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大学教育论文范文,大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射艺对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促进作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4
  • 阅读量19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射艺从字面上看讲求的是射箭的艺术,但它不仅是一项运动或武艺,而是与射相关文化的集合体,可以称之为君子之学,是大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心智、提高道德素养的可行途径。同时,通过实践验证,文中提出构想、创建合理、科学、多元化的射艺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方法。这不仅仅是传统竞技体育的复兴,更是一种历史人文精神的挖掘和有序继承。


  关键词:射艺礼仪修养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97—03


  中国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之一,最开始,射箭作为一种狩猎和军事活动存在,后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已逐渐跳出了纯粹竞技体育的圈层,演变为一项多元化的文化复合体。圣人孔子将其列入传统六艺之一,成为君子修身养德和培养风度的方法。射艺包括射技与射礼两大方面,中国传统射艺它除了具备竞技体育的属性以外,同时彰显了人文文化的回归。


  近年来,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濒临失传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正在挖掘、保护和推广中。作为古代“六艺”之一的“射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重新得到生机。


  本研究拟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背景下,以传统文化推广战略为契机,深入剖析射艺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挖掘、比对和研究优秀射艺体系,努力构建完整、科学、合理而富于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射艺教学模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附加在习射里,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人的哲学理念,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而这些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珍贵的价值所在。


  古人云:“射以观德”,宏观上讲,是通过射箭运动反衬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微观来说,则是通过射箭行为体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射箭同样有射箭的礼仪,表现在外的,是仪式化的“射礼”,蕴含于心的,是射箭的修养。


  1内容丰富的射艺古籍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行动指南


  在浩瀚的古代典籍中,与“射艺”相关的著作有120种,这些古迹内容丰富,史料与文化价值很高,是一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国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射艺技术以及理论出现了历史断层,研究这些古籍,对射艺的恢复以及弘扬可谓是此道之捷径。


  在清李汝珍《西江月·射艺》第一句就指出,射贵型端志正,宽裆下气舒胸。紧接着提到开要安详大雅,放须停顿从容。对射箭是的姿态有基本的要求。王守仁《观德亭记》写道: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后面就是射者在射箭时的种种心态进行分析,给人们何为射以观德最简洁的答复。


  在礼记射义中写道: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以肯定的說,射艺古籍是古代体育类书籍中存世最多的书,每种射艺古籍在技术讲解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提到道德修炼、礼仪培养的方式与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是我们现在进行射艺教学时文化传承,礼仪修养的行动指南。


  2射艺练习的程式是知行合一式道德训练绝佳途径


  是通过技术练习来修身养性,了解传统文化,在练习的程式中培养良好道德修养,可以称之为君子之学。


  孔子以射观德,对“主皮之射”深不以为然,“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意思是说,比赛的射手之间力气大小不一样,不必非要射中,更不必要射穿标靶。礼射注重的是人的品行,射以养德,古老的传统不主张射穿其皮,只要能射中目标即可,甚至稍微偏一点都是可以的。可见孔子时代“礼射”早已超越“主皮之射”。


  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孔子呼吁重建西周初年的“礼乐”,因此他对射礼推崇备至:“君子无所争,必有,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射礼的要求,所谓“不鼓不释”,射箭的人只能在鼓乐配合时射中才能称作“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精英教育。贵族精英文武兼修,他们的义务就是政治和战争。所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3射艺之射礼是道德教化不二法宝


  在这几种射法里,礼射影响巨大,尚武成风的商周时代,弓箭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被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射礼。射礼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礼仪文化。在轴心时代,孔子将射箭赋予了礼的色彩,赋予了哲学的内涵,它变成了教化人修身养性的方式。


  射礼分类可分四大类:一是大射,是天子、诸侯祭祀前选择参加祭祀人而举行的射礼;二是宾射,是诸侯朝见天子或诸侯相会时举行的射礼;三是燕射,是平时宴饮举行的射礼;四是乡射,是地方官为荐贤举士而举行的射礼;射礼前后,常有燕饮礼,乡射礼也常与乡饮酒礼同时举行。


  乡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每年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在州立学校中举行乡射礼。乡射礼的主持者,由一名德行卓著、尚未获得官爵的处士担任,称为“宾”。射位设在堂上,箭靶称为“侯”,设在堂正南方三十丈远的地方。侯的左前方有一曲圆形的皮制小屏,供报靶者藏身之用,称为“乏”。弓、箭、算筹以及各种射具陈设在西堂。


  乡射礼的核心活动是射手之间的三轮比射,称为“三番射”。每番比射,每位射手都以发射四支箭为限。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配耦:射礼中司射把射艺相近者两两配合为一组,一共三组,分别称为上耦、次耦、下耦,是所谓“三耦”,每耦有上射、下射各一名。搢三而挟一:每位射手每次射四支箭。三番射:古代射礼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三番射,即一次射礼需要射三个轮次。第一番射“贯而不释”,是说贯中目标也不计算成绩,而侧重的是要求及考察射者的进退仪容是否合乎礼节。以现在的习惯来看,可以视为热身赛,而从整个射礼的程序看,此番射透出的信息是:射礼先要“中礼”。即射以观德。第二番射“不贯不释”,是指不能贯中目标就不计算成绩,要求射者进退中礼之外,还要射艺娴熟,礼技并重。此番射表达的信息就是:“中礼”、“中的”同样重要。还有主人和宾。主人与宾配合为一耦,主人担任下射,以示谦敬。第三番射乐工演奏《诗经·召南》中的《驺虞》。司射宣布:“不鼓不释”。指射者进退还要应和乐节,并且每一箭都必须应和鼓节来发射,贯中后才能计算成绩。此番射传达的重要信息则是:“中礼”“中节”“中的”三中合一。


  传统射礼皆射三次,第一次射,但取合礼。第二次射,始取主皮。或谓射穿其皮,或谓中而不穿。第三次射,听鼓乐之节制,则合于乐。三射以合礼乐为上,主皮次之。据说孔子本人就是一位“矢无虚发”的射箭高手,《论语·述而》中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射艺传承与发扬的当代意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现代的体育赛事的奖杯就是一个放大的酒杯,来源与给胜利者饮酒祝贺,但我国的射礼的饮酒者是输的一方,提示你在射技上,德行上需要提高,即礼记记载:“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射礼讲究谦和、礼让、庄重,提倡“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义》)重视人的道德自省。射礼本质上是一种健康道德的巧妙导引方式,是华夏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珍贵的人文实践成果。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道德意识的强化,无疑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5结语


  射礼的起源从经验层面而言,一般认定为源自狩猎、军事训练或战争的需要,这种说法遭到了日本学者的反对。射的出现不代表射礼的一定产生,所以射礼重点在礼不在射,它的起源跟礼息息相关。“礼”并非通常所认为的礼节、礼貌、礼器、礼制,真正的“礼”本源于人们的诚挚之心,由心发端,施诸万物。上古时期或早有“射礼”的意识,但无实物留存,因此起源问题不应贸然定论。


  射以观德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多人都看做是儒家依据自己的学术理论给射艺罩上的美丽光环。德国哲学教授奥根·赫立格尔曾在日本学习了六年射艺,通过弓道考试。返回欧洲后出版了《箭术与禅心》一书,用亲身实践证明了超然境界和道的真实存在。存世的明清射经虽然在语言表达上和日本弓道有差异,但究其本旨,细审对射艺功夫的描绘,并无二致,均是养气正心、格物致知而“明明德”的过程。中国儒道经典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但因普通学者从未有过射的体验,大都视作泛泛之谈而略过。射不仅可以修德,亦可用以观德。辞让风度,进退周旋之仪礼,以乐为节从容发射,都是观德的一部分。


  射艺内有修身养性的功效,外有周还进退的举止和肃穆庄重的姿态,但是,射本身也是武事,习武难免好争斗、嗜杀戮。为了防范这些情况的产生,有识之士根据射艺本身的特点,加入饮酒礼和诗乐环节使其发展成“射礼”,强调即使比试竞争之时,也要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乡射礼主要分为四个环节,“三番射”是射礼的中心,其余环节大致与乡饮酒礼相同。射礼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都有它设置的用意,整个射礼更多地承担了教化民众的社会意义。


  诗乐和射看似两样毫不相关的艺术,其实诗和射同属六艺,同源同功。诗以言志,射以明志,都有益于兴发个人的高尚志愿,开启对世间一切有限事物的超越感,升腾自己的内在生命,达到富而好礼、贫而乐道的仁者境界。诗和射均是教育一个人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射礼中,正式比赛开始之前都有合乐环节,这正是周代礼乐“郁郁乎文哉”的表现;诗乐配合射艺,既完成了一场庄敬又生机盎然的典礼,又让所有的人从始至终都沐浴在神圣、优雅、和谐的光华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礼乐的陶冶熏染。


  射艺曾经远传日本、韩国,如今在中国却难觅踪影。现代社会,人们对礼文化也有着很深的误解。其实礼的终极目标是解放,把人从对立冲突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圆融和悦。射礼教育不仅蕴含了个人身心和谐发展之道,也涵盖了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礼樂文明的复兴必先了知礼乐实质。


  由于中国传统射艺濒临失传,所以它的礼仪形式、内修的方法和理论有许多地方已经不清楚或者争议很大,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家学说来挖掘和整理。“射艺”从字面上看讲求的是射箭的艺术,但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或武艺,更多的是通过技术练习来修身养性,了解传统文化,在练习的程式中培养良好道德修养,可以称之为君子之学。


  射箭在世界各地都被当作一项高雅绅士的运动,但凡射艺高超的人,必定在为人处事方面品格不凡。传统射艺的核心体现是“崇德、尚武、重礼、弘文”,敬人、敬物、敬事是射礼的基础。晓礼仪、懂分寸、知进退。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最初吸引大学生的,不是这个内在的教化功能,而是表面的、肤浅的、天然的那些吸引力。二射艺本身的教化作用却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射箭练习必然能体悟到的。所以说,初衷可能简单,结果必然高大。因为大学生心智比较成熟,通过习射,他们就会体悟其中道理,即射以观德,反求诸己。在体验传统文化中有效改善大学生礼仪修养风度与气质。


  参考文献: 

  [1]张 旭,苗 华,安 江. 中国传统“射艺”与“国学”[J].西北大学学报,2013(1). 

  [2]马明达.中国古代射术考[J].暨南史学,2013(12). 

  [3]戚继光. 纪效新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潜 风.从练箭到练心[J].中华遗产,2013(8). 

  [5] 郭肖波.传统射艺的审法要诀评议[J].中华文化论坛,2011(3). 

  [6]马廉祯.中国射箭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 

  [7]李梦奎.先秦射艺描写的文化蕴涵[J].北华大学学报,2004(6). 

  [8]袁 鹏.将射箭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的可行性分析[J].学校体育,2012(9) 

  [9] 崔志锋.汉代射艺及其体育思想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7). 

  [10]李新秀,陈克耀.对古希腊奥运会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体育的文化比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11]张 金.将中国传统射艺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4. 

    作者:张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