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视频资源在聋校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9-30
  • 阅读量33次
  • 评分0

  摘    要:视频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媒介,既符合听障学生认知特点,又契合地理学科特性。聋校地理教师可在地理教学中为听障学生提供适合的地理视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化解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关键词:聋校;地理教学视频资源;


  听障学生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主要依靠视觉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深化视觉代偿机能,形成了“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借助网上数字地理资源(地理数据、数字地图、视频素材、数据可视化图,以及相关计算机应用软件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视频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媒介,非常符合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1]地理视频资源来源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新闻、电影、纪录片、电视专栏等四类。[2]聋校地理教师应掌握获取和制作视频资源的技能,为听障学生提供种类丰富、内容生动的地理视频资源,用于课堂教学或课后自主探究学习,化解聋校地理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成效。


  一、引入教学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聋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听障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能让听障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深度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科思维、沟通能力等得到充分发展。地理视频资源内容生动,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素材。


  例如,在讲解“水资源”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阶段设置了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角度出发,说一说为什么宁夏喊叫水乡的孩子们没怎么洗过澡。”对于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听障学生来说,水资源是较充足的,仅凭生活经验,他们无法体会西部地区干旱缺水的生活环境。于是笔者播放视频《望穿清水》,呈现记者采访宁夏喊叫水乡孩子们的场景,将听障学生带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在看到视频中的孩子们回答“两三天洗一次脸,没怎么洗过澡”后,听障学生由于惊讶会更仔细地观察视频中呈现的自然地理环境,并结合教材内容积极思考当地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听障学生在利用地理视频资源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以“主人公”和“研究者”的心态去发现新的知识,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二、通过直观演示,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视频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能准确地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和规律通过动态模拟演示表现出来,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帮助听障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教学难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章节中“地球的运动”教学难度较大,听障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空间想象力均不足,仅通过文字和图形的学习难以掌握这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诠释地球的自转及公转、说明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时,要充分考虑听障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时,笔者利用视频资源,直观形象地演示随着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会因公转位置的不同而发生移动,且只在南北回归线范围内移动。“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这一知识点抽象、难懂,与听障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他们难以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但通过视频的直观演示,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可以帮助听障学生理解记忆这一规律。


  三、呈现地理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听障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开展地理课堂实验等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地理学习的吸引力,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课堂中,受实验材料、课时等条件的制约,大部分地理实验往往无法开展。利用呈现地理实验过程的视频资源,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例如,在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播放央视一套《开讲啦》2019年11月30日那一期的视频片段。视频中,黄河治理专家刘国彬教授用实验模拟黄土坡面的水土流失情况。坡面A有草皮覆盖,坡面B没有草皮覆盖。在同样的流水冲刷下,坡面A由于有植被覆盖,黄土被侵蚀较少,水桶水质较清,含沙量较少;坡面B由于没有植被覆盖,黄土被侵蚀较多,水桶水质较浑,含沙量较多。通过视频中的对比实验,听障学生很快明白了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黄土高原正是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植被覆盖率较低,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通过视频演示,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描述,也能让听障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拓宽学科视野,塑造学科情怀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聋校地理课程要为听障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帮助听障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资源观、环境观。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听障学生关心周围的生活现象,关注世界时事新闻,并适时引入课堂,探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因。新闻类视频资源具有实时性、直观性、信息含量大等特点,可以帮助听障学生拓展知识面,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例如,在讲解“海陆的变迁”这一知识点时,笔者以“马尔代夫水下内阁会议”这一时事新闻视频作为导入。“在水下召开会议”这一反常现象不仅引发了听障学生的认知冲突,更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层层设问,听障学生在理解“陆地可以变为海洋”这一知识点的同时,也了解到召开水下内阁会议是一种预警行为,如果人类继续破坏环境,使得温室效应进一步加剧,就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很多美丽的岛屿和沿海低地都会被淹没。听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资源环境观。由此可见,好的视频资源不仅能帮助听障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关注地球。


  综上所述,视频资源在聋校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聋校地理教师应积极关注、搜集相关视频资源,将之用于课堂教学或课后拓展,帮助听障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 王进芳.视觉代偿,发挥视频在聋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55-56.


  [2] 孙建慧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教育技术装备,2015(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