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球真的不动吗》单元教学设计

  • 投稿Wall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656次
  • 评分4
  • 57
  • 0

邱山红 叶喆

教学分析

《地球真的不动吗》是一个综合的科学探究活动单元,二级目标是“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猜想”。本单元有两课,第一课《白天与黑夜》以猜想“白天与黑夜交替出现是怎么形成的”为教学主线,再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古人的猜想,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阅读、反思等探究过程,着力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初步训练。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由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拓展活动组成。通过两个模拟实验,希望学生懂得获取事实的另一种途径——实验验证;拓展活动旨在让儿童探究和洞察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延续和强化二级目标的训练。

课前了解到,学生阅读量较大,对于地球的运动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在第一课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拘于事实真相,大胆猜想。在此基础上,借助视频、“小资料库”、模拟实验,帮助学生了解、体验区分猜想与事实的方法:逻辑推理、查阅资料、实验验证等,为拓展活动——“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不停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天。

2.探究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

3.大胆想象,积极探究,能够区分猜想与事实。

4.能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模拟实验等方式获取证据、觯释问题、区分事实。

教学准备

关于宇宙运动的杂志、书籍、网站、视频、电筒(去掉灯罩)、贴有小人的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认识昼夜

1.出示5—6张学生熟悉的城市风景图片,让他们欣赏。图片有日出、日上三竿、日落、华灯初上的不同风景,播放时注意无序播放,告诉学生这是同一地点一天中拍摄到的照片。然后请学生想办法按时间顺序整理图片,并说说排序的理由,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出现的时候是白天,太阳消失的时候是黑夜。告诉学生自然界中有白天与黑夜的变化,引出课题《白天与黑夜》。

分析: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根据图片中太阳在空中的高度按时间排列顺序,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2.出示另一张图片:深圳的父母与在纽约留的学生视频通话的图片,图片中深圳是白天,纽约是黑夜。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时间,深圳是白天,而纽约是黑夜?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指出深圳与纽约的位置,帮助学生明白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当一面向着太阳时是白天,同时另一面背向太阳是黑夜。

分析:第一组图片帮助学生关注到自然界有昼夜变化,意识到昼夜变化与太阳移动轨迹有关,也为后面旋转木马活动做铺垫。第二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面向太阳一面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加深对昼夜的认识,为后面猜想做好铺垫。

二、大胆猜想

1.引导学生猜想:同一个地方,每天都会有白天黑夜变化,形成这样的自然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要求学生把猜想用画图的方法写在记录纸上,图画的下面还可以用简短的文字做说明。老师要注意强调:猜想没有对错之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猜想,怎样想的就怎样画;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先画好的学生思考要怎样把自己的猜想表达清楚。

2.表达交流。请3—4名学生带上自己画的记录纸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提供地球仪,让学生借助地球仪来展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反复提问是否还有不同的猜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意帮助学生提炼,相机板书。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1)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公转;(3)地球不动,太阳自转;(4)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5)地球自转,太阳自转;(6)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同时自转;(7)地球自转,太阳绕着地球转……

3.指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归纳整理。可以根据运动主体分类:A、地球动(又可分为自转和公转),太阳不动;B、太阳动(又可分为自转和公转),地球不动;C、太阳、地球同时动(又可分为自转和公转)……最后总结全班共有几种猜想。

分析:为使学生真正放开,大胆猜想,老师强调“猜想没有对错之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猜想”,学生猜想之后,注意指导他们的表达与交流,以及对信息的整理、归纳。

三、判断事实

1.认识判断事实的几种方法。

提问:这么多猜想,哪个才是事实?形成地球昼夜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收集证据去判断。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查阅资料法、逻辑推理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的有逻辑推理和查阅资料,比较难、不好操作,但比较有说服力是实验验证。

分析:本课二级目标是学会区分猜想与事实,老师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区分的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运用。

2.运用逻辑推理法排除猜想。

先通过一些简单的案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逻辑推理,通过推理可以排除哪些猜想不可能是事实。如一个男孩,身高1.50m,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猜想他是几年级的学生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二年级学生身高普遍比较矮,远低于1.5m,因此可以排除他是一、二年级学生的可能,有可能是3—6年级的学生。这种排除法就是一种逻辑推理。

在学生了解了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刚才的猜测有没有与生活实际相违背,是可以排除的?学生通过讨论不难发现,如果“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地球面向太阳的一面永远是白天,背向太阳的一面永远是黑夜,而实际上无论是地球的哪一面,都有昼夜交替,因此这种猜测不可能是事实。

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只需要初步了解,有一些简单的体验即可,不能要求过高。

分析:逻辑推理法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本课由浅入深,先用身边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逻辑推理,然后再用这种方法思考猜测中哪些可以排除,做到了由易到难。既让学生有逻辑推理的体验,又不作过高要求,符合学生特点。

3.用查阅资料法判断事实。

老师先介绍查阅资料法的相关知识,包括优点(方便快捷)、注意事项(查阅权威资料)、途径(杂志、书籍、网站、科学纪录片、问权威人士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两种资料查阅,判断事实。(可以在实验室的一角建立一个“小资料库”,有书刊、有连网的电脑,提前准备相关资料,供学生课上及时查阅。)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6页,了解古人的猜想。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猜想,知道古人对昼夜变化的探究历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查阅资料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资料也是其他人编写的,是否就是事实,很难判断。从而引出第三种判断事实的方法——实验法。

分析:查阅资料是较为方便快捷的一种搜集信息的方法,在实验室建立一个“小资料库”是亮点,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资料。在查阅资料时,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猜想历程,也让他们明白资料并非绝对正确,帮助他们树立不迷信权威的世界观,同时也引出了科学探究最常用的实验法。

4.通过实验法判断事实。

老师先介绍实验法的特点(最具有说服力),说明模拟实验是其中一种实验方法,要注意尽可能找到相类似的物体,模拟相应的场景进行演示,观察结果是否与猜想一致。

(1)借助旋转木马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

再次出示刚才排好时间顺序的城市风景图片,让学生注意到太阳移动的轨迹是东升西落,请学生思考:太阳东升西落完成了一天的昼夜变化,是否就可以证明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形成昼夜变化呢?可能有学生否认这一点,有学生知道地球自转并绕太阳公转。老师进一步追问: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们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并不是真的太阳在动?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适时出示旋转木马的视频,请学生关注木马旋转时,周围景物的变化,再请学生联系太阳东升西落进行思考。

小结:坐在旋转木马上的小朋友看到周围景物也在动。坐在旋转木马上的小朋友就像地球,在不停地转动。周围的景物就像太阳,固定不动。

分析:让学生观察太阳东升西落和旋转木马动画,帮助他们体会物体“静与动”的事实真相。把抽象的宇宙运动与具体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也使学生对模拟实验有初步的体验。

(2)用模拟旋转木马实验加深理解。

在黑板上贴个太阳的图片,让学生分组围成一个个圈,边进行顺时针方向绕圈运动,边观察黑板上画的太阳。思考:A.你在绕圈的时候,太阳始终和你保持同一个方向吗?太阳是怎样“移动”的?B.你转完一圈,看到“太阳移动”几次?

学生会发现,自己绕圈的时候,太阳一会在自己前面,一会在自己后面,“移动”的方向和自己转圈的方向刚好相反,自己转一圈,太阳刚好也移动一圈。再引导学生联系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请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太阳东升西落也有可能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一圈,刚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一次。从生活经验来看,地球自转一圈应该刚好24小时。

分析: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把抽象的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与具体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可以很形象地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与周期;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对模拟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强化他们区分猜想与事实的能力。

(3)基于模型的模拟实验。

谈话:为使模拟实验更为准确,要尽可能找到相类似的物体。出示乒乓球和手电筒,请学生说说它们可以模拟什么?理由是什么?

用乒乓球模拟地球:都是球体,都不透明、不发光。

用手电筒模拟太阳:能发光。(为了更接近太阳可以向四面八方发光的事实,可以把灯罩取下来。)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用乒乓球和手电筒模拟实验。对照未排除的猜测,模拟各种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判断是否可以形成白天和黑夜。(为了更好地观察,可以在乒乓球上贴个标志,当手电筒照到这个标志时就是白天,照不到时就是黑夜。)学生分组实验时老师巡视指导。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哪些猜测是事实。

(4)小结。

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猜想不等于事实,我们的猜想都有可能形成白天和黑夜,但符合事实的只有一种,就是地球自转同时绕着太阳公转。通过这节课,我们明白了,只靠一种方法往往不足以判断事实,需要用多种方法反复多次地检验,只有经得起各种不同方法反复多次检验的猜测才是事实真相。

分析:在学生已知事实真相后,再通过模拟实验对猜想重新检验一次,学生会发现有几种猜测也是可以形成白天和黑夜的,在矛盾冲突中引发思考和讨论,从而树立起“真理经得起反复多次验证”的科学思想。

5.反思与总结。

回忆研究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与方法:大胆猜想后,寻找证据区分猜想与事实、判断事实的方法有:查阅资料、逻辑推理、模拟实验。

分析:学科学不仅仅是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通过反思与总结,进一步强化区别猜测与事实的二级目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查找事实的科学方法。

四、拓展探究

课后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

1.昼夜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2.昼夜变化对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会不会也有影响?

3.你能否收集一些证据来证明你的猜想?收集证据的方法除了实验还有观察、请教别人等。最后根据收集的证据,判断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分析:将科学探究延续到课外,延续到生活中,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莲小学(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