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多边思维对话的开放性教学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56次
  • 评分4
  • 96
  • 0

缪惠安

摘 要: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打破课堂封闭性,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开放。在开放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知识结构,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在开放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真正成为课堂学习和自我成长的主人。本文从创设多边思维对话入手,探讨了以学定教的开放式教学策略,以及打造开放的多维互动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边思维对话 以学定教开放性教学

缪惠安,男,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

新课改强调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注重教学与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必然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打破封闭性,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动态开放,在开放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知识结构,在开放中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在思维交互中形成符合主流思想的倾向,在开放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真正成为课堂学习和自我成长的主人。不仅如此,也只有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思维对话,在思维对话状态下的课堂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是沟通合作的教学、是创造生成的教学。教和学只有在开放性的环境和氛围里才有可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交流。

一、重组开放的教学内容——兼收并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将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适当把新的理论引进课堂,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之广泛接触社会;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还要向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开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中选取有课程意义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来,找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和学习起点,让学生融入教材,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有教师根据教材中“民族精神”这一内容,结合汶川地震,确立了“民族精神在废墟中升腾”这样一个课题实施教学;有教师在设计“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节时,借用了大量俄罗斯“中国文化节”开幕式的场景画面;有教师在学习“法律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时用到了本班学生发表的作品被侵权的事例;有教师在讲“法律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我们应该怎样才能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问题。上述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如此之近,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真实可信,赋予静态的文本以生命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快乐学习。

新课改下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发展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对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有效的引领,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走进教材,理解教材,探究教材。教师要找准文本的眼睛,提炼对话的话题,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从而缩短与教材文本的距离,实现与教材文本在认知和情感上的交锋、回应、融合、共鸣,进而将文本内涵、生活经验乃至人生意义融为一体。例如,有教师在施教“人生难免有挫折”一课时,为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引用了反映汶川大地震的纪录片和正在汶川灾区支教的同事发来的灾区见闻,图文并茂,真切感人,把灾区人民面对大灾时的那种沉着、坚毅、自强、勇敢的精神品质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把学生对灾难的认识从可怕、恐惧提升到勇敢面对,顽强化解上来。同时,该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营造“实话实说”这一互动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待困难挫折的真实想法与做法,从而将灾区人民面对大灾难、大挫折时的科学态度和良好品质“迁移”到自身,用以应对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这样的课堂势必能引发学生与教材文本的思想共鸣,瞄准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连接点,实现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的自然过渡,从而激活了思想品德课课堂,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自然高涨。

一、展现开放的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策略,没有方法策略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同时教学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课堂既是多样复杂的,又是生成变化的,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品德,其教学本身就应该是开放性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多样,教学策略的运用要实用有效。当然,教学策略的选择受教师自身特点、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则会使教师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心理、道德为主的内容时,教学方法可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法律常识教学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国情教育可采用时政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研究性学习等。其次,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如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当运用讲授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果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可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基于学生“先学”基础上的“后教”针对性会更强,教学效果会更好。

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和谐一致。教学方法的实施只有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完成,所以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方法服务的,而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必然会呈现一定的教学方法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仅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还要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手段,使两者有机统一。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这一内容时,如果单纯用干巴巴的文字进行说教,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严峻形势。相反,借助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的画面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形势的严峻性、紧迫性。在与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谈危害、查原因、究措施,不仅课堂教学一气呵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统一,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主要因素,只用一种方法是机械的,只有对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使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学资源的对话场,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三、打造开放的学习方式——多维互动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与“学”两个维度的和谐统一,教师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必须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体现“思维”和“对话”的基本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预设教师只管讲,学生单向接受的不良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境创设、问题开发、活动设计、实践探索,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又能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和自觉行为。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节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绘制五幅系列漫画:漫画一《-个经济开发区的变迁》,讲述了一个只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故事;漫画二《狩猎广场》,利用当地生物资源招商引资;漫画三《木材广场》,猎物捕杀完后,砍伐森林;漫画四《哭泣的小河》,森林破坏后,建立工厂,污染河流;漫画五《沙漠荒州》,美丽的家乡成为不毛之地。在情境的刺激下,学生不由自主地提出了很多问题:漫画中的家乡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发展经济不对吗?政府允许这样做吗?怎样才能让家乡美丽起来?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并不是急于回答,而是把它们分配到各个小组中去,通过小组探究合作,让学生充分交流,最终确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这种情境创设和问题开发,引发学生、教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之中,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逐渐上升到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参与合作的精神得到了培养。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习方式,由此帮助学生加强知识建构,实现能力迁移。

当然,课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既复杂又充满变化。思想品德课在进行开放式教学时,必须注意开放时空的合理性,该开放时开放,该收敛时收敛;必须强调开放形式的针对性,做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同时还要把握好开放程度的适度性,做到张合有度、紧弛有致。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优劣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政治教师应运用开放的教学思想,以自己的人格和智慧引导学生从束缚、禁锢、依附、定势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漫游,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唤醒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需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自发质疑和求知欲望,从而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的理解和接受,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感受快乐,使教学活动真正起到激活思维,主动探究,生成新知与能力的作用。以上所述虽然不是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部,但它一定是一个重要标准。

总之,创设多边思维对话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学思路探索,其核心思想是“以学定教”,在教学过程诸要素配置和谐的基础上,依托教师、学生、课程间具有思维含量的对话来实现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形态。它不仅是对教学本质的深度把握,也是对以往教学实践经验的高度提升,更是对课堂构建未来走向的理性思考,体现了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