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当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投稿黄奎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644次
  • 评分4
  • 61
  • 0

山东省昌乐二中 张东升 马庆强 李会会

【摘要】文章简要地说明了教育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三种教育价值观,并针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四个问题:政府教育决策的失误导致教育价值观存在偏颇、教育价值本身存在的矛盾导致教育价值观的偏颇、教育价值观的建设被忽视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导致教育价值观的扭曲,因此,重建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已迫在眉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价值观;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35-02

一、教育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对某一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那么,什么是价值呢?马克思在论及“价值”时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所谓价值,是表示客观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即表示客体能否满足、在什么意义上满足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通俗地讲,价值就是指客体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叶澜教授认为:“任何事物,其价值的性质与大小至少取决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事物本身的构成及其属性,它决定了价值的可能性空间;其次是人对这一事物的认识及自己想从中获取什么的需求的认识,它决定了人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取向,划出了人对某一事物价值的期望空间;其三是该事物之外的条件,它决定了价值实现的现实空间。”由此看来,价值观首先表现为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现念上的反映,即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不同主体对客体需要的关系不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其次,价值观必须体现于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实际上,人们总是在感受着“价值”、选择着“价值”,而且事物的价值是可以不断丰富、不断被人开发出来的。作为实然性的事物往往具有多样的可能性,而人类对其价值的发现及选择使得事物对人类的积极作用不断实现。在此基础上看待事物的“价值”,“价值”是与“可能”密不可分的,是某种或某些内在的、蕴藏着的可能被人发现、开发、利用,进而增强了人的生命力量、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这样,某物、某事才被我们称为有“价值”。由此可以认为:“价值”是事物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的可能。而教育是具有生成有意义的人的实践活动,是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挖掘、形成、提升和规定。人是教育的起点、终点和本体,是教育的价值主体、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提高人的主体性理所当然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和终极意义关怀。教育活动则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活动,同时,教育活动还是一种价值选择的活动——人们的教育行为选择总是受一定时期教育价值的支配。所谓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所确定的行为取向标准,是人们教育价值认识活动的结果在主体意识活动中的“凝聚”;是人们价值意向、情感特征、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综合。它既是关于教育问题的最基本的观点,也决定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对教育方针的制定、对教育功能的选择和对教育活动的评价。

纵观人类教育的历史,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和“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其中,“个人本位”教育价值观认为,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人的自我实现,在于达到个性的全面发展;“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认为,人才培养应该以社会需要为前提,因为人的本质终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均无法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加之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的发展。以上两种教育价值观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产生背景,都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二者交替占据主流地位。

关于教育价值观的争论发展到后期,学者们逐渐形成了共识:教育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价值在于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这是当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

二、目前我国教育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中,教育无不打上阶级和意识形态的烙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必然要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之间做出选择,选择就意味着损失和牺牲,表现为教育价值观的迷失、失真或偏颇。

1.政府教育决策的失误导致教育价值观的偏颇。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张铁生事件”体现的是“人是社会工具”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叶澜教授在回顾了40 多年来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过程后认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主要表现为: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而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使人的潜能得到尽可能发展方面的价值;总是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而忽视或者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

2.教育价值本身存在的矛盾导致教育价值观出现偏差。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事物的性质。教育自身的发展就是其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由此引发教育价值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导致了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价值观的偏差。

首先,教育价值的矛盾表现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教育价值认识上经验和理性的对立与统一。教育价值观是人们科学认识、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摆脱不了浓厚的、各种各样、复杂多变的经验色彩。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一个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以及伦理、习惯等方面的认识都会对教育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很大影响。就个人发展来说,可能在某一特定时代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在另一时代强调智能的发展和智慧的培育,有时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形成,等等。就社会发展而言,教育价值观却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政治利益和经济效益,谋求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教育价值观就在人们的理性认识和经验冲突中,不断进行新的追求和创造。对现存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分析、评判,对新的教育价值观念进行探索、发现,促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完善,向着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其次,教育价值的矛盾为教育系统本身各个内部要素同社会中其他系统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双方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前者是内在的方面,是矛盾的内因;后者涉及教育的社会环境,是外在的方面,是矛盾的外因。

在教育价值这两类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过程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秩序诉求与自由诉求逐渐和谐统一,不断出现偏差的教育价值观得到不断修正,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

3.教育价值观的建设存在被忽视和虚化的现象。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思想境界低下,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更多地思考一些具体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简单、粗暴地将升学率指标的完成以及学校各种竞赛获奖等作为办学质量的指标;也有学校不缺乏理论,理念一大堆,学校的校训和理念只是张贴在办公室内,但几乎不对师生进行有关教育价值观的培训,教师对教育价值观的内涵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教育价值观只留存在文件上和管理者的头脑里,并没有深入内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信念及精神力量。由此,导致教育价值观建设被忽视和虚化,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教学管理实际相脱节。

4.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导致一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扭曲。

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处于较长的从农业社会、计划经济和传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将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进步的历史阶段,面对社会各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教育适应并促进这一社会转变,但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国情,导致教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入侵,中国传统的优良作风在社会上逐渐被淡忘甚至丢弃,取而代之的是贪图享乐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和蔓延。基于此,以“应试”教育为背景,以分数、升学率为唯一价值判断标准的教育价值观便成了某些社会主体(个人、集体、集团等)评价学校、学生、教师乃至家长优劣的唯一尺度。

第二,一些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功利主义思想泛滥,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各种项目的课程培训让学生和家长不堪负担、不胜其烦,虽然社会舆论大加抨击,却因为多方利益的纠缠而愈演愈烈,甚至屡禁不止;有的幼儿园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无情剥夺孩子应有的生活乐趣和幸福童年,摧残孩子的身心;教育乱收费几乎存在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既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又破坏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败坏了国民的道德风尚,直接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当前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未能从整体上构建德育体系,在思想上淡化德育,导致“重智轻德”的局面出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文字计划上,不注重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导致教育工作片面化,致使教育价值观失真。

以上种种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碍民族振兴和社会的进步。

三、教育价值观的重建

面对着现代科学技术带来文明的同时,由于人们的贪婪,物质主义、享乐主义肆虐所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缺失和遗憾,教育对此所作出的回应,不仅仅是找回失落的教育价值观,更应该重建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培养具备完整人格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然,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8).

[2]李家成.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概念与研究定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0).

[3]胡庆芳.美国高中课程的标准、设置、开发与管理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4]王根顺,郝路军.关于两种教育价值观的代价探讨[J].教育导刊,2006,(7).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