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3
  • 阅读量102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将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与世界各国深层次、多方面的交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屡见不鲜,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能否将中国建设继续推进,更关系着国家和民族长久的稳定发展和兴旺发达。故而,了解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现状,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根据对中外合作办学延边大学科技学院学生的了解,爱国主义教育主流呈现积极向上的趋势,绝大部分大学生对祖国抱有非常深的情感,为祖国感到很自豪。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思想上有偏差,不能够正确理性地在实践上爱国,认为爱国与实际生活有很大距离,且脱离了学习生活与爱国的统一,甚至把家庭社会责任感摆在国家之前,学院虽然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但是却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满足不了大学生日渐增长的精神需要,在形式方面已经有些过时,模式明显僵化,形式主义的痕迹非常明显,活动的力度不够大以及内容也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另外,部分学生在对爱国主义观念的认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认同以及如何对爱国主义行为进行合理分析、判断等方面仍存在很多迷茫。


  二、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高


  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延边大学科技学院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认为对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视”的占35%;“比较重视”的占40%;“重视程度一般”的占13%,“不重视”的占12%。认为大学生对爱国情操的看法“非常重要”占70%;“比较重要”占23%;“现实意义不大”占6%;“不重要”占1%。认为大学学习目的是“获得文凭”占3%;“谋求理想职业”占54%;“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占18%;“报效祖国报答父母恩师”占25%。认为学好专业与爱国的关系“十分相关”占37%;“有一定关系”占58%;“没有任何关系”占2%;“看学的什么专业”3%。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爱国情操的看法是积极正确的,但仍有少部分人的看法需要通過教育来改变。此外,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缺少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多数人的学习目的是非常现实的。


  2.教育形式单一


  调查显示,学生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情况认为“很多”的占19%;“较多”占45%;“很少”占27%;“不多”占9%,这表明当前学院开展的爱国主义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的部分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调查中,学生的看法依次是:奏国歌和升国旗占47%、主题教育活动36%、一些纪念活动6%、重要事件4%、教育基地3%。还有对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看法认为“过时”占23%;“完全过时”占19%;“已经过时”占22%;“没有影响”占36%。这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当代德育工作的模式基本上仍是单一的灌输法。高校德育重视理论灌输,轻能力培养,缺乏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重榜样示范,轻个体自觉的倾向,造成把所有学生“复制”成一样的人,不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


  3.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在接受调查学生中,对适合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看法,认为“很多”的占22%;“不多”的占52%;“太少”的占16%;“不了解”的占10%。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看法为“突出了时代特点”占32%;“内容陈旧”占39%;“内容丰富”占2%;“不清楚”占27%。由此可见,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建设很不完善,必须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这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新慢,不能满足教学的时代性特征,以及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了解甚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


  4.教育机制不健全


  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育技术及学生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多元文化的交融局面。学生入学后不仅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语言方面的考验,外籍教授的教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和多元文化交融的人际关系。部分学生不仅受到语言类课程的沉重的压力,还承受专业基础课程的压力,使外语能力较差的学生出现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使长期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学生不能适应,学习成绩开始走下坡,逐渐失去当年学习尖子地位,导致他们强大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感到茫然无措,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在问卷调查中:认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非常有必要”的占45%;“没有必要”的占10%;“有必要”的占38%;“无所谓”的占7%。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必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机制创新。


  5.教育效果不够显著


  从调查问卷得出,大学生对爱国行为的普遍看法是“没有认识不会付诸行动”占9%;“时刻关注国家利益并理性爱国”占60%;“强烈不正确偏激的爱国”占29%;“毫不关注”占2%。对爱国主义效果的看法是“很成功”占12%;“成功”占37%;“效果并不明显”占42%;“很失败”占9%。从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来看学生可以接触到以韩国文化为主的多国文化学生的心理较为复杂。德育工作者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开设有关专题讲座,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群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想、加深了解、开阔胸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想方设法地进行疏导。


  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内容,强化民族精神教育


  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千年历史中领悟爱国主义的真谛。与此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命运和前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心态和爱国心态,更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计。这一切都要求新时期大学生端正爱国态度,树立理性爱国观念和正确的爱国行为观。


  2.改进教育方法,实现自我教育


  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实现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律,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最理想的状态就是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结果进行再认识和再反省、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以弘扬正气为主题,通过树立标兵、榜样,组织召开会议和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使爱国主义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3.优化教育环境,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中外合作办学的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利用的好就能够受学生欢迎,有利于提升爱国凝聚力,促进爱国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利用的不好,反而会导致民族观狭隘、凝聚力低下等问题。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必须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以良好的校风和校园精神为鲜明标志,使校园文化充满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息和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特色。例如:举行关于国内外新形势的研讨会,使学生了解国情世情,强化爱国意识;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做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系列讲座,提高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度;可以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专题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如:三月的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七月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生辰;十月祝福美丽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等。


  4.拓宽教育途径,结合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


  人类的爱国主义情感源于人们对乡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个炎黄子孙发自内心真实的情感表现,是永远无法抹掉且无法替代的。这种珍贵的热爱和依恋之情,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也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和精神财富。我们在表达爱国情感时首先应该是理性的去表达。因为在情感激励下的爱国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狹隘的爱国冲动,所以理性的爱国行为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理性的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才能形成,因此教育者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到更理性的层面,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战略任务,它需要与时俱进和不断的创新。在这个特殊的地缘环境、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外合作大学,如何用爱国主义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断地增强学生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引导学生们在当今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希望通过创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努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 余亚平.《思想政治教育学新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王合家.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创新的思考[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2) 

  [3]邓洪健. 关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4) 

  [4] 韩瑜.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09 

  [5] 马杰.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 山东大学, 2010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http://www.jsj.edu.cn/ 

  [7]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提出. 新华社 2013 

  作者简介:石美兰(1980-),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