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学校“两课”应重视“利益观”教育

  • 投稿沧海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456次
  • 评分4
  • 63
  • 0

欧阳美书

(甘孜卫生学校四川甘孜62600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利益问题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已经引起学生思想的混乱。正视利益,正确解读与分析利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不但有利于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利于提升“两课”和“三观”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利益;利益问题;利益观;利益观教育

1.话题缘由

1.1解决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公共利益、阶级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等,是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层面的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崇高地位,并有相应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体系及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保障;而对于个人利益,除了肯定“正当的”、“合法的”个人利益的相关表述及法律规定外,在教育的角度,我们很少对之进行讨论,甚至故意避免这种讨论的出现。这在事实上使得利益成为了一个问题而凸显了出来。从而,“利益问题”或者说学生对利益问题的“疑惑”,已经事实上影响到了学校在进行相关教育时的教育教学效果。

1.2生活经验需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社会关系的变革其核心在于利益关系的变革。利益,利益诉求,利益得失,不得层面的利益冲突,已经显性化。毕业工作才有工资,教师上课有津贴,食堂吃饭要花钱,上大学要交学费等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每个人,每个团体似乎都在追求着某种利益。利益,或者利益问题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成为青年学生不能回避的现实,成为青年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

2.学校“利益观”教育的现状

2.1“三观”教育浅析。

初中以上的学校教育,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以笔者所在的中职(高职)学校为例,大专层次的学生分别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系列教材和“思想品德课”系列教材(下称“两课”),两类共计八本;此外,为了应对就业需要,还要学习《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二选一),部分专业的学生还要学习《人文休养》课程。这些课程均是以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目的和归宿。这些课程及教学,客观上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或者估计到,这种“三观”教育的成效与实施“三观”教育所投入的精力、成本相比,并不一定是正比例关系。从学习目的看,一些学生“两课”成绩较好,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荣誉,譬如优秀学生、班团干部、奖学金等,至于他们“三观”的真实状况如何,却难以做出判断。从现象上看,一些学生在老师面前或领导面前,能表现出较高的思想觉悟,但一旦背离老师,相当多的学生又表现出另一幅面孔。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也就是说,“两课”的实际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2.2“利益观”教育缺失。

与“两课”教育重视“三观”教育相反的是,“两课”的教材中,几乎不涉及到“利益观”教育,即便因为学科逻辑体系的需要而偶有涉及,除了抽象地抬出几条硬性的诸如“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之类的原则后,便避而不谈了。至于为什么要“先国家,再集体,后个人”,“两课”并未对之进行逻辑分析。给人的感觉就是羞羞答答,不理直气壮。

理想可以激励斗志,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但是,任何理想都是以其现实利益为目的的。当年,革命者的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新中国,让人民群众(包括自己)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的生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能“公正”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思想品质,而不是只强调其中的一面。

或者说,“三观”最终要落实到“利益”二字上,“三观”教育的效果最终要看学生如何对待和处理“利益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利益及利益问题,无疑是“三观”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三观”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否则,“两课”教育照旧会回到那种“十年思想教育抵不过一夜通宵录像”状况。

3.正确解读“利益”,是树立正确“利益观”的前提

3.1利益的定义与利益的多元化。

目前,“两课”的教材中均没有对“利益”作出科学解释,而与“利益”相关的概念只有“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两个词语,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有“收入与财富”提法。

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它有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而且是无限的和广泛的。这就决定了利益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

这种以“需要”为基点的利益定义及分是类是目前对“利益”的主流看法。这种“需要”,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价值取向”或追求。在相关的就业指导教材里,这种立足于个人“需要”“的”“价值取向”有成就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美感、挑战感、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家庭和人际关系、欢乐、权力、安全感、自我成长、协助他人等13类,基本上囊括了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各个方面。

3.2利益对于人的基础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同时,物质利益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物质利益或物质资料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在人们普遍感觉到社会生存压力的前提下,占有物质利益的多寡是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内容。人的思想和行为什么如此复杂?其根源在于人们对“利益”“的不同看法、诉求与获取”“利益”的方式不同。

而在一个和平发展或物质资料相对宽松的环境里,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与此同时,道德、宗教、理想、革命、阶级斗争等莫不最终指向经济这一社会的基础。个人的追求也好,阶级的主张也好,都违背不了这一基本前提。

承认利益对于人的基础作用,就要承认个人对利益追求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就要承认物质利益的现实性。否认利益,否认个人对利益追求的正当性,我们的“两课”教育很有可能沦为“空中楼阁”,丧失其现实的基础。

3.“利益观”应包含的要素

(1)利益定义。包括一个完整而科学的“利益”概念及“利益”定位。这些内容,现有“两课”教育内容中几乎没有。

(2)利益层次分析。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个人利益,根本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等。这些内容,过去笼统地谈到一些,但均未深入。

(3)正视“个人利益”在个人发展中的基础性、正当性;提倡“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4)认同或鼓励学生为正当“利益”的努力与奋斗。事实上,在社会层面和一些大学里,已经以另外一种形式承认了这一事实,诸如“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业模范”评选。“两课”的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将这一事实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确定“个人利益”的边界。追求个人利益,必须符合道德、法律及国家的相关政策规定;追求个人利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

(6)提升学生“利益”的档次。引导学生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如何上升到对精神利益的追求。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这种“社会贡献”既是指对社会贡献一定的物质利益,更包括对社会贡献的“精神利益”。从而将学生的“利益观”从狭窄的“获得”扩展为更广阔的“奉献”。

(7)解决学生对“利益社会”的疑惑。网络世界下的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敏感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教育工作者。要进行“利益观”教育,就必须对社会上的各种利益现象、利益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其中,利益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新颖适用的方法。

4.结论:“利益观”教育应当成为“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物质利益关系是人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个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出发,或者是提高“两课”、“三观”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学校教育都应该努力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利益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当前社会现实的负面效应的在学生思想中的反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至少包括部分精神产品)等价交换、自由流通的经济,这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定要面临的问题。

显然,将“利益观”教育纳入“两课”教育的内容,作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后的“第四观”“教育,正视利益,正确解读利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必须解决的课题。而由此将带来“两课”的教育效果的巨大改观与提升,也指日可待。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良贵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1月第6版;

[2]蒋乃平主编,《职业生涯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3]邓湘树主编,《申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3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