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史学著作阅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意义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4-13
  • 阅读量13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面临着内容繁多却学时设置较少、教材内容与中学历史教学重合率高等固有问题,全球化浪潮下爱国史学教育重要性被淡化、新媒体时代知识碎片化趋势与历史虚无主义,也对该课程教学造成了外部冲击。“史纲”教师可通过巧妙引导大学生阅读史学著作,实现激发其学史兴趣、填充史实细节与增强史学知识“延续性”的多重目标,为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增添助力。


  关键词“史纲”课程教学史学著作阅读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史纲”)是一门专门为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本科阶段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发展演变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学生对近代历史基本问题及相关事件、人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之一,“史纲”课程兼具历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双重功能。


  然而,尽管该门课程的诸多教学人员多年来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却依然在教学过程中被诸多现实问题所掣肘:“史纲”课程设置的教学课时较少,难以满足讲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后至今的百余年复杂历史进程的需求;该课程的教材内容大多为提纲挈领性质的概述,历史细节极少得到详细披露和深入剖析;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在初中、高中乃至小学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有大面积重合,大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探索欲等。解决这些实质性障碍,不仅“史纲”教师们不断提升自身史学修养和教学技能,更需借助强大的外力进行补充。而引导学生在纷繁浩瀚史学著作中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和思考,可以成为这种“外部补充力量”的重要来源。


  1经典史学著作对“史纲”教学的重大辅助功能


  一直以来,阅读知名史学著作是人们了解和学习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历史最为便捷的渠道之一。面对“史纲”教学改革遭遇到的种种瓶颈,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视角、有针对性地阅读与鉴赏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的史学著作,是“史纲”课程教师们可以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著名史学著作,可以有效弥补“史纲”课程课时过少与内容繁多的矛盾,有效拓展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教学空间。由于设置的学时有限,“史纲”课程的制定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阐述中国近现代史进程时,采用的是大纲式陈列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历史人物关系的曲折发展和历史动态的微妙推进等,缺乏细致入微的剖析。这往往会导致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时陷入“模式化”僵局。广泛地涉猎相关历史问题的知名著作,可以有效克服“史纲”教学时数过少的局限性,为该课程的教学起到填充细节、解答疑惑、提升史学延续性的作用。例如,史学家唐德刚的著作《从晚清到民国》回答了从清王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如何逐渐演变的复杂历程;学者张鸣的著作《辛亥:摇晃的中国》,则通过战线辛亥革命全景图,深入剖析晚清民国大变局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脉络。此书以尚武中国、丛林之争、革命与保皇和科举与学堂等话题的展开再现当时中国的真实社会生态。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和反思相关的经典与知名史学著作,可以从“旧”的历史常识中不断获得“新”的发现,从而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史纲”课程的探索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大多学生只是简单从教材中了解到甲午战争对中国带来的沉重耻辱,却对其具体发动背景和作战过程依然缺乏了解。由国内著名军事专家刘亚洲、金一南和丁一平共同撰写的《甲午殇思》则全面披露了该起事件详细过程。书中论述中日双方作战前的心态对比时写道:“清廷出于对北洋海军强大的自信,才在丰岛海战后毅然对日宣战……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丰岛海战后对同僚说‘似有稀里糊涂进入战争之感’……日本为胜利和失败都做好了准备,是因为感觉到自己海军力量不足。”①类似细节的披露,让习惯地认为在近代屈辱史中“敌方自信我方怯懦”的学生们,对甲午战争的战前事态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这就能够有效地让学生们从重大历史事件的“旧认知”中摆脱出来,发现有趣的“新知识”,从而大大激发其深入洞悉历史的求知渴求。


  再次,引导学生鉴赏学术思维规范的经典和知名史学著作,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抵挡“史纲”课程教学所遭受的外部冲击的有力屏障。近年来,“史纲”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各种冲击,不断呈现出复杂化和尖锐化的趋势。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主义”的错误解读,让蕴含民族主义的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断被淡化;争当“世界公民”的普世价值越来越被大学生群体接受,而包含“祖国”等概念的爱国主义历史教育则往往被视作狭隘的,甚至被冠以“可怕的”和“不合作”的标签,②导致大学生学习、理解和深入思考祖国近现代史的动能遭到削弱。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浪潮在国内外学界和政界的肆虐,新媒体时代“知识碎片化”现象的不断蔓延,也都对“史纲”教学改革的推进制造了重重障碍。


  应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学习重要性的弱化作用,驳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奋斗进程的抹杀行为等,迫切需要“史纲”教师引入相关经典与知名史学著作的阅读环节。例如,针对某些别有用意地淡化中国共产党对于抗日战争领导作用的言论,美联社记者冈瑟·斯坦因于1945年出版的《外国记者严厉的抗日战争: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进行了详尽的澄清:“从我见到的一切政局来看,我的结论是:延安所说的中共领导的战绩,比我在重庆和西安所听到的国民党的战绩可靠得多。”③此书中记载了大量关于中共领导抗战的实地记录和访谈,让它一度被列为著名的正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的姊妹篇。其详尽的真实见闻记录,是有效驳斥对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角色产生质疑的坚实依据。


  2与“史纲”课程教学相关的史学著作的分类


  由于各种知名与经典的史学著作浩淼如海,在发挥它们对“史纲”课程教学的补充功能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思考。大致来看,这些著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通史常识类。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国历史;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费正清的《费正清中国史》,则以40万字的篇幅,从半坡文明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涵盖了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方面的传承和演变。这两部重要经典读物,可以为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构建极为充实和生动的知识背景。


  二是人物传记和历史人物口述历史类。在中国近现代史过程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历史人物,往往是站在历史风浪最前沿的推动者。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毛泽东、蒋介石、曾国藩和邓小平等系列人物的传记,④详细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心路历程等,可以在推动学生在理解历史人物时实现“立体化”和“去脸谱化”,以及学会融会贯通地理解历史进程的认知积累中,实现重大的突破和飞跃。


  三是战争或特殊历史事件类。英国新锐汉学家蓝诗玲撰写的《鸦片战争》,是首次以世界史的视野探讨这场世纪性的中英冲突的著作;加拿大著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撰写、潘敏翻译的《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从关注抗战初期的社会与人的独特视角出发,以江南五城为例(嘉定、镇江和南京等),描述日军残暴占领城市、试图重建基层机构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地方头面人物与日伪政府之间的关系交织。


  四是对某段特定历史时期解析类读物。为了更深入地特殊历史片段,“史纲”课程教师可以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具备高度学术规范、逻辑严谨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读物。例如,由著名高层智囊专家金一南教授所著的《苦难辉煌》(全新修订增补版),是国内首次以战略思维、战略眼光和战略意识解读中共早起党史和军史,充分解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等重大问题,⑤并对审视当今的中国社会各类问题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著名史学家唐德刚则陆续撰写的史学著作如《从晚清到民国》、《晚清七十年》以及《民国三大校长》,以及张鸣撰写的《辛亥:摇晃的中国》等,都从特定时期和特定事件入手,为满足学生的历史求知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与知识来源。


  3引导学生阅读史学著作以提升“史纲”教学效果的途径


  显然,国内外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的史学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大学生作为知识背景有限、鉴别能力尚不成熟的特殊阅读群体,如果没有教师的巧妙引导,则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总的来说,“史纲”课程教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引。


  首先,教师应将课堂外的广泛阅读与课堂上的集中思考结合起来,将教师指定阅读与学生自主兴趣阅读结合起来。由于该课程设置的学时非常有限,因而对史学著作的阅读主要依靠学生们在课后时间完成。在选择史学读物时,可以根据不同历史专题(如抗日战争、甲午战争、西安事变),让学生初步自主选择并上报欲阅读的书目,让教师进行筛选确定书目,最后由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在课堂上集中交流或陈述的方式,实现对专题的深刻认知。也可以鼓励学生以创立历史兴趣小组和历史读书会等形式,将被动“应试”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其次,在引导学生鉴赏和阅读相关经典史学著作过程中,将引导学生尊重历史主流规律和理性审视中国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由于“史纲”课程制定教材只是简明扼要地铺陈了1840年到1949年至今的历史脉络,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评判的自然转变,迫切需要更多的细节填充。近年来,诸多身居高位的中共党员的纷纷落马,让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产生质疑。通过推荐大学生阅读类似《延安整风运动:回忆与研究》,了解中国(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1页)共产党在其早期发展中,也曾遭遇各种制约党组织发展的内部问题和困境;⑥通过带领学生们泛读《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其全面认识我党在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也曾经历残酷的反腐斗争的历程。⑦由此,促使学生在看到政府反腐举措的同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在对种种困境的解决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这一历史规律。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和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史纲”教学,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障碍。“史纲”课程教师们应通过将课堂教材讲授和课后的史学著作阅读结合起来,努力凸显阅读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学生鉴赏各类知名史学著作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迅速汲取其中的营养。这将是推进“史纲”教学改革的重要的努力方向。


  作者:谢许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