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走进课堂到融入课堂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63次
  • 评分4
  • 82
  • 0

赖高明

摘 要: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矛盾统一体,共同决定着课堂的发展方向。课堂教学只有真正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度不够的问题,它制约着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带着知识和方法走进课堂,更要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课堂 教师 融入

赖高明,男,福建省永安市第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交互作用的主体,共同推动着课堂教学深入开展。然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如下现象:教师淡出课堂,“形在而神不在”;或虽然走进课堂,但无法真正融入和学生的思想交流引领过程;或过于强调学生主体性,忽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等。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实际上,思想品德课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应当努力使自己走进课堂并融人课堂,从而真正激活思想品德课堂,让课堂散发出无限魅力,全面达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1.教师成为教学资源。《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中逐步展开的,教师和学生共同作为教学的主体,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必然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应确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努力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教学资源。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要将教师自身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使自己融人课堂。只有重视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资源的开发,才能构建完整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把自身融入课堂,才能真正在师生交互对话中激发出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在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难报三春晖”框题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堂活动:“回顾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当学生在课堂上动情地讲述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之后,我也满怀深情地回忆起父母培养我们兄妹三人上学的艰难历程,表达对自己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将自身的成长经历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的真诚表白深深感染着学生,在主体的交互式教学活动中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课堂因教师融入而更具人文色彩,学生因教师的融入而扩展道德的正能量,教师因自身融入而收获专业情感的提升。

2.教师成为情感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人是情感的主体,教育教学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师生情感的互动,要全面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首先,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组织教学。人的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教学情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情感。教书育人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情感面对学生,以自身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形成正向性的情感。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学会和学生“共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成长的关怀。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思想、心灵上的一次对话,作为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中,我设计了“回忆挫折”课堂活动。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回忆自己因为手被烫伤留下伤疤而无法参加接待外宾的社会实践活动,当时心里很难过。我很关切地问:“现在天气变化,你的手还疼吗?”接着用了一句诗化的语言:“老师希望,你心灵的阳光化为甘露,让手上的伤痕愈合;“老师相信,你的手臂一样有力量,足以撑起你美好的明天!”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拳拳之心,对于一名曾经因为手上的伤痕留下一些心理阴影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教师融入的情感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再次,教师要善于选择恰当时机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情感的对话,课堂上的情感流动并不是学生单向的情感传递,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的交互式情感流通。事实上,教师总是带着情感进行教学的,应当将自己的情感正能量融人课堂,汇入课堂对话的情感之河。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教学中,我在课堂上链接了“唐诗宋词”文化,并结合个人的经历深情诉说自己的情感故事:“我的一位同学从这里调任异地,在同学私人送别宴席上,我举杯祝酒吟诗:‘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一同学想念你!‘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同学祝福你!”我的真情实感打动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老师,同时也感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内涵之美和情感之真。在师生课堂上的情感交流中,学生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就有了感性、具体的认识,教师情感的融人让课堂更富有生命气息。当然,强调教师的情感融人并不是在课堂上无病呻吟,而是说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相互流通,师生情感相融相生,使师生情感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前进。

3.教师成为价值参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教师的价值取向对初中学生道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思想品德教师应当以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发展道德的正能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作为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抱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课堂上鲜明地亮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以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引领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真正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七课“学会合理消费”框题教学时,我开展了“本校初中学生零花钱情况”课堂调查活动,了解到学生每月的零花钱大多数在一百元以上,多数学生购买零食的支出占零花钱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而购买书籍占每月零花钱总数的比例大多低于十分之一。面对学生的这种消费结构现状,我并没有直接批评学生的消费行为不合理,而是深情回忆起自己二三十年前在农村上学时的艰难情形:“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当寄宿生,每周只有三、五角钱供生活开支,吃的是从家里带到学校的一大罐咸菜。即便如此,我仍然攒钱购买《作文通讯》等书籍。”教师艰苦的生活往事深深震撼了学生,两代人生活条件的反差对比让学生陷入沉思,教师把自己的节俭消费主张和注重精神成长的价值观融人课堂,勤俭节约的道德价值选择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道德教育从来不是通过生硬灌输来实现的,教师应当把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融入课堂,为学生在道德价值选择时提供参照。

4,教师成为道德榜样。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品正为范。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努力实践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坚持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观念,恪守师德规范,不仅应当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引领者,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示范者。作为德育课程教师,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应当成为教师个人的职业要求和自觉追求。一方面,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人对学生的爱:融人真情实感,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平等公允待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爱的温暖。只有教师真正地爱学生,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教师身上的德性力量,才能将教师的教育自觉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实践。另一方面,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时机将自己的道德实践经历告诉学生,以自身的道德实践引领学生的道德实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高尚品格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说说自己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次经历”这一交流活动,和学生共同交流承担社会责任的话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也介绍了自己多年来践行社会责任的经历:每学年总要从工资中拿出几百元钱,帮助本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笔者相信,这一举动将化为他们成长的精神动力。教师的道德实践经历融入课堂,让思想品德课更具道德生成的内蕴,能够不断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不是独立于课堂之外的主体,应当和学生共同走进课堂并融人课堂。教师的融入,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真实、更深刻,更富有生命气息,也更具有道德的正能量。我们应当学会融入,让思想品德课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