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三复习备考的知觉递进

  • 投稿菜花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13次
  • 评分4
  • 13
  • 0

张 强 胡晓多

摘 要:如何指导学生在“不变”的内容主旨下,对“万变”的题型作适时灵活地分析与解答?复习备考中,通过对本文高考“经典试题”的解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掌握技巧成为高三教学的常态。以一高频考点为例,阐释在常态中探索思考、总结经验、指导教学,完成对考点试题教学由“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的思维递进过程。

关键词:对立统一 高频考点 高考命题 知觉

张强,男,浙江省嘉兴一中,中学高级教师;胡晓多,女,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在其《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有关于“知与觉”递进的描述: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寻找“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的幸福模式。在复习备考中,运用“经典试题”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掌握高频考点成为高三师生教学的一种新常态,同样可以在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试题中寻找“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教和学”的“知与觉”体验。笔者由“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高频考点说开去,浅谈高考复习备考的知与觉,与一线同行共勉。

一、经典回放,后知后觉

高考试题在时间变幻中轮回,追溯这些年考过的题,“对立统一的观点”流行了多年,经久不衰,验证了“流行的不一定成为经典,但经典的一定流行”的道理。

在回放中,有“后来,我终于在‘考试’中明白”的后知后觉之感。这一试题堪称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检验,总能与时俱进,找到关乎发展大计或民生实际的切人点,成为教学实践关注的高频考点和永葆高考选拔性功能的好题。这种直接分析二者的关系,知识范围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过程。这种由“高大难的无范围限定到精准全的具体限定”。表面看来,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起码学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不用过多地揣测和检索。同时在“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方面难度也似乎在降低,学生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都可套用一句共同的理论术语,即“对立统一”。但实质上看,很多学生难以对背景材料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描述形成答案,学生对此类试题得分颇低,难度依旧,而且试题具有很强反猜题的功能。正是这个“点”形成的这道“题”——“理轻(答案理论少)材料重(现实依据多)”流行多年的原由。

一、反馈诊断,当知当觉

下面是浙江省2013年高考试卷关于“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1分)”阅卷得分情况的反馈。

(二)得分作答情况的反馈:

总体得分反映了浙江省2013年考生处于低位状态,学生平均得分情况为2.8分左右,得分集中在2-4分间。具体作答情形(列举):

得2分的作答情形:对立统一(1分),对立性和统一性(1分)。或: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2分)。

得3分的作答情形:矛盾即对立统一(1分),经济建设给环境带来破坏(1分),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分)。

得4分的作答情形: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间存在对立性(1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破坏(1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间存在统一性(1分),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分)。

(三)临卷诊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失重的状态促使自己潜心钻研,才能找到平衡和谐,这大概就是当知当觉。作为一种选拔性的高考试题,考查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我们可以在考生作答的情况中进行反思性总结,感觉它、知道它。

1.考生知识点类型及认知掌握状况:知识类型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本题侧重于考查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与分类的知识、原理与法则的知识以及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考生对“矛盾”这一基本概念能在认知目标要求中做到识记和简单应用。但是缺乏对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准确理解和综合运用,以及二者的关系原理所形成的方法论要求的知识的灵活运用。

2.考生学科能力掌握状况:《考试说明》对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大能力要求中,就此题本身的特点,尤其是要突出“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来真正阐明二者的关系。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按照“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来考查综合分析思维。通过以下表格,从“答案呈现一描述阐释能力要求一考情诊断”分析:

本题希望运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处处体现出话题的思辨性,要求学生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客观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性应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三、备考策略,先知先觉

高考试题还有一个主要功能:教育导向功能。通过临卷诊断,得出学生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基础不牢,能力不强、方法不当”。高三备考复习策略无论是采取“大一轮到底”,还是“二轮三轮”,都务必知道自己学生此刻“在哪里”的学情,才能更好地确定要带学生“去哪里”的目标。都务必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训练方法”下功夫,而且知道怎样下功夫。

1.以课标为依据,吃透教材基本内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高三一线师生的共识,所以高考备战在书本基础上要下深厚功夫、花大量力气视为“夯实”,但不能一味盲目蛮干,防止教学过深过繁,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平均用力等问题。这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听取学科指导意见,明白考试说明。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例:

在条目、标准、意见、说明中准确定位“矛盾”基本概念和“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关系,以及根据其在本课、单元、模块中的重要地位,调整课时,正确把握难度、进度和重难点。通过情景探究法、实例论证法、漫画剖析法来把握矛盾的含义,花时间探寻“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追问: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合作学习中真正感悟“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二者关系的精神和实质,才明白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至于2014年修改的教材增加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没有必要花力气主攻,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按照条目、标准、意见、说明来处理。(因为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哲学界也正在展开讨论。有的坚持所谓传统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的则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既相对又绝对的。)

2.以能力为导向,重视教材生活逻辑。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启迪我们在备考中必须把“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追踪这个高频考点编制的经典试题,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背景材料中,获取和正确解读这些背景材料有效信息,做出正确选择或回答问题。这必然要处理“材料的变”与“教材的不变”的关系,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教材。这些年,“景区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关系在变,但是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理念不变。感受每个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就要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尊重教材生活逻辑,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论逻辑:课标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框标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标题——同一性与斗争性,主干——总述矛盾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分述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总述对立统一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深化课改,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力量。

3.以方法为抓手,跳出思维范式陷阱。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反映的情况常常是:学生一开始面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关系”显得无所适从,然后经过教师释疑解惑获得这一类试题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又很容易陷入不分青红皂白就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答”的思维定势。

比如:学生作答2014年浙江学业水平考试: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8分),学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答”的习得方法。殊不知本题是要提取国务院的要求,调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作答。再比如:学生作答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二卷: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大多数学生只会套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殊不知本题还有一半的分数是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

听北大卢晓东教授《走出思维范式陷阱》,领会大数据时代的魅力,我们如果对流行多年的经典试题进行微格剖析,是可以积多年经验教训为教学智慧,交给学生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形成必要的范式。但是,在旧的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陷入旧的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思维范式陷阱。怎样才能跳出这个陷阱?笔者认为,就是要以《课标》、《意见》等引导学生从旧的认知发展到新的认知,在思维的变式训练中,找到学生在旧认知中越陷越深的问题,分析其根源。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加强“意义构建”,解开思维的枷锁,从而获得个性自由感受和学习的价值。

行走在深化课改路上,作为一线的高三教学实践主体,必然存在教学疑虑和问题。只有潜心研究和反思,才能实现教学的“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进而“先知先觉”,最后达到“不知不觉”的最佳状态,找到教育教学的幸福真谛!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