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创新设计预习作业

  • 投稿粉红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63次
  • 评分4
  • 19
  • 0

单茹茹

摘 要: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设计好预习作业既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助于教师“以学定教”。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思维导图式、拓展探究式、体验实践式等三种形式的预习作业,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预习作业 创新设计 自主学习单茹茹,女,浙江省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中学高级教师。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过程。预习作业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课前有目的地阅读和思考,尝试初构知识和梳理疑难,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也有助于教师通过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困难,进而在课堂上有针对地开展学习指导,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一份好的预习作业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中学习要点,并隐含着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实现上述功能。在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我市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尝试以导学案的形式支持学生预习。在导学案中,他们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主旨,改变传统预习作业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呈现轻方法指导、重书本经验轻学生实践体验的做法,创新设计预习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以《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予以阐述。

一、变单一填空为思维导图式作业

阅读课本并完成相关填空是预习作业的常见形式。这一做法对学生课前初识教学内容,概览知识要点确有成效,但由于形式单一,内容照搬课本,长此以往抑制了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空间。为激发主动学习,激活学生思维并指导学习方法,教师在预习作业变革中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思维导图作业。

类型一:关键点思维导图。关键点即学生学习的重点或难点。教师根据这些关键点设计成有指示性的思维导图,将课本中相对繁复的文字内容转换成简明直观的图画。学生在完成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不是机械的摘抄填空。借助于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能掌握接收、理解、存储、提取信息的有效方法,从而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讨论“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拿来主义”的片面性是本框教学的发展要求,而教材中的相关概念采用了混合式的表述,因此该内容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将该内容设计成了“坐标式思维导图”预习作业:

这一设计不同于传统填空式的预习作业,它包含着对学习难点的预判以及思维方法的要求。一方面,它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是思维转换的一次演练;另一方面也易于暴露学生的认知困惑,帮助教师通过预习作业预知学情。

类型二:整体性思维导图。画出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梳理逻辑主线、统揽课本知识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通常在课后作业或复习课上使用。在变革中,教师将画出结构图的学习任务前置为预习作业“请在阅读本框内容后画出一张涵盖主干知识的整体性思维导图”。教会学生如何画图是这一预习作业能否发挥功效的关键。教师事先通过“提供示例——解说画图方法——学生尝试——典型思维导图作业点评”的步骤予以指导。经过至少三次尝试和点评后,学生基本能掌握画图方法即“锁定主题——浏览课本——识别主干——提炼关键词——画出思维导图——依据导图整体解说知识”的方法。与课后复习中画图相比,课前预习中画图更富于挑战性与创造性,也更易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画图中学会的预习方法可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在终身学习中发挥作用。

二、变文本解读为拓展探究式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限于课时,教材“探究活动”往往只能选择部分使用,这就使得教材中许多凝聚着编者智慧的具有启发性、趣味性、拓展性的教学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教师们在编制导学案,设计预习作业的实践中,重拾这些被课堂“遗忘”的素材,没计了基于教材“探究活动”和辅助文又不拘泥于此的拓展探究式预习作业。

类型一:教材“探究活动”的变式运用。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一框中有五处“探究活动”,其中第二处为“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从‘孝’的继承与发展中看道德继承中的文化创新”。利用这一资源,教师设计了一份预习作业:

1.上网搜索“二十四孝”故事并选择一个“孝”故事写一篇100字的评论;

2.请为自己的“孝”打分(满分10分),并简要说明理由。

百字评论需要学生运用旧知即第四课中“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在旧知与新知“文化创新的途径”之间架起桥梁;为“孝”打分则需要学生反思个体生活经验,将“道德继承与发展”从书本学习延伸到日常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方式中去。这份预习作业的可取之处在于既隐含着知识的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又摆脱了知识本位的桎梏,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的升华。

类型二:教材辅助文的延展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一目中有一处辅助文“文化名人”,简要介绍了画家徐悲鸿的文化贡献和影响。文中指出,徐悲鸿的作品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实现文化创新”正是本框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据此设计了一份预习作业:

1.阅读课本53页上的辅助文“融汇中西、纵贯古今的大师——徐悲鸿”;

2.上网搜索一幅徐悲鸿先生的代表作,读一读相关评论;

3.请通过资料搜索另举出一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名人或文化作品的案例

徐悲鸿先生的画作赏析使辅助文中的文字描述有了鲜活直观的印象,在拓宽学生视野、增添学习情趣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赏鉴审美品位。网络搜索资源并予以筛选或整合是信息化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样的预习轻松活泼又富有深意,学生的尝试既为后续的理性认知做好感性素材的储备,也有助于发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和搜索、评价、利用信息的网络信息素养。

三、变案头学习为体验实践式作业

为引导学生学会多样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开放的生活实境中通过合作实践实现三维学习目标,教师依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了体验实践式预习作业。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教师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任务:拍摄一部微电影《舌尖上的温州》。

要求: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以温州美食为主题;电影时长5分钟;提交作品必须为原创,严禁抄袭;课堂上展示作品。

这一预习作业引领学生开启了一次文化创新的实践之旅,为思想政治课学习营造了“人人参与、合作创造”的浓郁学风,在即将完成<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教学之际掀起了一次学习高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写剧本、拍摄并展示作品的过程,就是一次文化创新的体验,是学生“小组讨论”、“做中学”、“马上运用”的过程。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学生在合作、实践与展示中需自觉运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中已经学过的知识,也需主动预习本框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体验中提升辩证思维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索实践的能力;学生藉此获得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迸发了学习热情;制作过程需借鉴<舌尖上的中国》,需调查家乡美食文化,也有利于培育人文情感和乡土情怀。在实际操作中,设计体验实践式预习作业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条件和学习负担,要使体验实践的过程为教学“锦上添花”,提高教学实效,避免陷入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泥淖。

有的放矢、创意纷呈的预习作业为深化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便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载体。在实践中,教师们依据文本和学情对各种形式的预习作业进行有选择的组合式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使学生在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从而习得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