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政治教学论文范文,政治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包容性

  • 投稿阿原
  • 更新时间2016-08-10
  • 阅读量1190次
  • 评分4
  • 51
  • 0
  【摘要】中国政党制度内蕴政治包容性。政治包容性的特征可概括为:多党长期合作历史体现包容性、合作方针呈现包容性和政党制度结构显现包容性。从政党制度政治包容性内涵看,体现为包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包容不同政党的主张、以及包容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政治地位与政治行为。 
  【关键词】政党制度 政治包容性 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信研究”(项目批准号:14JD71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7-02 
  一、政治包容性的概念 
  包容,字面的意思是宽容、容纳。对于“包容”,从文化角度说,包容涉及到不同文化存在的关系问题。金克木认为,两种文化共存有三种形式:平衡、压抑和归顺[1]。有学者认为,这三种文化共存的形式都不能体现包容,并进一步提出,文化的共存还应有第四种形式,即包容。包容的程度也可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容忍、宽容和包容,包容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包容是一种以我为主的积极主动的态度[2]。邓伟志认为,从政治学角度看,“包容”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团结那些一时难以团结但是应该团结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包括发挥那些一时难以发挥但是必须发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俗地说,就是大联合,就是把朋友交得多多的[3]。由此可将包容性定义为社会个体或某个社会主体能够包容客体的特性。 
  在阐释包容性概念基础上,一些学者试图界定政治包容性含义。王长江认为拥有广泛包容性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讲,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有比较广阔的边界,能够把许多不同的观念和价值整合在一个思想体系之中;第二,它有较大的空间,能够为尽可能广泛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持。”[4]张洪萍认为政治包容性“是一个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包容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声音乃至不同的政见。”“政治包容性是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相互容忍,是一种以价值多元化为根据的、以民主协商、平等对话以及和平竞争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政治实践活动”[5]。王晓芸则认为政治包容性是指政党在开展政治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宽容的政治姿态。它既体现为对其他行为主体的尊重、接纳和联合,也体现对不同信仰、思想和主张的容忍、借鉴和吸纳。政治包容性是政党保持生命力、夺取并巩固执政地位的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政治包容性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保有生命力、参与政治并获得政治地位不可或缺的政治品质。 
  二、中国政党制度政治包容性的特征 
  (一)多党长期合作历史体现包容性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要取得中国革命完全胜利,必须团结一切进步力量,民主革命时期促成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的体现。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于1948年发出“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面对共产党伸出的援手,选择了接受共产党的主张,拥护共产党领。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改革开放条件下,多党合作继续深化。1989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开始了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之后在党的十四大上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党章,得到了执政党的完全确认。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上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这个制度纳入宪法,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多党合作制度从理论创新转向实践创新。200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强化了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2007年11月15日《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和内涵进行了全面表达,2015年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搞好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 
  (二)合作方针体现包容性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共产党要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十六字方针继承发展了八字方针内容,拉近了政党之间关系。1986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点和特点,既不同于一党制,也不同于多党制。各民主党派都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我们党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合作方针的确立体现了政党之间的互相包容。 
  (三)政党制度结构显现包容性 
  中国政党制度结构是一与多的模式,呈现“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格局。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共产党领导是基本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多党长期合作、互相监督。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意味着执政党和参政党都参与到各级政权机关,在政权维护和运行中发挥作用。共产党拥有党员8800万,与广大群众有着广泛联系,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负有更多地反映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执政党和参政党实现了紧密配合,互相支持,增强了政党制度结构的稳定性和包容性。 
  三、中国政党制度政治包容性的体现 
  (一)政党制度包容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在我国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党派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将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通过党派组织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出来。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构筑的政党制度有效地将公民的政治诉求纳入有序轨道,使各种利益要求和矛盾问题在体制框架内得到妥善解决,从而实现了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二)政党制度包容不同政党的主张 
  各个政党的纲领和政策显示出越来越强的包容性,各民主党派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被执政党认真采纳,对执政党在决策与实际工作中避免失误起到了积极作用。周恩来说:“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必须由共产党提出,而且必须要共产党真正做到。因为我们党不提,别的党派不好提,我们提了,大家就心安了。我们党的寿命有多长,民主党派的寿命就有多长,一直要共存到将来社会的发展不需要政党的时候为止。”目前,党中央在作出重大决策前都要召开座谈会等,认真听取民主党派主要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这势必要求执政党、参政党都有政治包容性,在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目标、平等协商基础上,促进和谐政党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有利于防遏执政党内滋生严重腐败现象。各民主党派代表通过各自所联系群众的渠道,能够反映社会各方意见和建议,让执政党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使执政党改正工作中的错误,克服官僚主义。 
  (三)政党制度包容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政治地位与政治行为 
  中国政党制度是重要政治制度,在政治框架上被纳入宪法之中,由此确保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政治地位与政治行为的可靠性和合法性。就政治地位而言,执政党担当主政、负责执政,是国家的政治领导者,把握着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参政党担当辅政、负责参政,是国家的政治推动者,顺应着国家发展的历史方向。从政治行为看,执政党负责制定大政方针、推行重大国策,参政党以参与政治协商、提供建议等形式配合执政党制定大政方针,支持执政党推行重大国策。总之,执政党和参政党在政治地位和政治行为上具有一致性、共同性。 
  参考文献: 
  [1]金克木文化的解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胡宝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容性问题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讨,2010(01). 
  [3]邓伟志.论包容的原则[N].江西日报,2012-01-09(B03). 
  [4]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34. 
  [5]张洪萍.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包容性[J].广西社会科学,2010(4). 
  作者简介: 
  钱文华(1966-),男,汉族,江苏常熟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胡政宏(1992-),女,汉族,河南信阳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