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童朴素论证能力的调查研究

  • 投稿继续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239次
  • 评分4
  • 68
  • 0

姚晖

论证就是寻找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一个儿童未经教学干预,他的朴素的论证能力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十分困难。我们试图开展以下研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论证能力如何?有何变化趋势?在不同的论证情境中,如个体内部论证和集体论证中,儿童的论证能力是否不同?儿童在参加集体论证中,论证能力是否可以增强或有哪些改变?

一、调查方法

我们选择了深圳市福田区某小学1~6年级,每个年级2个班各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面积观察儿童的论证活动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我们最终分析的结果都是基于学生的纸面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了尽量避免一些干扰困素,我们做了一些处理,比如,考虑到语言的表达会影响学生的论证能力水平,因此选择年级语文测评中排名中等的2个班学生进行研究;要求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尽量避免给学生提供任何帮助,让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不干涉学生的表达或书写;为了避免纯文字性的材料对调查结果的可能影响,我们准备了两个论证主题,分别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儿童。

我们要求儿童先独立思考完成两个主题,然后再开展集体论证。集体论证时,儿童4人随机分为一小组,把各自的想法和最终的集体结论以及个人反思记录下来。

主题二:文字形式呈现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8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以下是恐龙灭绝的各种说法,请仔细阅读分析思考后提出你觉得最有可能的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说明理由(恐龙灭绝的各种说法略)。

二、制订评价量表

科学哲学家Toulmin提出的论证模型中提到完整论证所必须的组成因子有:资料、主张、理由、支持、修饰和反例。在我们收集到的6-12岁研究对象的论证记录中没有出现有关于支持、修饰和反例的记录。综合考虑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能力水平,我们认为对于6-12岁儿童来说,其论证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能提出观点。

2.能就观点列举自己的理由。

3.能提出一些支撑的资料。例如对于鹰爪的判断,能否就爪子形状的描述与鹰是猛禽类动物、鹰的捕食方式、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提出可支撑其观点的理由。又如,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论证,儿童能否利用自己看到的资料,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其他信息为自己的观点做支撑,如声称在书上或电视看过或者在地球上哪里发现陨石坑等实际的佐证。

4.能运用论证的词汇。如“因为……,所以……”“由于……,理由是……”等。

三、数据与分析

表1和表2是根据1~6年级儿童在图片形式呈现和文字形式呈现的两个不同主题论证中的记录数据统计结果。

1.儿童个体论证能力的分析

1~6年级儿童个体论证能力的分析表1(图)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个体论证能力发展的主要变化特点是:

(1)论证中,能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观点提供理由的人数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增加(注:在这里我们暂不考虑儿童所列举的理由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2)可以更自觉地应用论证词汇。

(3)可以提供一些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4)论证能力变化不是直线上升的,可能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

我们发现,对于以图片方式呈现的论证主题,儿童的个体论证能力呈现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趋势。对于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论证主题,却从三年级开始,个体论证能力出现了反复波动,三、四年级学生对于理由的陈述,五、六年级学生对于论证词汇的应用,四、六年级对于支撑性材料的补充,都出现了随着年龄增加反而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从三年级开始,儿童对文字、图片、声音等不同素材的感知能力会有更强的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大量文字材料呈现的主题反而会出现波动反应。根据皮亚杰理论,7~11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需要凭借具体的形象和事物的帮助,来完成抽象逻辑思维,而以图片形式呈现的主题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思考,也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其个体的论证能力水平。

2.儿童集体论证能力的分析

对于儿童的集体论证能力,因为涉及的班级和学生人数较多,我们主要关注学生在小组进行集体论证时表现出来的几个方面的能力:

(1)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2)能提出可支持其观点的理由;

(3)论证词汇的使用;

(4)小组内能形成集体观点;

(5)能针对他人或集体的观点进行反驳;

(6)能因集体观点或其他人的发言修改或完善自己的观点。

我们认为,第5和6的能力是最能反映儿童在论证过程中对其他人观点的关注程度和对自己观点的反思能力,因此在设计论证记录表格时,特意设计了集体讨论结束后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你是否同意集体结论,为什么?如果不同意,为什么?期望儿童能将进一步的思考记录下来。同时,我们将第5点能力在分析数据时把它切分成2个程度的能力,较简单的能力是对集体的观点有同意或反对的反馈;第二层较复杂的能力则是在第一层能力的基础上对集体观点或他人观点进行反驳。

从分析表中,我们可以发现:

1.一年级的儿童较为注重个人的观点和理由,但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并进行有效的互动,在集体讨论中难以产生较统一的观点,这个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慢慢增强。到了六年级,儿童对于个人观点和理由的陈述,往往最终被集体观点所替代,这可能是一种“随大众”的心理体现。

2.在集体论证过程中,个人对论证词汇的使用率比个体论证时下降很多,这在我们现实课堂中观察儿童进行争论时也有发现:当论证激烈时,儿童往往说着说着就容易混淆观点与理由,忽略两者间的逻辑关系,也就谈不上正确运用论证词汇。

3.当面对集体观点与个人观点冲突或不一致时,在以大量文字资料形式呈现的主题论证中,儿童更容易被说服,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但在以简单的图片形式呈现的主题论证中,儿童则不容易被说服,特别是在一年级和五、六年级都没有出现轻易修改自己观点的儿童。这与我们一开始担心文字形式呈现的主题、资料等会对学生的论证能力产生影响的想法一致。在个体论证研究时,儿童在文字形式呈现的主题论证过程中,很容易借鉴我们给出的参考资料,在他们的记录中,我们发现他们在针对观点列出支撑性的材料时,往往是从资料中抄来的,他们列举支撑性材料的比例比在论证图片形式呈现的主题时要稍高。他们会迷信于教师给出的资料或者纸质印刷的内容,在集体论证中,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儿童很容易被文字的权威性所迷惑,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景秀小学(518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