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开创科学课堂的新思路

  • 投稿薪人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536次
  • 评分4
  • 39
  • 0

文/谭 静

【摘 要】本文从营造“猎渔场”,打破“排排座”,变通“考试经”,消除“恐惧感”四个方面展现科学教学的新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既获得了活生生的知识,又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心理历程,还锻炼了猎取真知的心智。

三、变通“考试经”“勤、能、绩”全面评价

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都离不开考试评估,任何一种的学习方式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考评体系。中国的考试源远流长,课程改革后的考试虽在不断完善。可也不难看到,我们还是一直在念“一张考卷一支笔”的“考试经”。不说“深挖洞”的考题让学生叫苦不迭,即使“游刃有余”的考题有时也让学生苦笑不得。目前,我们虽无法改变初中科学学业考试的形式,但至少我们可以在平时变通“考试经”。而且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勤、能、绩”的三维角度全面评价学生。“勤”主要是指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能”主要是指学生体现的探究能力;“绩”主要是指学生获得的知识结果。

笔者以“物质的鉴别”考查为例予以说明。

考场地点:实验室。

考试形式:开卷(可适当求助)。

考试试题:

1.鉴别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氯化钠、盐酸、氯化钡三种无色溶液?

3.使用多种试剂鉴别硫酸、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五种无色溶液

4.不用任何试剂鉴别碳酸钠、氯化钡、盐酸、氯化钠四种无色溶液?

考试前,教师应在实验室准备好待鉴别的各种溶液(要求分组,且为每组标好试题号,防止学生混淆)以及鉴别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学生在实验室通过自主设计的实验完成各试题,给每一瓶待鉴别的溶液贴上标签,并以文字或图表简述鉴别的过程及写出涉及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目标一亮出,思路一打开,学生们便活跃起来,纷纷通过自己的实践出色的完成各个试题(当然,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求助来完成)。然后,教师根据“勤、能、绩”三方面给每一位学生给出全面的评价。

变通“考试经”,使学生更显身手。它有利于将学生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教师客观的全面评价每一位学生。

四、消除“恐惧感”“教、学、导”齐头并进

“一听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深切感受。科学课程知识覆盖面广又比较零散,并且有时课本中的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中的“建模”存在很大的落差,导致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不是印象模糊,就是顾此失彼,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学习兴趣低落,对科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恐惧感。又由于,初中科学学业考试的分值为200分,在初中升高中的选拔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实中有许多学生往往因为科学考试的发挥不佳而导致全盘皆输。加上,我们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心中的恐惧感。笔者认为要消除学生心中的“恐惧感”,要做到“教、学、导”齐头并进。“教”是指教师的教学。“学”是指学生的学习。“导”是指家长的引导。如果教师善教,学生善学,家长善导,学生心中的恐惧感自然就能消除。

笔者以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的学习为例予以说明。

“生活中的水”是大家公认的科学课程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个单元,成为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一个转折点。从单元体系的构建看,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色。所谓“起点高”就是教材体系构建给予学生一个上位的观念或方法,引领学生后续的学习,如关于水的组成、浮力、溶液等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所谓“落点低”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来学习有关的水的知识。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从与水有关的故事、社会问题、现象、实验开始,让学生从教师的导言中对水的有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时应融入到“水的世界”中,“亲其身,信其道”,做到敢想、敢说、敢问,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变“苦学”为“乐学”。一般,这个单元的测试很多学生的成绩会不理想。此时,家长应充分相信子女的发展能力,及时把握他们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压力,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水平,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消除“恐惧感”,让学生感到学习科学课程的快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做真正的学习主人。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优势,大胆探索,走自己的路,开创科学课堂的新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师大教育学院

[3]《化学教学》,《物理教学》,13年全年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沥海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