硬纸板搭了一个45°的斜坡,把蚯蚓放在斜坡上,观察蚯蚓的爬行方向等。
  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每个探究小组的学生都齐心协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努力解决问题。不同组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有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他们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分析过程,查找原因。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5.把课堂变成“诊所”――带着角色“做”
  角色扮演是让学生从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表演和体验角色的心理或行为,进而起到增进自我认识,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人格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结合,这为角色扮演在生物课堂上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节中,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作用及相关之间的关系比较抽象。笔者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三名学生分别扮演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他们站在角色立场各自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表述自己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都能积极愉快地参与进来。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法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又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围绕人体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这一目标,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扮演“医生”,让另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家有“大头娃娃”的“母亲”、“过度肥胖”、“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佝偻病、贫血的患者,让这些学生分别描述患病的症状,之后由扮演“医生”的学生给他们讲解患病的原因及进行治疗的建议,不当之处有其他学生指出并补充。运用这种角色扮演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极有兴趣又利于理解记忆,一举多得。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要构建生命化课堂,必须从传统的“重教”走向“重学”“重做”。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通过自主活动激发生命潜能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学生学得更轻松,觉得生物课更有趣了。教师所能做的是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于“学中做”快乐学生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