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生物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态观教育法在高职生物课堂中的实践应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3-01-04
  • 阅读量25次
  • 评分0

摘    要:近年来,许多产业的传统手工操作模式转变成机械自动化生产形式,使用机械化设备后,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然而,由于企业没有对生态环保工作给予较多关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将环境保护理念传输给学生,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后,能对环境保护予以重视。但是,由于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没有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传输给学生,学生仅掌握专业知识,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形成绿色环保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生态观。概述了生态观教育法,分析了高职生物教学中生态观教育现状,提出了生态观教育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态观教育法;生物课堂;


生态观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重点关注部分,研究者可以运用生态学了解人类的发展规律,在生态保护理念教育下,实现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掌握自然世界的发展规律。


1 生态观教育法的概述

“生态观教育”概念是由环境教育发展而来,1948年,著名教育专家托马斯·普瑞查让“生态观教育”成为教育的一种形式,指导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结合。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后,将其定义成“环境教育”。托马斯先生认为,学生想要了解自然环境,必须进入自然环境。“环境教育”属于教育的一种形式,可以让环保与教育相结合。生态观教育内容包括教育人员要明确教育目的、形成教学计划,学生在学习中能对生态观教育形成基本认识。


生态观教育的执行内容包括4个方面:首先是生态知识教育,生态观主要在生态科学的基础上形成,高职院校的生物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其次是生态价值观教育,学生需了解自然环境的价值,深入生物的生存环境。只有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实现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再次是生态情感教育,其属于教育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学生需在学习中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只有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情感上给予认同,当其遇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才能将生态保护责任落到实处;最后是生态行为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好习惯,才能在日后发展中成为生态保护人员,生态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1]。


2 高职生物教学中生态观教育现状

2.1 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

现阶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生态观教育已经发生转变,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到新高度,让学生在思想上实现进步。然而,高职院校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时,仅传输学生生物知识,不重视生态观教育。高职院校的生物教材种类繁多,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会根据教育目标连续开展知识讲解,进而忽视了学生生态思想的建设。比如,教师在讲解DNA修复知识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DNA造成损伤的因素详细分解成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然而,学生学习的也只是专业的生物知识,局限性较大,无法理解生态环境变化对人体DNA结构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正处于发展时期,且思维方式多变,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基于此,教师应在开展课程教育时,让学生对生态观形成基本的了解,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认知,若出现环境问题,要有敏锐的反应,发现问题需及时解决。然而,教师在开展生物课程教育时,在生态观教育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发展思想受到影响,对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形成阻碍。


2.2 教师在教学中对生态观的渗透偏少,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经过长期演变,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乐园。但是,因为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灭绝的情况,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是原因之一。从教育学科的设置方面发现,院校还未针对生态环境设置专门学科,生态教育主要选择的是渗透模式。生物科学与生态教育的关联性较强,进而间接实现了生态教育功能。然而,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时,不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渗透生态观,进而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即使有教师认识到教学渗透的意义,执行模式也非常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比如教师在讲解“植物细胞结构”时,说明植物若想实现光合作用,需要阳光照射和水分的供给,但基本的理论讲解也只能让学生了解细胞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无法让学生清楚生态环境变化对植物与人类生存造成的影响,导致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2]。


3 生态观教育法在高职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 重视生态观教育,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3.1.1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阶段,高职院校主要采用课堂教育,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后,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时,教师的作用较为显著。因此,生物教师要转变思想,对生态观教育给予重视,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保护意识。例如,教师对基因片段进行讲解时,需详细讲述人类基因相关知识。然而,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无法了解影响基因的根本因素,教师要将教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视频演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人类基因的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生态观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灵魂指引者,要对党和国家赋予的教学任务给予重视,学习各种先进知识和政策,保证职业素养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新课程改革对生物学科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应承担社会责任。


为了让教师熟练掌握生物课程中的专业知识,高职院校管理者要定期培训教师,邀请校外专家到校内讲述专业知识和社会发展理论知识,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进而丰富学生学习的生态知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要组织教师和学生到校外生物企业进行参观,拓展生物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3.1.2 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资源

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教学时,应选择恰当的形式将生物内容与生态知识相结合,向学生传输有效的专业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生态观。现阶段,生物教材中所包含的生态学知识较为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高自身的生态素养。教材属于教师讲解知识的首要工具,在运用教材讲解生物相关知识时,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不要限制于教材,需透过问题看本质,充分挖掘各项教学资源。教师需做好课前准备,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分析每个章节中知识点的关联性,深入挖掘并全面拓展生物教学资源。教师在开展生物知识教学时,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形成渗透式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解细胞培养的基本概念时,根据课本对生态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生物知识教学时,首先要将生物课本中的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其深度理解生态教育知识点;其次通过科学模式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生态素养,使其进入社会工作后,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3.1.3 设计明确的生态观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第一,在生物教学开展前,要深度把握生物知识,保证学生的生态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增强;第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态观,使其充分了解生态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三,教师要坚持情感和行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高职院校的生物教材包含的知识种类较为丰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能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而教材所起到的导向作用较为明显。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解生物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章节时,设定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的教学目标


3.2 结合课堂教学,强化生态观认知

3.2.1 课堂导入

高职院校的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导入教学模式,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导入知识,需避免生搬硬套的导入模式,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深入思考。教师在选择导入方式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案例,例如生物制品的分类章节,可以通过对酒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发酵原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开始前预习,提前了解酿酒工艺及技术,再经过教师的课堂讲解,进一步理解相关知识点。


3.2.2 知识讲解及巩固强化

生物知识属于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生态意识,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讲解实践教学案例。例如,教师在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章节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化信息技术,画出流程图,将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展示出来。人口增长会导致粮食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类会更大程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如开垦土地,进而造成环境破坏。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地球将难以承受,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通过这种逻辑分析,能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后,要完成习题。教师在对习题的选择上,也要注意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不能实行题海战术,要在“保量”的同时“保质”。


3.3 开展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属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讲解生态知识后,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对生态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一些节日号召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了解绿色植物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在生活中也能对生态保护予以重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态保护中。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宣传活动。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实验,了解不同实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形成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会对生物和生态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3]。


3.4 根据教学活动,开展多元化评价

近年来,教育部门推行素质化和生态化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已经进入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后,能对环境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助益,教师可以借此详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实际教学任务时,要关注学生对生态知识的认知情况,在评价目标的指导下,使学生对生态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访谈记录模式,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学生对生态观的认知程度,当教师观看访谈记录时,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改变教学方式,保证学生对生态观有正确的认知。


4 结语

生态观教育的推行能提高人们的素质,在高职院校生物课程教育中,教师选择何种方式将生态观渗透给学生,对保证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深入了解生态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物教师需通过导入方式,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念,在课程内容设计前与学生沟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程教学知识体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形成良好的生态素养,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在学生完成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也要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认识到树立生态观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小翠.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182-183.

[2] 朱冰影,周扬,胡鹤娟.高职院校生物化学检验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20):45-46.

[3] 李向果,吕静,郭淼,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风,2020(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