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科学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片段与点评

  • 投稿宇航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789次
  • 评分4
  • 40
  • 0

执教:刘 艳 点评:余建文

片段一: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播放音乐片段“爸爸去哪儿”)。听出来是什么音乐了吗?

生:是“爸爸去哪儿”。

师: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用到哪个器官呢?

生:用到了耳朵。

师:是不是有了耳朵就一定能听到声音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点评:导入阶段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爸爸去哪儿”片段,点燃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耳朵这一听觉器官,是本节课很好的开场。

片段二:认识耳朵的结构组成

师:刚刚我们提到了耳朵,你的耳朵带来了吗?(学生笑着摸耳朵)你了解你的耳朵吗?你知道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生:耳膜。

教师纠正:应该是鼓膜,并贴“鼓膜”板贴于黑板上。)

生:耳蜗。

生:听小骨。

生:听神经。

生:耳道。

(教师纠正:应该是外耳道。教师提前准备了板贴方便移动,学生回答时将各部分名称一一贴在黑板上,而且贴的时候各名称无序摆放。)

师:你们怎么知道这么多?

生:我喜欢看科普书,书上介绍的。

师:真不错!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份关于耳朵秘密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有个任务给你——请每个同学认真阅读,用笔圈出组成耳朵的名称来,再看看能不能“对号入座”地填人下面的耳朵结构图中(课件出示)。

(学生自学资料、填图,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之后,学生汇报,并在投影仪上展示填写的耳朵结构图,师生共同完善。)

师:老师也填写了一张结构图,一起来看(PPT出示)。耳廓在哪里呢?你能摸到吗?

(师生各自触摸,认识耳廓。)

师:再伸出你的小手指,轻轻地伸进你的耳朵眼里,这个通道就是外耳道。还能摸到里面的部分吗?

(同学们摇头。)

师:里面的部分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了,但没关系,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耳朵模型,我们一起来认识。

(教师出示耳朵模型,和学生一起指认耳廓、外耳道后,取出模型中的结构并介绍。)

师:外耳道的末端就是鼓膜。它是一层非常薄又紧绷的皮肤,和它相连的是听小骨。这个螺旋形的是耳蜗,和耳蜗连着的这束黄黄的东西就是听神经。

点评:耳朵组成结构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先给予学生这段耳朵知识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后,再填写耳朵结构图,就简单多了。紧接着,又出示耳朵模型,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耳朵的组成,化抽象为具体。本片段用到文字、图片和实物模型多种手段,旨在引导学生对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及听神经五部分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效果非常好。

片段三:了解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师:认识了耳朵的组成,那它们是怎样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呢?就先来说说露在最外面的耳廓吧。耳廓发挥着什么作用呢?请你猜猜看。

生:我认为耳廓可以帮我们把声音放大。

生:我认为耳廓可以聚集声波。

师:同学们很有想法。刚刚我观察了一下,有的同学耳廓很大,有的同学耳廓很小,你们觉得它们听到的声音会有区别吗?

(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表示不确定。)

师:那我们来做个小活动体验一下吧。你看,老师这有个纸筒喇叭,我用它小口的一端围住我的耳廓,这样我的耳廓就变怎样了呢?

生:变大了。

师:那你觉得老师变大的耳廓和你们的耳廓相比,听到的声音会不会有区别?

(老师提前一天布置学生制作纸筒喇叭,以备课堂实验使用。)

师:我们每个同学就来体验一下。我们来听一段音乐,然后用纸筒喇叭围住自己的耳廓,继续听一听,看有没有什么不同?想一想,这个活动,需要有什么样的环境呢?

生:安静。

师:现在我们试一次,看看能不能做到安静呢?(轻轻地)你们觉得可以开始了吗?

(学生轻轻地点点头。)

师:(播放音乐)感觉到不同后,就请你轻轻举起小手。

(师生共同体验。)

生:刚开始听到的声音不大,当我用纸筒喇叭围住耳廓后,发现声音变大了好多。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耳廓大,听到的声音就大。

师:听到的声音大,说明聚集的声波怎么样呢?

生:说明聚集的声波多。

师:所以耳廓的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

生:聚集声波。

师:耳廓可以收集声波(贴板书)。所以,当我们在听远处声音的时候,会做什么姿势?

生:(做动作)用手把耳廓围起来听。

师:说得很对。但你知道吗,有的动物就不需要这样,因为它们天生就有又长又大的耳廓,不仅如此,它们的耳廓还会动呢?你知道它们吗?

生:小兔子。

(教师出示PPT图片:兔子、狼狗、狐狸。)

师:你觉得这样的耳廓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可以帮助它们收集更多的声波,能够耳听八方,听觉灵敏。

师:说得真好!所以,这样大、长的耳廓可是它们逃避天敌、发现猎物的一个法宝哟!

点评:在认识耳廓作用这个环节,老师并没有急于告知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到耳廓外形大小有区别,随之预测耳廓大小对听到的声音有无影响,然后用提前制作的纸筒喇叭来体验,最后以小兔子、狐狸等动物的大耳廓进行拓展,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耳廓的作用,而且印象深刻。

师:耳廓收集了声波,进入了一个通道,即外耳道。轻轻地把小手指深入耳朵里,你能触摸到的这个通道就是外耳道了。这个外耳道可以帮助我们将声波传递到耳朵的内部,所以它的作用是——传递声波。声波传到了鼓膜,你觉得会发生什么呢?

生:因为老师刚刚说,鼓膜是一层很薄的皮肤,所以我觉得声波传到鼓膜,鼓膜可能会振动。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出示纸屏)这是一个纸屏,这层薄薄的牛皮纸就模拟耳朵里的鼓膜,在它的上方吊了一个很轻的乒乓球。(出示大鼓)这个大家很熟悉了。下面请一个力气大点的男生帮我抱着这个大鼓。

请大家仔细看,(敲击鼓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当老师敲鼓的时候,我看到乒乓球也动了。

师:老师敲的是鼓,球怎么会动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认为,乒乓球动的原因是因为纸屏振动了。

生:我们也同意,再补充一点:老师敲击大鼓后,鼓面先发生振动,产生了声音。声波传到了纸屏,引起了纸屏的振动,所以乒乓球就动了。

师:所以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点评:鼓膜在耳朵的内部,不容易观察到,借助耳朵构造模型,只能观察到鼓膜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用大鼓和吊有乒乓球(特点是轻)的纸屏做实验,通过敲鼓让鼓声冲撞纸屏,使纸屏振动,从而让学生感知声波对阻碍物的影响,了解鼓膜的作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鼓膜是一层非常薄、又轻又紧绷着的皮肤。如果不小心捅破了怎么办?

(老师边说边捅破一张纸。)

生:鼓膜捅破就不能发生振动了,我们肯定就听不到声音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现在想一想,刚刚说如果没有了外耳道,鼓膜就和耳廓相连,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生:如果鼓膜就和耳廓相连,稍不注意就会把鼓膜捅破了。

师:是啊,所以你觉得外耳道除了有“传递声波”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吗?

生:外耳道还可以保护鼓膜。

师:说得真好!外耳道和鼓膜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应该怎么保护呢?

生:我们不能用力掏耳朵,否则可能就把鼓膜捅破了。

生:游泳的时候,我们耳朵进了水,要及时用棉签擦干净。

生:也不能用尖硬的东西去挖耳朵。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希望大家好好保护外耳道和鼓膜。

点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空洞的,需要借助一个好的载体和平台。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好地利用实验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不仅让孩子了解了外耳道和鼓膜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孩子的保护意识,也为后面学习“噪音”及“如何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作了铺垫。

师:鼓膜产生振动后,把振动传递给和它相连的听小骨。听小骨是由三块骨头组成的,每块听小骨非常小,比一粒米还要小呢。别看它小,它可以把振动的幅度加大,从而传给和它相连的耳蜗。耳蜗是螺旋形的,像什么啊?

生:它像蜗牛的壳。

师:这个耳蜗里充满了液体,它可以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传给和它相连的听神经,由听神经传给大脑,大脑经过分析判读,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现在你知道了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个动画回顾一下。

(学生看动画——声音传递的过程。)

师:谁能帮我把黑板上组成耳朵的各部分按照耳朵听声音的过程,排个先后顺序?

(学生排序,略。)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

生: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将声波传人到鼓膜,鼓膜产生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可以把振动加大,传给耳蜗,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可以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传给听神经,听神经再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师:说得太好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学生鼓掌)你们听到掌声了吗?谁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听到大家掌声的呢?

生:我的耳廓收集了大家掌声的声波,由外耳道传到了鼓膜,鼓膜产生了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把振动加大,传给了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再传给听神经,听神经再传给大脑,我就听到了掌声。

师:我建议大家把更热烈的掌声送给她!

点评:认识了耳朵的结构及其作用后,教师先采用动画帮助学生认识声音传递的顺序及过程,这时学生就容易掌握和理解了。再通过让学生在黑板上排列老师贴的板书顺序,以及让学生口头说声音传递的过程,尤其是通过让学生讲述“如何听到同学的鼓掌声”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巩固认识“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另一个教学重点。

片段四:认识噪音及其防治

师:耳朵可以让我们听到很多声音,我们来听几段音乐放松一下,听完后请告诉我你的感受。

(播放五段音乐,前三段舒缓、优美,后两段较剧烈、刺耳。)

生:开始听前三段音乐,感觉还蛮舒服的,很美,听到后两段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刺耳、难听、不舒服。

生:我也感觉一样,后面两段听着我都不想听了,就把耳朵捂起来了。

生:是啊,前面听着很悠闲的,后面听着吵死了。

师: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像后面两段这样的嘈杂、让人听了不舒服、厌烦、不喜欢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噪音”。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很多地方都有噪音,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认识噪音。)

师:如果我们处在噪音的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应该怎么做来保护自己呢?

生:把耳朵捂起来。

生:戴上耳塞。

生:提醒周围的人尽量不产生噪音。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吗?一起来学习一下。

(播放视频:噪音的防治。)

师:噪音对于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污染,过高过强的声音会破坏人的情绪,甚至会损伤人的听力。所以我们开始的时候问到:是不是只要有耳朵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生:不是的。

师:你知道吗,有些人,一生下来就听不到音乐,或者听力有障碍,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生:我们不能嘲笑他们,应该尽量去帮助他们。

师: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和他们交流呢?

生:手语。

师:你会做手语吗?

(播放视频:手语版《感恩的心》。)

师:老师希望你们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充分利用自己的耳朵来感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点评:这个环节以听音乐、说感受的方式,很自然地引入“噪音”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噪音,了解减少噪音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该如何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得到生动的体现。

总评

本课利用自学耳朵知识资料、认识耳朵模型、做纸屏实验活动、观看动画视频、贴板书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耳朵的结构组成、各部分的作用以及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特别是几组自制简易教学具的运用,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设计得非常有趣、巧妙和新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通过看、听、做和说,很自然地接受了科学知识,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同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得以落实。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研室

( 210029)