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揭开《文化生活》中那片甲骨的神秘面纱

  • 投稿框架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33次
  • 评分4
  • 68
  • 0

章根平(浙江省青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人教社2013年4月第4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一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相关链接”写道:“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按演变的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编者链接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经数千年发展而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的特征,理解统一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的重要文明标志。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在教学中许多政治教师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这片甲骨中,你能认出哪几个字?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笔者以前也曾经这样做过。学生们总是很高兴参与,提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并要求教师评判对错.

事实上,截至2012年,我国已发现大约15万片甲骨(从清末光绪25年秋的王懿荣到现在,专家学者仅能识别其中的2500字,尚有许多甲骨文的字无法辨认并形成定论)。显然,用好甲骨文这一教学资源对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价值。首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知之深,爱之切。从课程实施的落脚点上,帮助学生了解把握这片甲骨中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帮助教师树立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在学生看来,教师是知识渊博、满腹经纶。教师与学生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并落实到行动中。亲其师,信其道。一位学富五车的老师总是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敬重。最后,可以引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多样选择。国家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社会也需要一批对甲骨文研究感兴趣的后备人才。探索这片甲骨的卜辞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该片甲骨赫然显现在朱汉国主编的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封面上,在该书第8页这样介绍:“教材中图片展示的是一块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上面有占卜的“卜”兆和甲骨文。这块卜骨,材质是牛的肩胛骨,其上刻辞较多,总计有四条,刻辞曾被涂朱。它被收录于《甲骨文合集》。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一书于1978至1982年陆续出版,是中国甲骨文、殷商史学界对八十多年来殷墟出土甲骨文的总结,共著录有甲骨41956号。教材中的图片为10405号卜骨的正面。

从当代甲骨文研究大师胡厚宣教授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中,可以发现,标号为10405号的甲骨正、反面都有“卜”兆和文字,正面的卜辞共有6条(第5、6条有残缺),而不是《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的4条,内容多为商王武丁田猎之事,反面有4条,内容多为涉及天象。包括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樊中岳先生等大多专家学者赞同这一观点。这片甲骨正反都有卜辞,内容丰富且相对完整,是研究殷商时期的重要史料,因而可以称得上国宝。在《甲骨文合集释文》中,胡厚宣教授对10405号卜骨正面的第1条卜辞进行了释读,这条卜辞再现了我国古代一次有名的“车祸”现场。

限于篇幅,笔者不再一一列举国内外甲骨文研究大家对此片甲骨内容释读。提供这一信息,相信对一线教师的教学会有所帮助。从该片甲骨的释文中,可以发现有许多文字能轻而易举就辨认出来,体现了汉字发展的一脉相承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能发现有许多汉字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常用了,体现了汉字发展的历史变迁。对于这些文字的真实意思,还需要学者继续研究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学无止境,教师只有站在诸如胡厚宣教授等巨人的肩膀上,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执教信心会更足,教学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