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活即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09
  • 阅读量24次
  • 评分0

摘    要:本文结合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进行“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探讨其在突破教学难点、巧解情境试题、树立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积极成效。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高中生物学;教学难点;情境试题;社会责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它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一方面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未来成功地生活,这既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又是教育素材的源泉和集中地[1]。学生在接触高中生物学课程之前,已经积累了许多和生物学相关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只是两者之间还没有建立起连接,学生还无法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运用生物学原理去指导生活实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仅能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还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1 联系生活实际,突破教学难点

笔者在进行浙科版必修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这一内容的教学时,经常遇到有学生混淆图1a和图1b两张曲线图进而做出错误判断的情况。两张曲线图中,纵坐标都是膜内外的电位差,而横坐标却有差异,分别是时间和轴突膜上的位点。在这里,笔者将两张图和两个生活化的场景相关联: 图1a就好比是给轴突膜上某一位点拍了一段视频,记录了它在受到适宜刺激后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这段时间里(通常以毫秒计)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情况;而图1b就像是给同学们(膜上不同位点)拍了一张大合照,每个同学都欢快地跳起来了,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各自停留在不同的高度(曲线图中膜上每个位点都有不同的膜电位)。通过“视频和合照”这两个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实际,有效扫除了认知障碍,一下子就把握住了关键点,加深了学生对以上两图的理解。


另外,在进行选修3中“PCR”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学生往往会对“是否需要使用引物”存在一定的疑惑。因为在学习必修2“DNA的复制”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并未明确指出引物的使用,即使教师有所拓展也较为有限。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笔者借用他山之石,引入“拉链”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件: 拉链的两条链牙带就好比DNA的两条链,在穿衣服时首先将拉链的凸槽头沿着拉链头塞入插管,凸槽头就相当于PCR时所需的引物,可以同模板的末端(插管)配对结合,随后拉动拉链头,两条链牙带就咬合在一起,这就相当于DNA的两条链互补配对,而拉链头就好比沿着模板移动的Taq酶,当拉链头移至另一端时,就形成一条双链DNA[2]。


再次,笔者在进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教学时,为了给学生解释清楚“F2黄圆绿皱的性状分离比两年可见,而F2高矮茎的性状分离比却必须三年才可见”,引入了兄弟学校利用校园自留地开展的豌豆种植及杂交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了F2种子的形态,种皮颜色和粒形立即清晰可见,而F2植株则需要在下一年(第三年)春天将F2种子种下去,长成植株后才能观察到高矮茎的性状。通过这些间接的生活实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层次。


2 调动生活经验,巧解情境试题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当情境指向实际应用的问题解决时,就具备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3]。现今的命题越来越倾向于这一趋势。浙江省生物学选考2022年1月卷中的第28题有一填空问到“(果蝇)杂交实验中,为避免影响实验结果的统计,应在子代蛹期时将亲本______”。学生虽然做过许多以果蝇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的遗传题,但并没有真正动手做过果蝇杂交实验,所以解决这样的问题略显困难。但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小时候养蚕宝宝、观察其生活史的经历,这也是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里的实验。学生通过观察蚕的一生,对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有了感性认识。果蝇的发育类型和家蚕完全一致。考场上,如果考生能调动生活经验,想到“完全变态发育的果蝇在蛹期是不食不动的,而蛹期过后的成虫期则易与亲代成虫混杂,难以分辨世代,从而影响统计结果”,应该不难填出“移除”这个正确答案。


另外,也有试题会问到“用来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的雌蝇必须是______”,参考答案是“未经交配的(处女蝇)”。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这一答案。在这里,笔者分享了个人的学习经历,给学生讲解了大学里做果蝇杂交实验的情况及相关背景知识: 选用处女蝇,是因为雌蝇的受精囊可以储存大量精子,后期精子会被释放出来和卵细胞进行受精作用。所以为了保证杂交实验亲本的准确性,必须选用处女蝇。雌蝇羽化出来10小时内一般不会交配,可以选择这个时间段来收集处女蝇。如果无法确定是否为处女蝇,可以先单独培养雌蝇3天,如果产卵就不是处女蝇。这样,通过教师个人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学生间接接触了实验室里的果蝇杂交实验,开始细致地思考下列问题: 如何辨别雌雄蝇?如何将雌雄蝇转移到同一培养瓶内?如何移除亲本?随着思考的深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相应试题的解答也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再次,2022年1月浙江卷中第26题设问“食物链乃至食物网能否形成取决于哪一项?”不少学生纠结于“B.初级消费者可同化的能量”和“D.净初级生产量”两个选项难以抉择。但如果考生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联想到玉米的净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如: 根部的有机物)不可能被下一营养级(即初级消费者)取食并同化,进而不可能决定食物网的形成,就能够很确定地选出B选项。试题的命制越来越多地基于现实生活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做个有心人,进一步让源于生活的知识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3 结合生活经历,树立社会责任

笔者在进行“神经调节”的教学时,结合了“酒驾醉驾”这一社会不良现象。酒驾醉驾已列入刑法多年,但是为什么要做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呢?学生平日里接触了不少社会公众人物因酒驾而被刑拘甚至导致车祸而丧生的新闻,也能从一些习题所给信息中了解到酒精的麻醉作用能够延长驾驶员对相关刺激的反应时间。但是这到底对驾驶员的行路安全有多大影响,学生缺乏较为直观的认识。对此,笔者引入了“徒手接直尺”的小实验来测试反应时间。具体过程如下: 一位同学握住尺子的顶端,同桌的手放在尺子下端零刻度线处待命,当同桌看到这位同学的手松开时,迅速握住尺子,记录同桌的手握住尺子的刻度。例如,同桌的手握在了20厘米处,则可以根据自由落体公式h=1/2gt2,计算出反应时间t为0.2秒(g取10 m/s2)。已知一个身体健康的驾驶人员,喝1升啤酒后,其反应时间比正常人延长5—10倍。以10倍来计算,反应时间则从0.2秒延长到了2秒,时间差为1.8秒。假设车辆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道路上行驶,那么反应时间延长1.8秒,即晚了1.8秒踩下刹车,则会使车辆向前多行进25米,后果将不堪设想。触目惊心的数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强了其自觉自愿遵守相关法规、并向周围的人宣传酒驾危害的意识,增强了其社会责任感。


另外,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如今,接种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病毒导致的重症和死亡已基本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也有少部分人对疫苗存在一定的戒备心,因为缺乏基本的免疫学知识而对其安全性存在疑虑。笔者利用课堂阵地,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海报,宣传不同类型新冠疫苗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安全性及有效性等级,在校园内进行展览,耐心地给感兴趣的在校师生进行讲解。综合来看,现阶段全球接种的主要疫苗类型中,我国大面积接种的灭活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符合接种要求的公民可以放心接种。自觉完成疫苗接种,也是每个公民抗击疫情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


再次,笔者在进行选修1“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这一实验的教学时,结合了学生有过的直接或间接生活经历——医院里测定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14C呼吸法”。幽门螺杆菌就是一种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如果人体内有它的存在,就能够将口服的含14C的尿素胶囊水解成氨和14CO2,故该法通过检测受检者呼出的14CO2的含量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癌的因素之一,而且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我国该菌感染者约60%。结合自身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一下子拉近了课堂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易于接收和理解相关内容,并引发了学生关于“使用公筷公勺”这一社会新风尚的积极思考和大力支持。


总之,在大力推行“双减”政策的今天,全社会都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线教师理应顺应形势,积极开动脑筋,探索轻负高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从而把一些抽象问题具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陌生问题熟悉化,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大大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避免“通过课后大量刷题来帮助完成意义构建”的题海战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小静.基于“生活即教育”的发展性任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21(8):52-55.

[2] 舒端阳,刘海涛.“打比方”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7(3):22-23.

[3] 苏科庚.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八种策略[J].生物学教学,2022 47(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