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外国文学论文论文范文,外国文学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28
  • 阅读量249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英语谚语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理念出发,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宗教信仰、文化理念、道德观念并通过具体例证的对比分析来研究汉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


  一、前言


  胡文仲教授在《语言和文化》一书中说:深层的文化包括: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模式,美学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哲学。毫无疑问,中西方语言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及特点。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修订版)中是这样定义谚语的:用简单固定的话语去表现深刻的道理。同中文一样,英语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英语谚语也从不同的语言中汲取营养以丰富自己。英国作家培根说:“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从谚语中得知一二。”(一个民族特有的天赋和智慧出自谚语)。人们经常使用的谚语的形式有:地方谚语,习语,典故。经常被引用的经过提炼的表述通常是人类文化遗产精华还有人类自身经验的总结。


  这篇论文打算从宗教思想、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这三个方面来探寻中英谚语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宗教思想的不同


  宗教信仰是一种对民族文化有着确定影响的精神活动。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殊的宗教信仰,无论是中国还西方宗教对文化都有着确定无疑的影响。中国人信奉儒、释、道,英语国家的人们信奉基督教。汉语谚语经常与佛道有关,例如,“无事不登三宝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些谚语反映的是儒家封建等级思想,例如,“小鬼斗不过阎王,胳膊拧不过大腿。”同样还有反映入世观念的谚语:“平安是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反映了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基督教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也可以从英语谚语中看出,许多西方国家拥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例如一些谚语:自助者天助。同样也有一些谚语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观念以及其行为准则,例如,人类是渺小的;某事在人,成事在天。基督教信徒把上帝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但是在人类的问题上认为人人平等。《罗马·新约》中说:“上帝创造人类是基于基督教义的”。所有基督教信徒都确信真主的存在,这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同样许多谚语反映了这一点,例如,徒弟和师傅一样好;鲜血是最美的色彩。中英谚语总是反映一定的宗教思想和观念,对中英谚语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民族语言文化有一个更深的理解。针对这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人们对待上帝的不同态度着手进行分析。


  1.西方“人神相分”


  耶稣的死以及基督教的诞生是和对上帝的拥护分不开的。上帝对人类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并且是全人类的拯救者。西方国家通过对上帝的产生、基督教义、身体和灵魂、生前与身后进行分离对比分析发现一个强大宗教信仰的形成是和人们对上帝的观念分不开的。上帝不仅创造了人类和世界,而且掌控着世界以及人类的命运,上帝的权威和荣耀经常在谚语中得到反映,例如:


  天堂高于一切


  上帝种的树,风吹不倒。


  在宇宙中人类处于绝对的地位但又相对的渺小,他们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并且只能依赖上帝的救赎。只要一个人进行赎罪的苦行,他就可以得到上帝的宽容和恩泽。例如谚语:


  要不是看在上帝的面上,我早就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不是上帝,我会有一些不纯洁的思想和一些坏运气,正是有了上帝,这一切才可以避免。


  2.中国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文明是氏族宗亲式的文明,并且它和早期的农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年复一年的在空旷无聊的原野上劳作培育了天人合一(天、地、人)的思想。人们对世事变迁和生命的起起伏伏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同时,早期的农业文明以及宗亲基础也使人们更倾向于总结经验以发现真理。它们可以是关于世界的、家庭的以及社会伦理的等。佛家相信佛的存在,并且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佛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佛。道家的神也是被中国人所接受的,他们认为,只要一个人苦心修行,最终也可以成仙的。


  因此,中国的很多谚语都是关于人们深奥抽象的命运的,例如: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人们处在真神的控制之下,没有挑战真神或是自身命运的能力。


  关于人和神关系的谚语有: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儒家認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们之所以会犯罪是由于后天的影响和压力所至。只要人们能自我修养并且摒弃心中杂念,是可以获得人生的成功的。所以,有一些谚语:


  三、文化观念的不同


  1.谚语的起源


  谚语主要来自民间,它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和工作规律的。它是生活的艺术化。有很多中国谚语就来源于历史典籍,例如,诗歌,传说还有一些历史作品。《论语》一书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另外,汉语谚语有一部分也来自社会和实践,例如:远亲不如近邻。当然还有一些农谚,例如:只挣时前,不落时后。英语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一是《圣经》。例如,我们都是亚当的孩子;另外一个主要来源是罗马神话。例如,潘多拉魔盒;爱是盲目的。三是《伊索寓言》。例如,狗仗人势。西方关于人类自身的观点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是和中国不相同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谚语中看出。古希腊和罗马的天神都是非常实用友好的,这一文化特色在谚语中体现的十分明显。例如:


  没有酒神和谷神,维纳斯瑟瑟发抖。


  维纳斯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她梦想与谷神和酒神相伴。也就是说,她既想要爱情和浪漫也要富足的物资。在中世纪,神学在西方占据着统治地位。基督徒相信上帝创造人类,人类为上帝服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复兴,西方的很多谚语也多了些注重人类价值的意味。


  2.例子分析


  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


  人类是宇宙的灵魂。


  上面提到的两个谚语肯定了人类在宇宙中的统治地位,人类是这个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的物种。


  人文主义者尊重人类,反对禁欲主义,并且认为享乐无罪。所以,有很多谚语劝导人们及时享受生命的乐趣。


  吃喝享乐死亡。


  从这两个谚语可以看出,在西方享受生活不是一件可耻的事。


  四、不同的道德观念


  1.中西方道德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有很大的差异。看两个方面:①孝道观念,在中国,百善孝为先。孝的概念就是做一切对父母有益的事情。西方人的家庭观念非常淡薄,孩子不需要事事顺从父母。一些谚语反映了这一点,例如,孩子小时候母亲费心,孩子长大后父亲费心;②妇女问题:在对待妇女这个问题上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谚语中就可以看出来。对妇女的歧视在很多谚语得到反映,例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头发长,见识短。西方妇女的地位不像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那么低,在西方礼仪中,女士优先体现了这一点。例如:常问媳妇,富贵到手;不尊重妻子的人也不尊重自己。从这些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对待“面子”以及“人言”的不同。


  2.例子分析


  有很多谚语反映了这一点,例如:


  人要脸树要皮,没脸没皮没出息。


  上面的谚语表明在中国人们非常关心体面的行为以及礼貌的话语。


  但是,西方伦理观念认為,只要不危及社会和其他人也不违反法律,他们是不关心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试比较:


  棍棒可以击打石头,但却不能伤害我。


  五、总结


  谈论和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准确的理解以及抓住谚语所包涵的深刻内涵是非常有用的。中西方谚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理解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谚语是基于对两种不同样式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包涵着不同的文化因素,尤其是谚语这种语言形式。理解谚语中所包涵的民族文化因素以及文化之间的异同,不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并且是理解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


  作者简介:贺高燕(198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职务:周口师范学院团总支副书记;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