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观察品质的培养

  • 投稿麦克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83
  • 0
   学习生物学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最经典最基本的一种科学方法,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体现在完美的观察品质上。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是增进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五个方面渗透观察品质的培养。
教育期刊网http://www.jyqkw.com/
  1 激发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趣味性
   观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具备观察能力的前提与关键。达尔文在学龄时期就有极高的观察兴趣,经常采集动、植物的标本并进行观察,被学生称为“捕蝇者”。他的观察兴趣保持了终生,支持了他的研究事业的成功。教师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就会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去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就会认真、全面。
   但单纯由“观察”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暂时兴趣,教师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1) 因时、因地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2) 介绍有趣的生物知识和现象;(3) 强调观察的目的和意义;(4) 提出启迪性的问题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究竟是先长出芽,还是先长出根?学生平时没有关注,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惑一探究竟,让他们饶有兴趣地亲自培养、观察。又如,观察叶片的结构前质疑:叶片正面和背面的颜色一样深吗,为什么?为什么落叶总是背面向上?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象感到新奇有趣,但从未想过为什么。教师多联系学生的生活,他们就会被这些现象所吸引,带着浓厚的兴趣注意观察,更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探索,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2 明确观察的对象,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目的性、计划性是观察的一个最主要的品质,是观察效果的首要保证。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那只能是一般的感知,不能称为观察。教师明确了观察的目的性,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上。目的任务越明确、越具体,观察就越有效。
   未经过训练的学生在观察时,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不相干事物的干扰,忘记观察目的。在观察训练的初期,开展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必须下达任务,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于所要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如,学生第一次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上,教师应在实验前向学生提出要求: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上”字记录下来;并向左、向右移动玻片,观察字向哪个方向移动。因为学生得知要使用显微镜了,非常积极的在课前准备了叶片、小蚂蚁、头发等物体带到实验室里,准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教师下达一定的观察任务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过度兴奋而忽略了真正的观察目的。
   在观察过程中通过围绕观察目的,教师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方向。如观察血涂片时,要求学生要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强调注意细胞的大小、形态、有没有细胞核、颜色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看到血小板等。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拟定观察方案,并按照合理观察程序进行有目的观察是最理想的观察训练。通过长期有目的观察训练才能形成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3 指导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逻辑性
   观察必须全面细致、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程序和观察方法,培养观察的逻辑性。
   (1) 观察要有重点。常见有“整体――局部――重点”观察模式。如:在观察根尖的结构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株植物根的整体,然后观察根尖的显微结构,并指导学生自下而上观察组成根尖的四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最后再重点观察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启发学生思考这四部分的功能以及与整体的关系。
   (2) 观察要有对比。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时,可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如,在观察根的生长过程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根的伸长主要靠根尖部分,观察时在萌发的种子的幼根上画出几条等距离的横线。几天后可见根尖上部变化较小,而根尖部分的横线距离明显拉长。这样就证明了根的伸长主要靠根尖部分(图1)。
   又如,学习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与组织内的气体交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寻找出交换的部位、条件、原理、结果。对比观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性记忆,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从而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和精确性。
   (3) 观察要有追踪。有些生物现象并不是一时一刻就能观察到的,而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这就要有计划、有耐心。
   如,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时,观察种子的萌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要求每天做好记录。有的学生刚开始兴趣很浓,但坚持2~3 d后就没耐心了。教师可以采取全班共同记录的方法,请几位学生把自己的种子在教室里培养,并把记录表格挂在班级的墙壁上,安排学生轮流记录,从而提醒、带动全班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种子萌发情况。
   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认真而持久的观察品质,才能克服观察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把观察进行到底。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具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探究活动的初期难免会遇到困难,克服了这些困难,学生就能体验成功,兴趣也会渐趋稳定。
   (4) 观察要有顺序。无论是观察标本、实物、实验,还是观察图表、模型等,重要的是掌握观察的顺序。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观察的一般顺序:先用肉眼观察,再用工具观察;先外部形态和生理现象后内部结构;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由外至内,由上而下,由前至后等。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教师引导学生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花萼、花瓣、雄蕊、雌蕊进行观察;观察子房的结构时,用刀片纵向剖开子房,由外至内观察其结构。
   (5) 观察要有指导。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心理品质各不相同,观察效果就会有差异:有的观察泛泛抓不住重点;有的观察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有的观察欠周全;有的观察欠持久。因此教师在进行观察时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应观察过程中将口头指导与书面指导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跟着教师按步骤观察逐步过渡到独立观察。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教学中,“鸡卵结构的观察”活动时,随堂发下了观察思考提纲(表1)。    根据提纲,学生分组活动,合作完成观察实验,认识鸟卵各部分的结构,并推测其功能,认同鸟卵的各种结构在生殖与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4 观察与思维结合,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包括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感知和思维。观察是思维的知觉,观察目的的制定、观察对象、内容、步骤、方法的选择以及观察结果的记录与表达都离不开思维活动。
   观察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观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观察后要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这就要靠思维。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产生推论,不能说明什么的观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各种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概括,使他们达到理解水平,产生推论,或发现问题,或继续观察。学生在观察时或观察后能提出问题,可以使观察通过思维变得深刻。
   如,观察花的结构时,学生在观察自己带来的玫瑰花时发现雌蕊与书上提供的图示完全不同,与教师提供的康乃馨具有分叉柱头的雌蕊也不同,于是提出疑问:玫瑰花的雌蕊到底是“一枚还是多枚”?会不会是“一枚雌蕊多个柱头”?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最终教师和学生们通过观察探究:把玫瑰花纵剖开,用镊子夹住柱头和部分花柱,小心翼翼地取下一枚,又取下一枚,发现每一枚都是完整的:由柱头、花柱和子房构成。每一枚雌蕊彼此完全分离,而不是花柱和子房合生,柱头分离。这些表明整朵玫瑰花就有多枚雌蕊,而不是一枚雌蕊多个柱头。
   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或做出推论。这是观察深化的表现,也是科学研究的发端。引发一系列思维活动的观察可以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去粗存精,使认识逐渐深化。
  5 尊重观察的结果,培养观察的求实性
   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是从事科学事业最基本的精神。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观察时必须尊重它的真实性、客观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观察现象不明显,甚至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际相悖的情况,这时教师应尊重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和学生一起寻找原因。对观察、实验等的过程和数据应及时、如实、准确地记载,实事求是地反映观察的结果,根据自己观察的实际情况填写观察记录,或绘制图表等。
   如在“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实验中,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不到细胞膜。在画图时,有的学生就如实画下了观察到的情况,即细胞只有一层壁。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在班上进行表扬,称赞他们观察细致,并能实事求是地科学记录,同时作出解释: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在低倍镜下是分辨不出来的。学生对于这种途径获得的知识一定记忆深刻,而教师的肯定与激励又无形中渗透了对学生求实的观察品质的培养。
   又如“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中,一组学生实验时,装在黑色塑料袋中新鲜和烫过的青菜的实验组,通出的气体都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后来发现原来这组学生没有按书上的要求用100g蔬菜做实验,而是用了两棵完整的大青菜做对照,仅用沸水烫了一下,没有完全烫死,造成实验失败。在填写探究报告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真实的现象记录下来,在“小结与反思”中写下实验失败的原因,从而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观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关键是引导学生具备科学的观察方法、浓厚的观察兴趣,并将思维活动融汇于整个观察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功能和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