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实例初探

  • 投稿第三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766次
  • 评分4
  • 86
  • 0

吴荣林

(贵州省长顺县代化中学550700)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社会现实问题 ,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中要突出知识的内化 ,另—方面,对学生能够看到的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生活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认识、探讨、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会使学生主动去探究社会、思考人生。

一、 生活实例诱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生活是一本活教材,一部“百家讲坛”,思想政治课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窗口,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归宿,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头,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思想政治课常识,进而用思想政治课知识指导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枯燥的理论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潜能。

二、 恰当的背景材料是高效课堂的兴奋剂

背景材料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部分,如何选材既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布置作业的可行性的把握,因此,背景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以收集的可能性去要求学生,教师的选材通俗易懂,使学生自觉融入材料,避免背景材料与所教内容脱节或难度太大,学生难以入题。如本人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一框时,课前让学生调查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前后的销售情况,五年前当地私家车数量,现在的私家车数量,并得出结论,学生很积极很主动,因为这一市场调查具有可操作性。同样,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时,为了加深对“股票”的认识,本人课前要求学生对股市行情进行调查,对A股和B股做一比较,确定选择哪一种投资,阐明自己的观点。结果,由于本人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教师的知识水平去要求学生,学生不清楚什么是A股,什么是B股,更不知道当前的股市行情如何,鉴于学生的课前调查不成功,本人又在课堂教学中用专业的股票知识去讲解,结果本人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对背景材料的布置及运用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学会”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

高效的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爱学,更是学生“学会”。爱学是前提,“学会”是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学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惑,而“学会”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生驾驭知识能力的核心要求,“学会”不是对课本知识的复制,而是对知识的内化,学生能力的呈现,如何体现学生的能力,运用是检查能力的“仪器”,这个“仪器”就是高考,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是理想的,但在历年的考试中,暴露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高,也就是会而不通,如何使学生真正学会, 本人认为:

1、学会概念;概念不清,容易的题也会搞错,如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关,它具有管理、服务的职能,没有立法权,立法权属于权力机关 ,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检察院,而不是人大,人大具有监督权,但部分学生概念不清,错误率较高。

2、学会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关键,审题不准,做题答非所问。

3、学会提炼;思想政治课考题的答案以核心要点为准,课堂教学教学生学会对关键论点的理解,要点的提炼,而不是通篇搬移。

4、学会融通;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融溶的学科, 它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其他学科知识为嫁接,拓宽知识视觉,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在“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框内容时,

本人对一个国家海洋权拥有的主权进行了拓展,从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国际法规定的经济专属区、国家利益等方面进行解读,既有政治知识主线,也有地理知识,法律知识,这样使学生对知识层面、学科内容有了统领,实现了知识的融通和学科的融通。

四、时政要闻,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的 “导火索”

活跃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氛围,时政要闻是火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时政要闻呈现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中引用时政要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燃起学生参与社会问题的欲望,参与实践的行动。我们每个人只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充满情感,充满责任,他就会自觉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关注自己,时政要闻恰好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前线,时政要闻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情感的呈现,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实时、恰当地引用时政要闻,学生要多留意时事,让学生的情感在“时空”中释放。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严谨与开阔,理论与实际、外延与内化特点,使得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竭尽所能,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我们的基础教育教学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新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