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链接“生活在线” 思维活水天成

  • 投稿PBsm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28次
  • 评分4
  • 12
  • 0

摘 要: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思想品德课程要求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将三维目标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教师通过链接“生活在线”,借助学生体验,提升其直觉思维能力;以教学主题指引,提高整体思维能力;焕发学生创新激情,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思辨性问题,培植批评思维能力;加强价值关怀,培育整合思维能力,从而培植学生思维生长的活力之花,促进学生思维的精神内生,收获思维发展的应然之果。

关键词:“生活在线” 学生 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唐凤林,男,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王玉,女,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思维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思想品德课程要求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融三维目标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为一体。七年级教材(苏人版)创造性地在每一课前置了一个“生活在线”,主要是用以引出教学话题。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生活在线”位于每课的最前面,篇幅达一页之多,配以图片和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原点作用,如果教师只是用之引出话题,则失之于浪费和肤浅;如果依托“生活在线”设置更具操作性的教学活动,建构对应的“思维场域”,给学生一桶思维活水,焕发学生深入思维的兴趣和机制,会别有一番“风景”。

一、经验先行,提升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是指直接的觉察,是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心理反应”,直觉思维作为一种不依赖于严格证明过程,以对问题的全局的整体把握为前提,以直接的、跨越的方式获取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强调“灵感和顿悟”,具有迅捷、直接和本能性等特征,对我们迅速判别、敏锐而深入洞察事理,形成直接理解和综合整体判断有重要意义。初中生好奇心强,直接体验和感觉丰富,教师如果将“生活在线”和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好,设计一些与学生直接经验相关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拓展思维空间,宽泛思想视野。

法律护我成长”一课的“生活在线”设置的是某些企业使用童工现象。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国家执法力度的加大,这一现象已经不具有普遍性了。学生对这一现象缺乏直接的观察,也就难以产生直觉的思考。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考虑换用儿童乞讨现象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学生常见一些外地流动儿童在集市上、到农家门口讨钱,也见过一些相关的新闻媒体报道,学生有直觉判别,易产生直觉想象并获得一些直觉启示,但又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状态。为此,我们将教材上的问题变换为学生“可探究”、“愿探究”、“能探究”的发散性问题:“据你的观察,导致儿童乞讨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减少或杜绝儿童乞讨现象,需要哪些方面的怎样的努力”?就能直接触发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情,敏锐有效地活泛学生的思维视域,通过“放大镜”效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等角度变“浅探”为“深究”,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激发学生的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敏而有疑,问而要学,学而乐思,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提升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度的洞察力。

二、围绕主题,提高整体思维能力

思维发展史表明,我们越是从整体视角对各个部分做出精确理解和掌握,就越能系统正确地领悟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整体思维作为辩证逻辑中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立体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从课堂观察、考试反馈和与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知识基础记不全、概念的要素理解不完整、思维的窄化、问题应答的片面和碎片化等现象都与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缺失有关。如果我们利用“生活在线”将学生置于主题情境之中,一材多用,创设梯次问题链,问与问之间环环相扣,知与识之间交叉叠伏,问与思之间逻辑演进,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如“人格不可辱”一课设计了一个学生“喊绰号”的“生活在线”,教师可以围绕“喊绰号的是与非”这一主题设置结构严谨的三个问题:①现场问卷:班级同学被喊过哪些绰号?②合理分类:哪些绰号给人以美好、优雅的感觉?哪些绰号给人以不雅、侮辱的感觉?阐述理由。③辩论交流:有同学认为喊绰号可以增进同学关系,你赞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第①问借助学生的直接体验,打消学生应答的顾虑,为“头脑风暴”打下基础;第②问将学生的体验与对比分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归类,体现了学生经历—个主体的逻辑建构过程,重视学生主动思考形成认知结构;第③问则是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培植学生综合思考、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再现他们对事物认知规律的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既体现出教师的“教”一定要在学生主动思考的基础上施以引导和教化,点燃学生思维及进一步学习的火把,又利于学生掌握整体思维方法和步骤,获得解决问题的逻辑有序的结构模式。

三、基于创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想象力是思维不可或缺的属性。蔡元培先生指出:“多歧为贵,不取苟同”。作为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力抓手。教师链接最具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生活问题,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促使其体验和感知生活本身,在发散思维中经历有效的思维探索过程和再现知识的创生与发展历程,善于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和深究,往往会得出新颖和独创的认识和结论。

对第9课“众人划桨开大船”的“赛龙舟”我们可以改为“汶川抗震救灾”的生活在线,设问“中国人民取得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是哪些坚实的中国力量汇聚的结果?”激发学生从“中国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及时救援”和“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抢险”等不同视角展开思维联想。实践证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善于多路思维,有的学生擅长侧向思维,有的乐于逆向思维,有的组合思维丰富,有的横向思维能力较强,教师从激励学生创新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思维时空,展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养成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后即使学生具体的知识忘记了,但发散思维的方法必定长存,这样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实效。

四、引领思辨,培植批判思维能力

柏拉图指出:“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这表明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善于质疑思辨、富于灵动机智的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基于理性和客观实际而进行评估与评价的能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批判思维不断增强,内心渴望得到中肯的评判或乐于评人论事,因此教师在七年级“养成教育”阶段,要用好“生活在线”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之惑,敏捷应付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批评批判精神和雄辩气质,润泽学生精神世界。

针对学生认知的局限和偏颇,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看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第2课的“生活在线”设置三幅自卑、自信和自傲的漫画,设问:“你比较喜欢哪一幅漫画的形象,为什么?”既接上了生活的地气,让学生勇于纠正自己的不足,又触发了学生的批评意识,增强了学生批评的胆识。针对学生自我批判意识薄弱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怀疑性和批判性的追问。如利用第13课的“生活在线”,通过问题“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有人认为‘鱼’比‘渔’重要,也有人认为‘渔’比‘鱼’重要,谈谈你的看法”。教育学生不盲从教材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认识、不同见解,对教材观点进行补充完善,对培植学生的自由精神很有启迪。为养成学生敢问的胆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的科学精神,可以利用第14课“生命是怎样产生”的生活在线,指导学生自觉鉴别和评判关于生命产生的各种说法,明晰神造论、上帝说的谬误,高举进化论的科学旗帜,这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追问意识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五、价值关怀,培育整合思维能力

新课程指出,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从而体现新课程的人文性。而整合思维所培养的目标是:在复杂的世界里,做出合理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对“生活在线”进行适度延展,在事物变化和现象的分析中,平衡学生的理性与激情,引导学生重视价值决断,体现对学生的价值关怀,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希望从这里开始”一课的“生活在线”是“大眼睛”苏明娟受益于希望工程的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置景设疑法,深化学生思维。第一步提供背景辅助,引入苏明娟小时候家境贫穷的介绍,以弥补学生信息的不足。结合教材上的图片,思考“家境的贫寒,并不影响小明娟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对希望的渴求,说一说她渴求的希望是什么?“她的希望会成真吗?”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希望工程”提出的背景进行简要分析,为增强学生探究欲望和调适学习动机做好铺垫。第二步开展比较探究,“通过对比希望工程实施前后贫困儿童辍学的数字,思考“如果没有希望工程,苏明娟们的前途可能是怎样的?有了希望工程,她们迎来了怎样的命运转机?”开启各种观点的碰撞和交流,在互动思辨中将思维引入“深水区”。第三步进行综合归纳,深度揭示事物的本质。出示苏明娟大学毕业后,在安徽一家银行成功就业的现况,思考苏明娟的成长历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样就通过对生活的剖析既深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克服了思维的“短视”现象,实现了思维的整合,又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别,使思想更具深度。

因此,我们只要潜心解读教材,精心连线生活,用心发展学生思维,追寻教学的真谛,努力培植思维生长的活力之花,定会促进学生思维的精神内生,收获思维发展的应然之果。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