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的粮食安全”教学实录

  • 投稿铁柱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30次
  • 评分4
  • 22
  • 0

汤丽明(浙江省温州中学)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我国的粮食安全》是选修课程《我国的农业》中的一节课,具体探讨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保障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懂得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3.知道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举措。

(二)能力目标

1.综合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对本框知识的理解需要综合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知识,同样也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知识。教师要引领学生以“粮食安全”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粮食安全”的理解。

2.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感悟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并把理论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认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民族自强自立的思想,具有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教学难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举措。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知识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流,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政治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二、课堂实录

【导入设计】回归历史

播放电影《1942》片段。

教师提问:1942那一年发生了什么?

学生l回答:饥荒。

学生2回答:非常多人的流离失所,很多的人因为饥饿出现卖人、吃人的事情。

教师引导:1942年,河南大饥荒,因为“吃”的问题,让三百万河南饥民死在逃荒路上。在衣食丰足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也很难体会当年那种饥饿的感觉。温故1942很痛,但它却可以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谈谈这个容易被人遗忘却很重要的话题——“我国的粮食安全”。

(点评:在导入环节中,以影片的方式导入新课,电影中的“狗吃人”、“连柴火都没得吃了”等等情境唤起学生对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讲授新课】看清现状

教师:每个人都需要吃饭,“民以食为天”。但是,要让13亿人都吃饱饭却不太容易。在1994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发表了一篇《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他对中国的粮食问题充满了担忧。但就在布朗发表报告后的10年,中国的粮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1: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增长了一倍多,增长速度很快。从2003年到2012年,中国的粮食实现了“九连增”。

教师: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被世界称为“农业奇迹”。70多年了,饥饿的记忆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我们感到很陌生。2008年,世界经历了一场粮食危机,苏丹的孩子吃水煮过的树叶充饥,非洲的难民无力哭泣,37个国家爆发了粮食危机。我就在想,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存在隐患呢?

活动探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存在隐患?

教师:请你结合学案,分享你的智慧,写下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

(点评:学生对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此活动旨在让学生知道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存在一定的隐患的,而且能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智慧结晶?

合作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经济全球化会带来风险全球化,如果全球大面积爆发粮食危机,可能会波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合作小组2:刚才的小组从国际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我们组讨论的是国内因素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耕地不断减少;大量农民涌进城市打工,主要由于农民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收入偏低,劳动力减少;耕地污染比较严重,比如频发的“毒大米”事件。另外,像我们85后、90后和00后,粮食节约意识比较薄弱.从来没有想过“我们会吃不饱”,而且饭菜浪费比较严重。

合作小组3:我想说的是我国粮食的储存问题。2013年5月31日,东北储存粮食的一个仓库发生了火灾,本来这个粮仓的储存能力为5万吨大米,但实际上这个粮仓储存了近15万吨大米,远远超过了这个粮仓的储存能力。很多粮食是露天存放,造成了粮食的损失。我国粮食储备存在的隐患也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

教师归纳:同学们发言的视角非常广。所谓粮食安全,往往涉及到的是粮食够不够吃,粮食的质量如何。突出表现在一对矛盾上:供和求。同学们从供应方面分析了比较多的因素。那么,从需求上看,粮食的需求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学生1:我们小组暑期的社会实践就是调查粮食需求这个方面的。粮食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人口也在不断增加,粮食增产不一定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粮食的质量和数量都在下降。在未来30年,我国将可能成为最依赖外国进口粮食的国家。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还仅仅从人的需求方面来分析,粮食不仅仅满足人们吃的需要。另外,粮食越来越多地转化为生物燃料,使得对粮食的需求急剧扩大。所以,需求是不断增加。那么,供应呢?

教师归纳:从供应上看,耕地,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数量。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 26亿亩,到2012年底,耕地面积为18. 24亿亩,越来越接近18亿亩的红线。什么是耕地红线?到2020年,要保障中国所有的粮食需求,我们必须保证耕地面积不能少于18亿亩。但是这18亿亩耕地红线能不能守得住,能守到什么时候呢,这还是未知数。第二个问题是质量。土壤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我国已经有2000万公顷耕地面积被重金属污染。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上看,我国的粮食供应有可能会下降。

教师:由于农业效益偏低,劳动力流失和老龄化问题严重,可能会出现“未来谁耕田”的问题。

(点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存在隐患”?以此作为任务驱动实现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有效地落实了教学重点。)

教师:有人就说,我们自己粮食不够,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可不可以?

学生:不行,有风险。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来弥补我国粮食的缺口。但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粮食对外的依存度不断增加。去年我国三大谷物——小麦、稻谷、玉米自给率达97. 6%,大豆自给率仅为18%,整个中国粮食自给率已降至88.4%。88. 4%是什么概念?如果按照一个人一年消费400公斤粮食计算,那就意味着有1.9亿中国人需要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粮食问题,就会受到一定的牵制。同时,外资的进入,使粮食安全问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展示四大粮商的资料)

教师详解:四大粮商控制中国70%食用油市场,中国进口大豆有80%通过这四家国际粮商进行采购。国内97家大型加工企业有64家被这四家收购,这四家公司从种子、农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有渗透或控制。他们在华低调布局,但又如此精密,形势不容我们乐观。

学生归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教师:粮食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是保障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物资;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所说的:如果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教师小结:目前,我国的粮食供求是平衡的,自给自足没有问题。但是将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供求之间的弱平衡,很有可能会被打破,这就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教师:怎样才能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呢?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以你的小组为一个团队,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请你们来提案。

要求:提案针对性强;提案操作性强。

学生讨论。

(点评:此活动需要学生调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不但要知道提案的有关知识,而且要针对我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提出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建议或措施,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教学过渡:从刚才几位委员和代表的发言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大家的发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点评:这节课的难点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具体举措,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以“提案”为载体开展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难点。课前通过异质分组、明确的角色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通过组内的对话、协作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不断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师小结: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仅要听代表们和专家们的建议,也需要去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韩国和德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得是比较成功的。(展示资料)

教学过渡:听了这么多,也看了韩国和德国的做法,同学们能不能概括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学生l:科技种粮。

学生2:完善政策。

学生3:制定法律。

教师小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构建一套稳定而富有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这些配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各个方面。

注重科技进步和规模经营。切实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贡献率,这是今后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源泉。

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仅要立足国内生产,大力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粮商,建立全球粮食贸易网络。

尽快研究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法》,从法律上明确各级政府和不同社会主体在粮食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这都是从国家角度出发。那我们个人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

学生:珍惜粮食,拒绝浪费。

教学过渡:1942年的河南,饿殍遍野;富足的今天,餐桌上的浪费,十分惊人。

(播放公益视频)

教师:据报道,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800万吨,能养活2亿人。珍惜我们的粮食,拒绝浪费。这是每个人可以做到的,也是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课堂小结】展望未来

今天我们是喂饱了肚子的,没有人挨饿,1942年那种日子不会再现。但是,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喂饱肚子,而在于一个精神上的强大。现在我们需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爱惜粮食、拒绝浪费”的国民习惯和国民品德,更需要的是在希望的田野看到有更多的有志青年,积极投身农业,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梦”。我希望将来能看到在座的青年学生有人投身农业,因为农业的希望在青年。

(点评:在课堂结尾部分,播放公益片《珍惜粮食》。公益片的播放,使学生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产生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实现知行合一。这不仅仅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课堂来说也是一种升华。)

三、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处于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的地位。因此,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中,如何在教学中既能拓展、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选修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本人认为,要有效地开发与实施高中思想政治选修课程,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拓展性。《我国的粮食安全》是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它和必修课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对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深化。这节课的教学,不仅回顾供求关系、经济全球化,人大代表的提案权等必修课学习中的重点知识,而且增加了四大粮商的中国布局、他山之石等与时俱进的新知识。

第二,开放性。这节选修课之所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在于它的开放性:思维是开放的。通过两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可以有多种思考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形式是开放的,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师生之间的对话都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是开放的,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结果性评价,既有师生之间的评价,也有生生之间的互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

第三,情感性。选修课同样兼具德育的功能,而情感教育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节课,导课中“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新课中“2008年世界的粮食危机”,结尾处“珍惜粮食的公益片”,都在不断增加学生的情感感受,而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学生社会实践的收获”、“学生家族种田的经历”,这样的情感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样的德育不会停留在枯燥乏味的说教层面,学生更能自觉地信和行。

【专家点评】(林月周,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政治特级教师)

汤丽明老师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与以往大家所熟悉的公开课不同。这是一节知识拓展类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中她设置了两个“开放性”问题,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想说、会说。整节课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彰显了“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的特点。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亮点诸多,其中以下几个亮点让我欣喜:

1.以生为本,动态生成。“以生为本,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选修课程的实施,同样也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中,即时生成新问题、新知识。

2.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把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选修课的德育功能对学生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以影片的方式导入新课。电影中的“狗吃人”、“连柴火都没得吃了”等等情境唤起学生对粮食安全的忧患意识,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在新课讲授部分,以“提案”为载体开展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堂结尾部分,公益片《珍惜粮食》的播放,使学生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产生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不仅仅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课堂来说也是一种升华。这节课的德育融情于景、由情入理,让学生自觉地感悟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的理解。

3.本土情怀,国际视野。对家乡和祖国有真诚的热爱,这是一种本土情怀,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根,也是我们学校育人的根系所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本土情怀”,而且要兼具“国际视野”:知晓中国,了解世界;知道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关注中国的未来;了解世界的变化,关心民族的兴衰。

整节课既立足“中国现状”,又兼收“外来文化”;既有朴素的民族情怀,又有理性的思考;既反思个人的行为,又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理解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国家责任感意识,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才。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