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地理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透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的发展启示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2-29
  • 阅读量31次
  • 评分0

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上一版课程标准相比存在较大变化。这些变化涉及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评价和实施等方面。解读2022版课标的主要变化并从中获取教学启示,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地理教学需要面对的挑战,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以结构化的灵活形式打开学生进入地理课程的通道,以素养发展为目标厘清地理实践与工具的逻辑发展关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关照地理学习活动设计的可行性,跨学科主题学习坚持以地理底色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地理工具;地理实践;


Perspective of Development Enlightenment of Geography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on Geography Teaching

LIU Dao CHEN Shi HUANG Dong-tao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教学改革方向,也为地理教-学-评提供了锚点支架和培养方向。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2022版课标在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评价、实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变化。总体而言,课程理念在2011年版课标基础上更加扩展细化、具体明确;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内容要求进一步向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转变,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新增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实施建议围绕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注重多种评价方式[1]。2022版课标的要求变化如何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践?这对一线教师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本研究旨在解读2022版课标修订内容的突出变化,参照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评的实际情况,从中获取一些发展启示,以期为一线教师迎接教学变化提供参考。


一、以灵活的结构化形式打开学生进入地理课程的通道

地理课程与学生的互相进入是地理课程的本质与价值的真正体现。学生进入课程的关键在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而学生理解的关键又在于课程建构与学生发展之间必须存在价值关系和意义关联。换言之,引导学生进入地理课程的关键在于寻求学生与地理知识发生作用的核心要素,让静态的课程融合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得以活化。因此,贯穿2022版课标文本主旋律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以大概念或大观念统摄知识模块,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联系,为学生搭建灵活的思维结构,在知识运用中实现素养导向。以灵活的结构化形式引领学生进入地理课程,表现为多处提醒、启示,正如2022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指出:“地理课程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2]如图1所示。


2022版课标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课程内容框架,侧重认识不同尺度的区域,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表达形式来看,课标以结构图的形式将线性表达的文字呈现为立体的结构化内容,体现了逻辑关联,形象易懂;从内容说明来看,课标赋予简练的文字完成课程设计的思路说明,体现了知识关联,强而有力。2022版课标在内容结构上启发教师走出过去“看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则囿于零散知识发现”的教学过程。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和层次的前提下,教师要抓住教学中的关键,向学生提供各种思维支架。基于课程体例变化,大到整个地理课程,小到每节地理课堂,教师应当以图文工具为明线,以教学设计思维为暗线,合力向学生渗透课程结构。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板图板画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也可通过总结性的文字力透纸背提醒学生进行知识关联。作为正确学习的示范者,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教学设计意图,亲身示范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以此学生才能理解地理学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作用,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水平差距。除此之外,这种结构化的设计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问题回答思维结构的评价与引导之中。以2022版课标测评样题为例,当学生回答当地采用“灯泡”形线路的主要原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以下三种答案的思维结构:“地形”(水平1)、“山区坡度大,为了平稳安全,线路须沿等高线修筑”(水平2)、“山区坡度大,通过沿等高线迂回前进来降低线路坡度,使火车运行更平稳安全”(水平3),很明显可以看出三者的思维层次。


综上,借助图文结合、设计思维等多种灵活的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既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能体会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联系发生过程,在知识运用中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自觉转向。


二、以素养发展目标厘清地理实践与工具的逻辑发展关系

地理实践和地理工具在课程主体内容中的贯穿,突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形成了这次课程改革一个亮眼的特色,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如何处理好这两大教学版块关系的困惑。2022版课标指出,“地理工具”侧重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地理实践”则以地理实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动手制作、绘图、活动设计等多种形式呈现。2022版课标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素养发展导向,解决了过去初高中素养培育脱节的尴尬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地理素养发展目标厘清和处理好地理实践与工具的逻辑发展关系。在素养发展的指引下,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与地理知识所具有的科学、文化、社会、实践等属性具有必然的价值关系。地理知识向地理素养的转化机制除了需要知识逻辑、文化探源外,也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强化知识与本人学习经验的融合。因此,实践力的培养是地理核心素养中重要的内容。学生从地理实践中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在工具使用中促进地理实践的发生,真正体现知行合一、乐学善学、不畏困难的地理素养发展目标。


地理工具在实践中的使用不仅是人在真实情境中面对复杂地理问题时选择解决问题的一种决策行为表现,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认识地理环境,体验和感悟人地关系的过程。需要提醒的是,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不能过于窄化对地理工具的理解。尽管课标有所侧重地提到了地球仪和地图这两大工具,但并不否定其他地理工具的辅助。例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法提示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读图技巧或者其他地理思维工具。又如,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条件使用地理软件或地理图表等地理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及运动产生的影响。借助地理工具安排实践任务,要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自主理解和自主运用真正掌握地理问题。同时,也要强调小组内的合作探讨和互评修正,这样的合作学习能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此外,通过互动交流可以激发不同学生间由于经验和认知差异等造成的认知冲突,从而能够充分讨论地理现象和过程,以求更加客观全面、批判性地优化对地理事象的理解。


2022版课标在主题四“认识世界”中提出不同尺度的区域选择基本学习量,其中地区和国家的选择数量都减少了一个。可见,“认识世界”内容的教学旨在促使学生掌握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及其迁移能力,而不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多关于国家或地区的普遍性认识[3]。因此,学习世界和中国地理知识时,区域的认识和分析方法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地理思维培养的认知工具。例如分享地理学家思考某些地理问题的路径,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科学思维工具的借鉴。一方面,地理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在现实世界中获得动手实践知识的机会,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概念和技能应用于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地理实践将学生群体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情感领域的发展,例如以人格认同的态度来捍卫自然环境。无论是具体实操的实体地理工具,还是无形的思维地理工具,丰富的地理工具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逐步形成科学态度、正确观念和关键能力。


三、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关照地理学习活动设计的可行性

2022版课标以素养发展为导向,注重个人发展与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形态。地理学是基于人文、自然的交叉学科,关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社会问题,对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多维活动经历,充满认知、情感、意志等个性色彩。因此,遵从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2022版课标的地理学习活动设计关注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素材,提高活动设计的可行性。


反思现实教学中几种操作性不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规避。一是活动设计与课标要求不符。例如中国地理部分,针对“识别34个省级行政区,以提升学生对省级行政区轮廓的识别能力”这条课标要求,不少教师把学生怎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拼图游戏当成了活动目标,结果学生在活动中只记住了各种拼图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如何镶嵌,而这一块块拼图分别表示什么省份却没有记住[4]。二是活动与学生的学习体验不符。例如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不少教师喜欢以模拟国际会议的形式,通过扮演国家领导者的角色,拟定某国家的行动或规划方案。由于学生缺乏真实的学习体验,尤其对于社会资讯信息相对闭塞的山区学生来说,这些活动很难产生有深刻地理意义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收获。三是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感受不符。例如,学生在七年级地理工具的学习过程中提问为什么一定要把东方和北方相邻的区域叫‘东北’方,而不叫‘北东’方;为什么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使用的是指南针,而不是指北针……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都是培养学生的区域空间概念,形成地理文化探源的绝好机会,而反观现实教学,教师面对学生真实学习感受的实际做法往往是忽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猎奇心理,只是机械地将知识灌输于学生,以文字符号的记忆代替学生地理思维的培养过程。


针对以上教学中违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情况,探索如何加强学习活动的可行性,2022版课标的改变给予我们以下启示:首先,明确行为指向,加强学习活动的操作性。针对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课标内容要求以具体的行为指令词加强课程学习活动的操作性。例如以“结合实例”“运用……资料,描述……”代替过去“认识”“概括”等模糊的发展要求,重视学生习得的地理认知方法以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其次,及时更新新时代教育素材,以强化地理育人功能。贴近国家、社会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2022版课标与时俱进补充学习要求。例如:为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提升学生的国土安全意识,课标增加了“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等学习要求。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地理课程,2022版课标补充了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文化传统等学习要求。为培养学生的地方感,2022版课标在认识家乡部分新增了认识家乡,与他人交流各自对家乡的看法等学习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差异性,2022版课标提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充分融合,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具象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最后,因为核心素养是生成性目标,更是表现性目标,2022版课标提倡“教-学-评”一致,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多元全面评价学生不同任务、不同阶段的地理素养水平。


综上,因为每个学生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和个人兴趣都会影响其直观知识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好的活动设计能够将学生的直观知识与正式教学中的先验知识联系起来,超越在学校文化制度下形成的知识刻板印象下的认知方式。以人为本的学习活动设计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通过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择令而行,深度参与地理学习活动,经历对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四、以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达成和现实生活的融通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版课标“课程内容”的新增部分,是课标修订的一个亮点,也会是教学实施中的一个难点。2022版课标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和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场所”“学习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设计建议,并在附录里提供了典型案例供教师选用和参考。解读课标中以上栏目的内容,并从中要求获得启示,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一是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提倡各学科融合借鉴,同时坚守地理学科的底色。2022版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义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可见,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与逻辑性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基于地理学科而又超越地理学科,立足于扎实的地理教学基础去实现学科的主动跨越,既引导地理教学的纵深发展,又引导地理教学扩展视野。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主题教学无论跨什么学科,开展什么主题学习活动,都不能在学科融合之时丢失地理底色,放弃地理的育人功能。地理底色最鲜明的特征是地理思想方法。地理思想方法是人们在科学认识地球表层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及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发现和解释其他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念与推断法则,是分析、处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根本想法,是对地理规律的理性认识[5]。因此,建议教师在做跨学科主题设计时抓住地理思想方法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的区域性、综合性等地理核心素养特征,融合其他学科,共同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二是解决有意义的真实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关联和综合素养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虽然只占用总课时的10%,课时不多但有着特殊的存在意义。因为它有着引领实现教学的实践化与综合化的作用,这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教育发展趋势。相较于过去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模式,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更进一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的融合,更强调以真实情境中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解决为导向,与高中地理课标提倡的问题式教学形成整体育人的进阶性衔接。当学科与个体和人类的命运发生价值关联的时候,就具有了对人的核心素养期待。跨学科主题学习激活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意义关联,提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构想,并在活动中对构想加以验证和总结,从而得到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真实教学情境的价值,注意为学生创设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引导学生以社会成员的身份和心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体会努力的结果,确证自身和群体合作带来的力量,在跨学科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


三是提升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零散的知识构不成智慧,远离真实情境的知识也难以与人的精神发育产生意义连接。地理知识的多维本质特征决定了其发展通道除了需要形成客观的知识逻辑结构以外,也需要形成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过程。跨学科主题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与当时当地沸腾的社会生活有关,因此,即便课标里有充足的案例,教师也应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学生特点去挖掘乡土资源,设计更有时代特点的个性化学习主题。纵观“探索太空逐梦航天”“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发展”“美化校园”等参考示例,总结跨学科主题设计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有主题名称、设计思路说明、适用年级、学生特点分析、教学目标、基本学习任务或活动环节、方法途径的提示、总结反思的要求、活动延伸、学习评价等。以学科综合育人为发展目标,抓住专业自主实践的良好契机,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其关注点,善于发现并开发身边的地理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其他课程的跨学科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尝试与不同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的联合教研,将学科、学生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实践议题有机融合,努力探索地理课程跨学科、综合性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新范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行为。


无论义务教育地理课标能够体现多少学科功能,给人多少教育启示,其最根本的教育发展取向都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进步,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选择、评价方法和发展要求等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地理教育工作者应随时保持动态发展的眼光,展开相应的教学研究,并不断更新自身在地理课堂教学上的姿态,迎接教学发展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段玉山,杨昕,丁荣,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6):57-66.

[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3] 张家辉,汤镃尚,付瑞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及教师应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03):13-18.

[4] 夏志芳,薛梅.对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12):22-28.

[5] 袁孝亭.基于地理思想方法的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07):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