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经典能否“拯救”教育

  • 投稿张政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740次
  • 评分4
  • 93
  • 0

◇本刊特约评论员 郭红心

2014年9月10日,总书记看望北师大师生时对中小学教材去经典化的现象进行了批判。9月27日是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他以写信的方式向孔子学院的全体师生表示了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在信中指出:“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总书记的讲话和批示是否能给今天走进“死胡同”的基础教育带来一丝曙光呢?应试教育并非是完全错误的,错的是我们助长了这种嚣张气焰——用分数和升学来评价学校的质量,来选择学校,那么,拿什么来拯救教育呢?

1.经典之育人功能是相对的。经典不是万能的,最终解决教育根本问题的一定不是人们所说的“经典”。但是,我们不能随意否定经典的教育力量,只有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才可能找到拯救教育的良方。教育悲剧的出现不能怀疑和否定时下教育方针的正确性。“经”是好的,不过被人们“念歪”了。原因在于人们对经典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是人为选择的结果。我们不能断然否定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要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改革只是在人们的教育理念和认识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而它最丰富的副产品则是应试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空前强化和巩固。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是时下经典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大学生毕业典礼时的汉服和汉礼、小学生开学时的开笔礼和拜师礼、山林私塾的兴起,等等,都是人们因为茫然追逐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这些有名无实的行径不是对经典的传承和张扬,而是对经典的误读和亵渎。

2.经典之教在于明理、静心和启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它具有源远流长和历久弥新的特点。经典之意义不在于古人的多少本书被保存了下来,不在于今人背诵了多少名篇佳作,更不在于学校的墙壁上是否张贴了经典之句和图画。那么,经典的作用在于什么呢?一曰:在于教人明理。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对于呈现在眼前的人、事和物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观点,即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是非观。许多人喜欢用清朝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来喻示自己的生活处世观点,笔者一直认为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和选择。二曰:在于教人静心。在这个人人物质欲望日益膨胀的时代里,能够独处一隅,静心享受当下的时光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十分奢侈的愿望。“静”的反义词不是“动”,而是“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这样形容因“静”而得的“心”——“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而芸芸众生因“躁”而生的追名逐利、唯利是图、恶意竞争、践踏规则、亲情淡漠等问题都不是经典所能够解决的。三曰:在于启智。人之心门打开以后如何才能别开洞天?唯经典论是苍白无力的——“之乎者也”只能引导人的心灵走向迂腐、木讷和闭塞,但开启心灵之门的只能是经典,因为它们是心灵生长的“基因”和生命价值提升的“扶手”。

3.经典之生命力在于继承中发展。经典是不断发展的,一旦经典被供奉在佛龛里,经典的力量将不再,而成为一种没有生命力的物品;它是历久弥新的,每个时代都赋之以新的含义和内容。经典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力,在于它们都具有吸陈纳新的本能,诸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经典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自我接纳和更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2014年9月9日上午,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讲到:“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里所说的“孔子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基因”是已经发展了的经典,已经时代化了的经典。当社会和学校把背诵经典篇章语句作为考试的目标和判断学生成长的指标时,经典就已经成为了束缚学生成长的桎梏。

所以,生活才是经典之产生、之永恒、之作用于社会大众的源泉,一旦脱离了生活,经典便成为一种虚无和教条;所以,经典“拯救”教育的本义不是形式上对经典的顶礼膜拜,而是对经典思想的苟同和延伸,是对经典之义的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