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读《中庸》有感于思想政治课

  • 投稿杜行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63次
  • 评分4
  • 64
  • 0

储昭柏 熊居民(安徽省岳西县岳西中学,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中一部)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说,中庸真是极致,可惜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它了。诚如当下,我们是否少了些中庸?国学经典《中庸》思想深邃,自觉难以追赶圣人的脚步,时不时的一星半点的感悟已让笔者兴奋不已。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读《中庸》之时本能地思考起备受困扰的思想政治课,内心呼唤着思想政治课回归本应有的课程价值和实现课程价值的课程智慧。本文主要选取《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的“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三句话,谈三方面个人并不很成熟的思考。

一、“尊德性而道问学”启示思想

政治课“德”与“智”不可偏离

“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用今天的话说,这句话涉及的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使教育对象实现德、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理念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异议,而且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理念,而是在于未能践行好的理念。我们的行为常常偏离这样的常识,自觉不自觉地忘乎或放弃本是“德育第一”的德育。

在一些人那里,考上大学似乎就是全部,因此他们眼睛里只有分数、名校,见物不见人,认为只有智育等不得,德育是虚而妄之的东西,好一点、歹一点无关痛痒。这样,思想政治课,谁都承认是德育性很强、专门性的德育课,也就实实在在地沦为了智育的附属品、牺牲品。如果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一定会把它当作名副其实的副课,要么不上,要么上了也白上。如果是高考必考科目,也只是在知识、能力上下足功夫,同样成了赚取分数的工具。说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或是一脸茫然,或是觉得谈这些不合时宜,有时反而觉得有点贻笑大方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不能说分数之中没有德育,但分数不一定证明德育的良好效果,分数与一个学生的品行不一定成正相关、划等号,如同高分会低能一样高分也会低德。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所倡导的东西真正渗透于学生思想的骨髓并成为自觉行为是一个难题,这也恰恰是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联系一些社会现象其实也是现实所需。

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1995年清华、1997年北大先后发生两起学生铊盐中毒案件。2013年4月复旦大学一学生把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致与自己关系不和同寝室的同学死亡……这几个案例刺痛了我们的灵魂。我们不由自主地问:问题出在哪里?如果仅仅归罪于个人的自私与少数人的性格缺陷,是不是把问题的思考窄化、简单化了,况且我们这个社会失德现象还是较为多发、多见的。以上案例的确均发生在大学,不可避免地有大学教育存在的不足。如果我们把事情的发生不仅仅归因为偶然的、随机的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学教育包括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既使不揽责任也无法撇清责任。

《中庸》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天生具有善性,我们不能苟同,但一个人的“道”是离不开教育的,人性的的确确是养出来的。十几岁的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人格,时常会出现思想的不确定,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断奶式的过于自主的叛逆性,这时需要教育适时合乎情理地介入。中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不用好的东西去引导,坏的东西就会趁虚而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本身就有多元文化思想的存在。也许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着许多无奈,只有谈谈见解、发发牢骚的份儿,势单力薄也改变不了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回归思想政治课的本真,重视课程的价值取向,牢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那么我们就会觉得简单的围观、指责,简单的迎合社会单一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种浅层次的德育,甚至有可能误人子弟。教师只是一种职业的说法本身就是回避、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宗旨,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在人的成长面前我们怎能没有敬畏。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才是我们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价值所在。

中庸有个提法:君子要以诚修道。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清除思想中这样或那样的“雾霾”,从小我中走出来,从随大流中走出来,真诚地面对课程价值,融“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备社会、备人生、备学生胜于备知识、备教材、备高考之中。孔子讲:见贤思齐。一个有仁有智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解读让学生实现“知”和“识”的统一,而且易于以其思想外化、职业操守让学生实现“信”和“行”的统一。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曾诚恳感言:在读书、做事、文化熏陶当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做一国的总理如此,做课堂里看起来很小,其实对一个个教育对象的影响并不小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也应该如此,切实做好触动灵魂的事。

二、“致广大而尽精微”启示思想政治课

“博”与“精”兼而备之

“致广大而尽精微”,意思是说,既要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又要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

思想政治课可以说包罗万象。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模块,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个领域,而且作为一名教师其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一定是政治家,但一定得是一个有经有纬、有丰富学养的杂家、学者。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常常会遭遇一时语塞、前言不搭后语,不能够旁征博引、讲课干瘪无味,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现象,让我们的一些教师很是狼狈,找不到问题所在,只得一个劲地埋怨思想政治课难教,如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破解其难,一个重要方面,贵在一个教师要喜欢读书,有了读书的丰富学养,方能不再左顾右盼、捉襟见肘、牵强附会,可以做到左右逢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课堂的韵味、生态就会大为改观。

一些人对思想政治课有偏见,这种偏见常常表现为用对文革政治认知的思维来看待现今的思想政治课,依然是假大空,依然是教条,依然只是统治者的某种政治需要,等等。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课要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我们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国家,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培养正常或优秀公民的思想政治课,理所当然要教给学生真、善、美的东西,要有追求真理的精神,需要对社会种种思想观念有自己的准确解读,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自己的准确解读,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用一些道听途说或者个人随性杜撰的东西活跃课堂气氛。时间长了,思想政治课当然会失信于学生,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读一读马列原著,认真研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一个思想政治理论专家,有了理论上的不失真,才会有课堂上的理论感召、教师的威信。我们重视知识性、趣味性,不要忘记了科学性、准确性,否则,就难以走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泥淖。

大家都知道,新课程有一个“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用教材教”道出了我们不要教得太空泛,要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精神、基本要义,不能走了教材之神,要吃透教材,精准解读教材。“而非教教材”道出了我们又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要补充教材、更新教材,站得高,方能看得远。课堂上的形散神不散、形神兼顾,并非易事,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博”上有拓展、精上有突破的自我修养。

《中庸》阐述学习过程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博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审问”即对博学中的内容详尽设问置疑,“慎思”即对审问的内容谨慎思考,“明辨”即通过慎思明辨真伪是非,“笃行”即将明辨的结论付诸行动。不难看出,“致广大”“尽精微”的理念包含其中。教别人做好学问,首先得自己做好学问,有好学问的教师就会有好的课堂智慧。这对于思想政治课是一个幸事,对于课堂里的学生是一种幸福,因为让人信服的思想政治课是高尚灵魂的修炼。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