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83次
  • 评分4
  • 87
  • 0

李松林

摘 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实践基础,而且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特品性,即主客体的向我与向他性、过程的潜显性、效果的趋近性以及发展的现实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 特征

作者简介:李松林,男,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所谓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态价值在于使生态意识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对人们进行环境法规和生态伦理教育,从而明确人在生物圈中、在自然生态中的地位,清楚地认识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生态意识,为调控生态平衡,达到协调而采取积极的政策”①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系统具有如此重要的功能,并扮演着其独特的生态角色,那么,它本身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生态意识活动与其他人类活动,比如,人类心理活动、人类伦理道德活动以及人类科学理论研究活动等相比,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笔者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指导,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以其实践展开的主客体对象、实践的过程与效果、实践的存在与形式,以及实践的发展与规律等四个维度出发,抽象地引申出了其发挥生态功能的向我性与向他性、潜显性与趋近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等三个基本特征,以期对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并使之作用于实践,更深入切实地指导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改造人类自身的主观世界,从而在二者辩证统一活动中实现人类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回归人类的本性。

一、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向我性与向他性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对人们进行生态观念灌输与影响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的目的旨在通过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来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达到真正“天人合一”的状态。故,向我性与向他性不仅仅单纯地指主体性与规律性,它更应该是主体的向我性与向他性、客体的向我性与向他性四方面的辩证统一。即,向我与向他是一种辩证统一的过程,其统一的基础便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展开的主客体实践活动。

1.主体的向我性与向他性。所谓主体的向我性与向他性,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既要注重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需要性,又要考虑其需要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影响。这里的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不仅仅是指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它还应该包括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自身规律性。主体的向我性与向他性应该是以上三者的统一。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向我性。既然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向人们灌输生态观念与生态意识,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态行为习惯,保护生态环境与爱护生态系统,其终极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以及将来永续发展的需要。这正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按自身目的来进行的能动活动。正如马克思在论述人与物的关系时指出的那样,“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①。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人类按照其自身需要的尺度,并把这种尺度运用于生态系统,从而来建构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人类所做和所想的一切都关系到要满足迫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②。如此看来,这应该是人们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出发点与逻辑归属,这也正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我性的有力体现。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向他性,即向自然规律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即在生态功能方面的一种形态,终归是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东西,是受社会存在支配的,而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数以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生态系统。这样看来,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生态思想教育活动,是建立在生态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虽然人类可以把自身的尺度运用于自然,但它不得不考虑自然的承受力与发展规律,即,在这里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主体的向自然性,即主体向自然的向他性。不仅如此,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体现,虽然受到社会物质、制度等条件的制约,但其本身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进行生态思想意识与生态行为习惯的灌输与引导,更应具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要遵循主体生态思想意识发展水平的规律,同时还要遵循主体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2.客体的向我性与向他性。我们在面对某种事物时,不能只以人类中心的态度去认识与改造,那种只从人类主体性出发单纯地去考量主体性与所谓的客观性是不妥当的,这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与认识论的要求。故我们在探讨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立足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环境,在这种“大系统”环境中,遵循其各个要素与结构的有序性,并把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从而实现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质与效的统一。这里的客体就是指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大系统”环境,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环境。

这个“大系统”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它有其自身运动与发展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的运行受两个因素的制约。第一,受其自身发展趋势的影响。这种发展趋势,总是要表现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展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达到十全十美的那种绝对的完美状态,即这种和谐统一总是一种不断接近的过程。而这种不断接近的过程,就表现为其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笔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系统内部结构的这种优化趋向的特点称之为客体的向我性。第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改造自身主观世界的一种工具系统,毕竟是受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的,人类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见之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是具有促进性或排他性的,即人类的能动作用总是会符合或者背离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笔者把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受人类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称之为客体的向他性。

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潜显性与趋近性

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效果的维度看,它具有潜显性与趋近性。一方面,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展开的维度来看,它具有从“隐性的可能性”向“现实的可行性”的转变潜力。为了分析的需要,笔者把这种“隐性的可能性”称之为“潜性”,把“现实的可行性”称之为“显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展开过程就是从“潜性”向“显性”的转变过程,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潜显性;另一方面,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呈现的维度来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总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展开,而逐渐达成某种生态效果的,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趋近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客观生态环境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受作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制约。

1.过程的潜显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思想政治意识活动在生态层面的运用,它首先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同时,人类在遵循了这种客观规律后,要给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定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这也正是人类进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与逻辑归宿。通过大量的人类生态实践证明,这是肯定的,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展开,具有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潜力,这种潜力在人类进行正式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之前,还只是一种“隐性的可能性”,它隐喻在人类的生态实践活动当中,这种“隐性的可能性”是“潜性”的。这种“潜性”能否被运用于具体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怎样运用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多大程度与多大范围上运用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及运用后产生怎样的生态实践效果,还要受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的影响。正是在这种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潜性”才会随之呈现出来,这种呈现的过程就是“显”的过程,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

2.效果的趋近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取得,总是渐进的、一个不断趋近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自从人类产生以来,这种效果的呈现过程没有绝对的终点,它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在具体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为趋近性。

生态系统本身矛盾运动的规律,是引起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呈现趋近状态的客观物质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首先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它是自然生态系统这种客观的物质在人脑的反映,是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作为客观物质的生态系统它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体,它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它随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内部每个生态事物或者叫规律的暴露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作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又是建立在对生态事物及其规律的把握之上的,这就导致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作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其自身对客观生态系统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不断往复与接近真理的过程,这是导致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呈现趋近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也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对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认识,首先要被作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群众所掌握,只有这样,这种理论认识才会成为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的效果也才会显现出来。而群众对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掌握又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呈现出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趋近性。

三、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前瞻性

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维度看,它立足于现实,又指向于未来。这二者分别表现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与前瞻性。

1.现实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生态思想意识的反映,在规范人们生态行为习惯方面,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获取生产资料方面的能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由于人们缺少相应的生态观念,乱砍滥伐、乱排、违建等各种破坏生态行为的现象随时可见。随之带来的就是生态系统的失衡与破坏,从而影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为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实现人类自身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就这样孕运而生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人们进行生态思想意识的灌输与熏陶,让人们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学会遵循生态规律,形成相应的生态行为习惯,具有切实可行的现实规范意义。

2.前瞻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能动性的反映,即人们在处理人与生态关系方面的反映,它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性。这种发展的规律性,一方面受生态系统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自身自觉能动性的影响。而人类的这种能动性寓于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表现为生态思想意识与生态行为习惯的指引导向与动力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积极能动的展开,可以对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与生态行为习惯,进行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积极能动的展开,可以对人们的生态思想意识与生态行为习惯,进行积极的督促与推动。在对人们生态思想意识与生态行为习惯进行积极引导与指引、督促与推动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